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友昵称:张兴容</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41280083</p> <p class="ql-block"> 兴福禅寺位于苏州常熟市虞山北麓破龙涧旁,又称“破山寺”,始建于南齐时期。唐咸通九年(868年)懿宗御赐“兴福禅寺”,遂成江南名刹之一。唐代诗人常建曾为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一咏驰誉千载。8月9日我们来此探秘。</p><p class="ql-block"> 兴福禅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气势恢宏。山门上方匾额“兴福禅寺”四字由趙朴初题写,两侧楹联“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乃翁同龢墨宝。山门前有一对造型可爱、栩栩如生的绿玉雕琢而成的石狮,雄狮脚踩绣球,雌狮足跥幼狮,可谓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 兴福禅寺占地3.3万平方米,寺内多为明清遗构。按布局可分为主轴线与东西两园三部分。我们穿过山门先来到天王殿,天王殿系硬山顶、外檐斗拱用四辅作、象鼻昂,每间施斗拱三朵。门额上“无上法门”由宋代书法家米芾题写,两侧柱联的“解脱门开谁肯人,浮生梦觉自知归”体现了佛教“觉悟”的核心思想。原为持松法师所撰,80年前经“江南才子”曹大铁重书,既保留了原作韵味又增强了视觉美感。</p><p class="ql-block"> 过天王殿,我们先朝东园而去,东园的“米碑亭”早就想一睹为快。</p> 东园 <p class="ql-block"> 进东园首先看到的是方形的白莲池,池中有千叶重萼白莲,芳色异常、清香溢人。池旁一株白玉兰树斜伸入池,阳光照射下古树、倒影、莲叶相映成趣,我们已经感觉在“禅意”中,美不胜受。</p> <p class="ql-block"> 池后有救虎阁。相传宋代寺内百岁高僧彦称深夜在此坐禅,闻阁下虎吼,见一虎中箭,乃拔箭裹伤放之。数日后老虎来阁伏地大吼三声,向僧致谢。从此再也没有听到有虎伤人之事,遂将阁更名为救虎阁。故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 继续朝里没有多远就来到了空心潭,空心潭别有情趣。“志载兴福寺山下有泉,潴而为潭,汨汨灌注,冬夏常盈,渊深澄澈”说的是潭水为破龙涧奔泉流注入寺,因常建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而得名。又由于潭水清澈见底,曾产无尾螺,常熟特产绿毛龟传说也首先发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 空心潭对侧就是“米碑亭”。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清代名刻穆大展勒石,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堪称名诗、名书、名刻三绝。常建的诗在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米芾的书法风格独特、笔锋犀利、气韵生动;穆大展的碑刻技术精湛,将诗与字完美呈现,三者相辅相成,展现了江南地区罕见的书法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完美融合,实为国宝级文物。今得以大饱眼福,荣幸之至。</p> <p class="ql-block"> 从“诗境”出来,我们漫步在幽静的东园,欣赏着清晨古寺的景象。湖石峭壁、古树翠竹、花木葱茏,眼前是清代诗人夏孙桐《兴福寺》诗中描绘的“古木依山静,流泉破绿天。径留龙迹幻,殿聚鸟声园”。</p> <p class="ql-block"> 祗园的花窗很讲究,很美。月洞门、花墙洞等空窗亦窗亦门亦景,园内的景象如水墨画一般镶嵌在“画框”之中;窗洞中装饰上纹饰图案的漏窗“既漏又隔,似通还隔”使人产生想入非非、联想翩翩的感觉。这些花窗的巧妙应用让这座古刹处处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p> 主轴线建筑群 <p class="ql-block"> 从东园出来我们又回到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楼、碑亭在内的主轴线建筑群中。大雄宝殿为歇山顶,广五间八架椽,四椽袱及金柱皆楠木制。殿内庄严堂皇,雄伟壮观,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p><p class="ql-block"> 殿外壁嵌明万历年间《重修破山寺记》碑一通。</p> <p class="ql-block"> 玉佛楼位于寺庙主轴线最高处,作为寺内核心建筑,该楼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618—907年)。我们观后却觉得现在的玉佛楼应该是近年新建,联想起兴福禅寺殿堂曾受到战火沧桑,解放后多次维修保护。1981年11月全面维修后恢复开放,煥然一新,感叹万千。</p> <p class="ql-block"> 主轴线建筑群两侧是碑亭。寺自唐宋以降即高僧倍出,有唐之怀述、常达,五代之月霞、应慈、持松等,称誉禅林。历代文人墨客来游者似潮如明清吴伟业、钱谦益、翁同龢及康有为等均在寺中停留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或碑记。观赏这些诉说着历史沧桑与变迁的碑刻作品,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此时我想起北宋进士刘拯游兴福寺后的诗“峨峨鸟目山,曾临贵侯宅。重房昔珠翠,峻宇煥金碧”,有着同样的感受。</p> 西园 <p class="ql-block"> 从大雄宝殿后侧“通幽”门进入西园,进“通幽”门我们领悟到常建诗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只见一边是青嶂叠起、古木参天、气象雄古,颇擅林泉云壑之美。沿着筑就的石阶小道可以直达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重建咸淳年间(1265—1274年)的兴福寺塔。爱好登山者还可以攀爬至虞山最高峰、锦峰之巅剑门。</p> <p class="ql-block"> 山壁一侧的圆通殿为清代磚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下有石砌高台,采用硬山式屋面并铺设黑灰色小青瓦。主体建筑正立面明间步柱设置长窗,次间采用短窗结构。殿内供奉着千手观音,庄严肃穆、慈悲祥和,彰显出菩萨普度众生的宽广胸怀。</p> <p class="ql-block"> 山壁下端有一泉。其水不论汲用多少,半日必复原状,干旱不涸、久雨不溢,人们称它大度如君子故名“君子泉”。清康熙年间邑人曾倬题“君子泉”三字镌刻于石壁之上,遂成一景。</p> <p class="ql-block"> 另一边设置鍐亭、罗汉泉、放生池等景点。鍐亭为单檐六角攒尖亭,简瓦压面、上覆宝顶,系清代遗物。</p><p class="ql-block"> 唐代昌鉴大和尚的《兴福寺抒怀》诗云“破山古寺出虞山,茂林修竹种七泉”,罗汉泉也为七泉之一,迄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西园的放生池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唐乾道二年(759年)朝廷诏立“诏诸道置放生池的产物”,寺内放生池遂与白莲池、空心潭共同构成了水景群。放生池池中建有石舫、通石桥及环绕步道。我们来到西园也正是常建诗中“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的时候,又恰逢周末,吸引了不少放生的香客。他们期待各种愿望成真,祈福美好,我们也给以衷心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此时放生池的莲花绽放正盛,出现在香客和游人面前的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眼前荷莲戏锦鲤的景象使我想起了《汉乐府》描绘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p> <p class="ql-block"> 探秘兴福禅寺感受到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与智慧,沉醉于千年的佛教故事和禅修理念之中,收获甚多。衷心祝愿古刹越来越好。</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0gbxne" target="_blank">探访沈园</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w4e0pr" target="_blank">又回曾赵园</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