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娟见阿黄没认出自已,不由得抿嘴一笑:“真是贵人多忘事”,一转身,踩好自行车撑架,“走,跟我走”转身又向院子走去,边走边喊:“爸,有人来找您”。</p><p class="ql-block"> 美娟娘闻声从堂屋走了出来,蹉跎的岁月已在她身上留下了深深地印迹,头发花白,慈眉善目,脊背微驼,但精神状态不错。</p><p class="ql-block"> 美娟见娘出来了,笑着对阿黄说:“我要去上班,就不招待你了”,说完快步走出院子,推上车,一迈腿,风风火火上班去了。</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意想不到的事太多。阿黄做梦也没想到素娟姐还有个和自己一般大的妹妹,还是初中时的同学。说是同学,并非一个班,同年级而已,没有交集,只是借过一本书。那天一堂课上完,下堂课是英语。阿黄翻翻书包,没有,估计是昨晚在宿舍复习,丢在床上了。</p><p class="ql-block"> 宿舍与教学楼还有一段路,索性就向不上英语课的别班同学借一下吧,五班教室里男同学都去操场玩球去了,只剩下几个女同学在写作业,阿黄平时是不和女同学说话的,更不会留意女同学们的姓名和言行举止,此刻无奈的大着胆子说“那位同学能把英语书借我一下吗?我英语书丢在宿舍了”。那几位女同学闻声抬头看了看,又继续写作业了,只有离阿黄较远的美娟答应了。还书时阿黄也没好意思问她的名字,但却清晰的记下了她刘海有一点自来卷,还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p><p class="ql-block"> 阿黄第一天学徒,一整天心情都是忐忑不安的,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一切都是陌生的。好在师傅也面慈心善,和颜悦色的给他讲了缝纫机的基本构造和做缝纫的基本要领。</p><p class="ql-block"> “ 俗话说:长木匠,短铁匠,不长不短是缝纫匠。做裁缝切忌心浮气躁心不在焉,特别是裁剪衣料的时候,一剪子剪多了剪错了,一块布可能便作废了,做裁缝的第一步,尺量:颈围腰围胸围,臂长腿长身长”……</p><p class="ql-block"> 李裁缝不厌其烦的说了一大堆,阿黄默不作声的用心听着。 </p><p class="ql-block"> 李裁缝起先对于收徒是拒绝的,自己已是七十出头的人了,虽还耳聪目明,却也是日暮西山力不从心了,大女儿素娟二女儿丽娟成年时,李裁缝是想把手艺传授的,无奈那两个女儿对缝纫兴趣全无,偶尔空闲时钉钉钮扣、折个裤脚做做下手活还行,长时间的做,这几个女儿一个不如一个有耐心。如今一把年纪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特别是废除了粮票布票肉票以后,重新分产到户,农民空闲的时间多了,人们去镇上或进城买衣服也多了,缝纫的活也比以往清淡了许多,请上门或送来布料做衣服的多是方圆几里路年纪大的乡里乡亲。</p><p class="ql-block"> 虽然生意比以往少了不少,发家致富不太可能,但养家糊口还是绰绰有余的,特别是从女儿美娟那知道了阿黄的境遇,李裁缝还是十分同情的,自己手艺平平,可荒年饿不了手艺人,学门手艺终归有口饭吃。即然阿黄一心一意想学,自己一定倾囊相授,成与不成,那就看阿黄的悟性和造化了。</p><p class="ql-block"> 学艺的路上是艰辛坎坷的。每天做着同样的事,如若不喜欢,则会觉得单调而乏味,反之,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阿黄非常亨受,从一块布料变成衣服、裤子或别的成品,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满含了手艺人一针一线的匠心。</p><p class="ql-block"> 阿黄学艺已有几月,从一开始的门外汉,到现在已能独挡一面,这一切除了自身的聪慧,也离不开师傅由简到难深入浅出的耐心教导,更要感谢美娟的细心帮助。</p><p class="ql-block"> 美娟性恪外向,给人以大大咧咧的样子,心还是蛮细的,阿黄学艺的第三天,她便从厂里办公室要了不少看过的报纸,之后又去镇上废品收购站买了很多。嘱咐妈妈拿出去太阳晒晒,下班回来,煤炉上熬好浆糊,阿黄起初不明就里,一会儿便明白了美娟的良苦用心,两人一张一张的将报纸连好,并根据布匹的宽度裁去,然后一卷一卷的卷好。</p><p class="ql-block"> 李裁缝夫妻看着俩孩子忙碌的场面,心里非常高兴。</p><p class="ql-block"> 美娟娘自从大女儿那儿得知了阿黄以前和现在的境况后,非常同情阿黄,得知阿黄要来学艺的前两天,便收拾了一个小房间,一桌一椅,一床一柜,床上垫的盖的,朴素整洁。(李裁缝家三间瓦屋,中间是客厅兼缝纫工作室,两边房子分别从中隔开了,形成了两大两小四个房间)</p><p class="ql-block"> 通过几个月来相处,李裁缝夫妻俩愈发喜欢阿黄了。这孩子在他们面前轻言细语,话虽不多,可一口一个师傅,一口一个师娘,喊得老夫妻俩仿佛拥有了儿子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夏季农忙,李裁缝家收麦插秧,阿黄虽身体单薄,可干活尽心尽力,从不偷懒耍滑,任劳任怨。</p><p class="ql-block"> 老夫妻还发觉美娟下班回来,也不像从前那样叫苦叫累,吃过饭就躲在房间了,总会拿上件衣服或裤子,帮忙钉纽扣或者缝裤脚了。</p><p class="ql-block"> 如若逢上美娟加班,阿黄总是自觉自愿的步行去厂里接她。无论刮风下雨。一路上,从起先的寥寥数语,到现在的天南地北,有时,满天星光,微风习习,还一路推着自行车,边走边聊。 </p><p class="ql-block"> 李裁缝夫妻看在眼里,甜在心上。女儿比徒儿小一岁,若真能两情相悦成双配对,倒也满了平生所愿</p><p class="ql-block"> 阿黄非常喜欢在师傅家做活,师娘烧的菜虽都是自家菜园种的,但做的清爽,咸淡适中,记得有一次去人家做门活,东家烧的萝卜烧肉,那个萝卜就像庄户人家腌的萝卜干那样咸,桌上四个菜齁的师徒俩难以下咽,而东家五口吃的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去一家,这家老夫妻和两个三十多岁的光棍儿子一起生活,老太婆一脸的大麻子,老头头上光秃秃的,俗话说母秃秃一个,父秃秃一窝,俩儿子随了根,三个秃子长年累月种田打工,风吹日晒,光秃秃的头上黑的发亮,别看人家相貌奇特,但家里屋外收拾得井井有条,为人热情开朗,从不忌讳左邻右舍老辣子小辣子的称呼,麻老太还烧得一手好菜,那红烧肉里阿黄吃到了师娘和二嫂烧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吃百家饭,做百家衣,听百家家长理短,品百家酸甜苦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Vv4pSys-9DDO_--G5p1As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