<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黄土高原行》记录了十年前我们黑龙江尾山农场一分场及二、七分场的知青农友,几次包车前往黄土高原晋陕两省旅游的内容和经历,经过几次旅游我们基本游遍山西、陕西两省的山山水水和重要的旅游景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本《黄土高原行·陕西篇》美篇以地理位置的顺序,从陕西省的潼关开始,依次沿黄河向北经韩城、吴堡、米脂、佳县,再向西至榆林、靖边,再向南至延安、黄陵、西安、宝鸡,最后至华阴的华山结束。以充分反映整个陕西厚重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党家村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党家村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至今680年历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落选址符合“风水”,建筑布局遵循“礼制”。下村上寨,村寨相连。整个建筑融文化、道德、民俗、信仰为一体。国内外专家誉为“民居瑰宝”、“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天上午,我们继续沿黄河向北,前往参观游览韩城的民居瑰宝--党家村。党家村位于韩城市城区东北方向,泌水河谷地之阳高岸上形似“葫芦”的风水宝地。距韩城市城区9公里,西距108国道1.5公里,东距黄河3.5公里。党家村主要有党、贾两族,320户人家,1400余人,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党家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因村中有123座四合院和11座祠堂、25个哨楼,及庙宇、戏台、文星阁、看家楼、泌阳堡、节孝碑等古建筑,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宝”。党家村民居四合院是韩城民居的典型代表,因此韩城在乾隆年间曾经被称为陕西的“小北京”,而党家村因农商并重经济发达则又被称为“小韩城”,可见当年之盛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党家村古建筑群作为山陕古民居的典型杰出代表,于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文,党家村古建筑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08年3月28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12月9日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9年7月28日,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党家村是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曾说道:“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日本建筑学会农村计划委员会委员长工学博士青木正夫撰文:“我曾到过欧、亚、美、非四大洲十多个国家,从来没有见过布局如此紧凑,做工如此精细、风貌如此古朴典雅,文化气息如此浓厚历史悠久的保存完好的古代传统居民村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走进党家村,那古老的石砌巷道,那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的高大门楼,那考究的上马石,庄严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阁、神秘的避尘珠、华美的节孝碑与布局合理的四合院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党家村往日的兴盛与辉煌。那些精美奇巧的门楣、木雕、砖雕、与壁刻家训使人们在欣赏赞叹之余又受到中国儒家传统人文思想的教益,真实地感知,感受到做人做事的哲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党家村选址合理,村容如舟,房屋建造符合传统阴阳八卦之说,木、石、砖三雕俱全,有很高的研究鉴赏价值,而现存的古代题字及生活用品完整的展现了当时的生活文化氛围。党家村集古代中国文化、建筑之大成,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党家村城墙、看家楼、泌阳堡、夹层墙及哨门等攻防兼备的古代防御体系,是党家村保存至现代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体现出在战乱年代有钱的党家村人当时的心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党家村全村多数为党、贾二姓,因党姓居住在早,故称党家(贾)村。党家村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地处东西走向的葫芦状沟谷之中。明成化年间,党、贾两姓联姻,合伙经商,生意兴隆,成为地方巨商富族,因而明清两代有较大规模兴建。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村东北高地建寨堡,使村寨相通,连为一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党家村民居历史悠久,选址恰当,建筑精良,内涵丰富,有村有寨,群体保护完整,公用设施齐全,避难防御安全。村中有文星阁、祠堂、私塾、节孝碑、看家楼、暗道、哨门城楼、神庙、涝池、古井、火药库等公共建筑和独特建筑。村中20多条巷道纵横贯通,主次分明,全部条石或卵石墁铺,古色古香,别具一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党家村,高大气派的“走马门楼”列于巷道两侧,建筑装饰十分讲究,朴实精美,三雕俱全,是雕刻艺术荟萃。