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回忆

杉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借美篇这个平台,分享2012年我和母亲的俩段聊天记录。以此佐证:日本帝国主义当年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也包括给日本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和妈妈的家常呱(一)</p><p class="ql-block">杉木</p><p class="ql-block">编辑于 2012-11-05 09</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天在家陪母亲吃饭,说起最近中日紧张关系,我问母亲:“你见过日本人吗?”……“打招贤的时候(招贤是鲁南地区通往青岛的必经之路,鬼子重点把守),‘老六团’的一个排在你姥姥家住了一个月,距鬼子最近的一个据点6里路。还记得一个叫小麻子的战士说,今天晚上就要去放炸药包,问我姥姥:‘你说是炸掉一条腿好,还是炸掉一个胳膊好?如果这样,还是牺牲了的好。’昨天晚上他的排长放炸药包时牺牲了……小麻子去了,但他活着回来了,保长死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问妈妈:“保长是汉奸吧?”母亲说:“保长是共产党员,还清楚地记得他的长相,有三个孩子……”保长是带着酒和肉去炮楼和鬼子、汉奸喝酒打牌……炮楼下面放了四个炸药包,保长一直没有出来,等不及了,最终点了火,保长和鬼子一起……母亲说着哽咽了:“战争残酷啊,也不知道政府有没有照顾好他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问母亲:“日本鬼子真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吗?”母亲说是这样的:“一开始要好些,但随着战争的持久,他们的供给短缺,就开始抢劫,不给就杀人。”我姥姥家也遭到日本人的洗劫,尽管事先藏起来了,但还是损失不少。日本鬼子什么都拿,因为文化相通的原因,对文物很喜欢。我们家有一块很大的玉“凳子”,妈妈说是站在上面上马用的(上马凳),让日本人掠走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和妈妈的家常呱(二)</p><p class="ql-block">杉木</p><p class="ql-block">编辑于 2012-11-05 09:07</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天给妈妈煮了几个海蟹,这是妈妈最爱吃的……妈,你昨天说的“老六团”,我在网上查了,还真有。其中有一篇帖子《我爸爸是老六团的》……妈,你说住在我姥姥家的“小麻子”战士,现在还在吗?“不知道啊!多半是死了,这些人活不长,枪林弹雨的……”妈,你知道他是哪里人?“是胶东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就知道日本人长不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和他们不是一条心。每一次鬼子出来扫荡,我们都知道,因为在炮楼干活的中国人,包括‘汉奸’,都会把消息送出来……”日本人干尽了坏事,躲在炮楼里一般不出来,害怕老百姓报复……有一个鬼子在“李庄集”上,看上了一个小媳妇,把她强奸了。后来这个鬼子被老百姓诱骗出来抓了起来,用铁丝穿过锁骨,血淋淋的好疹人。正好路过你姥姥家门口,我是亲眼看见的……妈,这日本人死了吗?“不知道,说是送走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小姨多鹤》你看过这部电视剧吗?”“看了啊!”妈,怎么了?“其实还有比《小姨多鹤》里更悲惨的日本妇女。日本人打了败仗,撤退到青岛,他们的家眷有的就流落到了民间,她们吃的苦是无法形容的……你姥姥庄里就流浪来了一个日本妇女,皮肤很白,会说几句中国话。有人在招贤集上见过她,说是日本军官的老婆……因为是日本人,受到大人小孩的打骂,所到之处受到围观,很是可怜……”“政府不安排一下这些人吗?当时应该是国民党政府啊。”我问妈妈。妈妈说:“政府哪有那些精力管啊,再说,那时候已经是无政府状态了。”那个日本妇女让你姥姥庄的一个“老光棍”领回家了。“后来怎么样?她有孩子了吗?她回国了吗?”我急切地问。母亲说她早死了,在“光棍”领回家的第二年,就因为贫困饥饿病死了,没有留下孩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解:“招贤” 现隶属于日照市“莒县”</p><p class="ql-block">注解;“老六团”,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人民对滨海军区六团的习惯称谓。滨海军区六团,其前身最早是1928年7月彭德杯领导平江起义后成立的红五军。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团,1937年9月奉命开赴抗日前线,先后参加了平型关、广阳伏击战等战役。1938年12月,在——五师政委罗荣桓和代师长陈光的率领下,由山西前线挺进山东敌后,先后创建了鲁西、鲁南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由鲁南东进滨海地区,此后到抗日战争结束,六团一直战斗在滨海地区,并长期在日照坚持斗争。她为滨海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乃至整个山东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责献深受群众爱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读杉木这两篇“妈妈的家常呱”,像捧着一捧带着泥土温度的记忆。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只有母亲口中零碎的片段——小麻子战士战前的忐忑、保长与鬼子同归于尽的决绝,或是那个流落村庄、最终死于饥饿的日本妇女,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反而让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变得触手可及。</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母亲的讲述里藏着最真实的“民间记忆”:她记得保长有三个孩子,会惦记“政府有没有照顾好他的孩子”;她清楚“炮楼里的中国人包括汉奸都会送消息”,也亲眼见过百姓对作恶鬼子的报复,更对那个被打骂的日本妇女流露出一丝不忍。这些细节里没有非黑即白的标签,只有普通人在战火里的生存与挣扎——有舍生取义的勇敢,有同仇敌忾的坚韧,也有对苦难者本能的悲悯。</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而杉木与母亲的对话,更像一场跨越代际的“记忆打捞”。当网络上的“老六团”与母亲口中的“小麻子”重叠,当历史课本里的“抗日战争”变成“姥姥家被抢的玉凳子”,那些遥远的历史突然有了具体的模样。母亲的哽咽、对逝者的惦念,甚至对过往的模糊记忆,都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历史从不在教科书的铅字里,而在一代人的皱纹里、在那些被反复咀嚼的“家常呱”里,被小心翼翼地传递着。</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两篇日记最动人的,或许就是这份“不刻意”。它没有刻意歌颂,也没有刻意控诉,只是把母亲记得的、忘不掉的故事讲出来。可正是这些细碎的片段,让我们读懂了战争如何刻进普通人的生命,也读懂了为什么有些记忆,值得一代又一代人好好珍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