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八十载光阴如白驹过隙,从1945年芷江受降堂前那声穿透云霄的欢呼,到2025年神州大地飘扬的五星红旗,岁月在日历上翻页,却从未磨去那段十四载烽火岁月的棱角。当秋风吹过卢沟桥头的石狮,当晨光洒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和平鸽雕塑,那些镌刻在民族骨血里的记忆,依旧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那是中华民族用血肉与忠魂写就的史诗,是永远值得仰望的精神丰碑。</p><p class="ql-block"> 回溯1931年的秋夜,沈阳北大营的枪声划破沉寂,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在短短四个月间沦陷。彼时的中国,山河破碎如风中残烛,却总有不愿屈服的脊梁在黑暗中挺立:杨靖宇率东北抗联在林海雪原中辗转,零下四十度的严寒里,棉衣单薄的战士们嚼着树皮与棉絮,仍攥紧步枪喊出"宁死不当亡国奴";赵一曼在狱中受尽酷刑,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只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笔,字字染血,却比钢铁更坚硬。</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冷月映照着日军的刺刀,全面抗战的大幕就此拉开。从那一刻起,四万万同胞拧成一股绳,不分党派、不分地域,用血肉之躯筑起比长城更坚固的防线。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战士埋伏在峡谷两侧的山岗上,当日军辎重部队进入伏击圈,他们顶着炮火冲锋,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拼,最终歼灭千余敌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让全国军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台儿庄战役里,川军师长王铭章率部死守滕县,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从师长到士兵无一人后退,城破时王铭章饮弹殉国,临终前仍嘶吼着"与城共存亡",正是这样的牺牲,换来了台儿庄会战歼敌万余的辉煌战果。</p><p class="ql-block"> 战争的伤痛,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南京大屠杀中,三十万手无寸铁的平民与放下武器的士兵倒在日军的屠刀下,长江边的血水染红了江面,纪念馆里展出的遇难者名单墙越拉越长,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一段被撕裂的人生。但即便是在这样的绝境里,中国人的韧性从未断裂:南京安全区的拉贝先生用日记记录下暴行,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平民;无数市民自发组成"秘密救援队",在日军的眼皮底下运送药品、救助伤员,他们用微弱的光,照亮了黑暗中的人性微光。</p><p class="ql-block"> 十四年抗战,是无数平凡人的英雄史诗。河北涞源的放牛娃王二小,为了掩护乡亲们转移,故意把日军引向八路军的埋伏圈,当刺刀刺穿他的胸膛时,他或许还想着家里的老牛;云南滇缅公路上,数万民工用锄头、扁担开凿山路,其中有不少是妇女和孩子,他们光着脚在泥泞中跋涉,用血肉之躯筑起这条"抗战生命线",每公里路下都埋着三具白骨;上海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为了拖延日军进攻,孤军死守四行仓库,谢晋元团长带领士兵在楼顶升起国旗,对岸租界的中国人看到国旗飘扬,纷纷脱帽致敬,隔着苏州河喊"加油",那一刻,民族的凝聚力比任何时候都更强大。</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遍中国,重庆的市民涌上街头,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有人激动得泪流满面,有人把帽子抛向空中——那是十四年苦难后的释放,是千万先烈用生命换回来的胜利。同年9月2日,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舰上,日本代表签下投降书,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站在甲板上,目光望向远方,他知道,这落笔的不仅是一份文件,更是对无数逝者的告慰。</p><p class="ql-block"> 八十载过去,当年的烽火早已散尽,但历史的明镜始终悬在我们眼前。这面镜子里,有平型关的硝烟、台儿庄的断壁,也有南京城的哭嚎、滇缅路的泥泞;有杨靖宇、赵一曼的忠烈,也有王二小、"八百壮士"的赤诚。它提醒我们:苦难不能遗忘,因为那是民族的伤疤;牺牲必须铭记,因为那是复兴的基石。如今,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里,当年战士们用过的步枪仍摆放在展柜中,枪身的锈迹里藏着热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和平钟每年都会敲响,钟声里是对和平的珍视——这些都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活着的历史,是提醒我们"居安思危"的警钟。</p><p class="ql-block"> 从战争胜利到和平发展,从百废待兴到山河焕彩,历史的接力棒早已传到我们手中。今天的中国,高铁飞驰在曾经的战场,航母游弋在蔚蓝的海疆,天眼望远镜望向宇宙深处,脱贫攻坚让千万人过上好日子——这一切,都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但我们也深知,和平不是等来的,复兴不是喊来的:边防战士在零下三十度的加勒万河谷站岗,用身体筑起界碑;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攻坚克难,让"卡脖子"技术变成"撒手锏";普通劳动者在各自岗位上默默耕耘,用汗水浇灌生活——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抗战精神里的坚韧、团结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节点回望,是为了让那段抗争史成为照亮前路的火把。它告诉我们:民族的脊梁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在苦难中淬炼、在绝境中挺起;国家的强大从来不是偶然的,而是靠每一代人接力奋斗、负重前行。展望未来,我们要以先辈之志为墨,以时代为纸,在天地间续写新的华章:让孩子知道历史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爷爷讲的故事、纪念馆里的文物;让青年明白担当不是口号,而是学好本领、为国出力;让每个中国人都记得:我们脚下的土地,是先烈用热血守护的家园;我们胸前的红领巾,是用他们的忠魂染就的中国红。</p><p class="ql-block">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长于盛世。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是卢沟桥头石狮的红,是南京纪念馆和平鸽的红,是边防战士帽徽的红,是每个中国人血脉里的红。愿山河无恙,再无硝烟;愿祖国繁荣昌盛,复兴之光永续;愿我们这一代人,能让先辈们在九泉之下看见:他们守护的中国,正以最好的模样,走向更远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胡彩云 谨撰</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3日</p>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