家门外有上马石、拴马桩、拴马环。门枕为方形或鼓式,均为石雕。有狮子门墩、鼓儿门墩、狮子鼓儿相结合的门墩,还有形体单纯的竖立双体线雕门墩。特别是狮子门墩,无论是粗犷简略或精雕细刻,都能将这一猛兽处理的形体生动,神态逼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每院一般占地260平方米左右,呈长方形,个别的是正方形,俗称“一颗印”。四合院由厅房,左右厢房、门房围成。厅房为头,厢房为双臂,门房为足,似人形,有喻意。厅房高大宽敞,前檐多为歇檐,为供祖和设宴之所,逢婚丧嫁娶,卸掉活动屏门,设席摆宴,显然发挥了厅房设施功能。门房和厢房为起居之室,长辈兄弟居有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党家村是中国北方典型的传统民居村落。门楼两侧有美观的砖雕峙头,内容非常丰富,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鹿兔象马,虎牛麒麟以及几何图案、万字拐、八卦图等等,更为夺目的是门额题字,几乎家家都有,或木雕或砖刻,名家书写,相当讲究,成为书法艺术的展示。从内容上看,大致有炫宗耀祖、伦理道德、理想追求三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门内照墙多为砖雕,主题画面题材多样,有“鹿鹤同春”、“封(蜂)候(猴)挂印、“五福(蝠)捧寿”等等,有的则一个大“福”字或大“寿”字。院中家训砖雕,多在厅房歇檐两侧山墙上,内容多为道德修养之类,文化气氛浓厚,像这样把现实生活起居的空间拓展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不仅有美化建筑空间,还具有跨时空对多代人进行教化的功能。这些建筑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是文学、道德、美学的融合,凝聚着一种潜在的乡村文化力量,是劳动人民在建筑装饰上创造的文明成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党家村在明清两代经济富裕之后,不仅大兴土木,也追求文化的提高,全村明清两代进士举人5名,秀才44名,几乎半数家户取得功名。随着党家村古民居群体的发现,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宣读考察党家村文章后,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此考察,中日两国有关建筑专家编写了《党家村——中国北方传统的农村集落》和《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专著。可谓:“元明清三朝建筑耀高堡,欧亚美百国专家赞古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庐汭泌农家乐,当时看到后我就在想,庐汭泌三个字是不是可理解为,庐:住的地方,汭:吃的地方,泌:方便的地方。这个农家乐的名字起得好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不过我又对“汭”字百度了一下。“汭”,汉语三级字,读作汭(ruì),其本义为河流汇合的地方或河流弯曲的地方,带有一种温婉、柔美的意境。从命理学的角度来看,“汭”字五行属水,水者,智慧、灵动、变化之象征也。因此,名字中带有“汭”字的人,往往聪明伶俐,思维敏捷,善于应变,且性情温和,易于与人相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看家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村中的看家楼,砖砌方形三层阁式,高14.5米,登高瞭望全村四周,是防御设施的瞭望楼。仿木砖雕节孝碑楼,雕制精美,建造独特,是党家村砖雕代表作品。村东南有文星阁风水塔,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共六层六角形,塔高37.5米,塔的各层内部供奉的牌位和外观各层都有砖雕牌匾,从内容上看,可以得知党家村人是如何巧妙地借风水塔,表达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寄托着"修身治家"的一种生活理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文星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星阁穿透近七百年的风铃声。夕阳渐渐西沉了,沐浴在夕阳余辉之中的文星阁,就像是一枝直插云霄的桅杆,挺拔中透着一股坚韧。六根铁绳从顶下牵起六角飞檐,飞檐末端各垂一只大铁铃,风争铃摆,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据村中的老人说,只要塔铃连响两天,十次中有九次是要下雨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星阁的塔身颇像《封神演义》中的托塔天王李靖手中之镇妖宝塔。登梯而上,仿佛“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一层门额题“文星阁”三字,门外也悬挂一副木制对联:“配地配天洋洋圣道超千古;在左在右耀耀神灵保万民。”阁内供奉着圣人孔子以及其10位高徒的牌位。二三四层分别供奉着颜渊、曾参、子思以及孟轲的牌位。五层供奉文昌帝的牌位。顶层供的则是一手拿笔,一手执卷,正在点元的魁星爷--文曲星的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百多年以来,文星阁不断重建,越建越高,几乎倾囊了党家村几年的财物,然而党家村依然没有得到文昌星的眷顾与垂青。于是,有人从风水角度说,因阁建于谷中,两边塬上,不到塬边看不见。阁尖没超出塬畔是党家村未出状元、探花一类人物的缘故。真可谓是成也风水,败也风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继续跟我《黄土高原行》,游览陕西好风光!美篇《黄土高原行·陕西篇(5)-- 韩城党家村民居》完成,欢迎各位美友、农友、旅友继续关注,并分享、转发、点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