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临县的抗战历史,不由得想起日军在临县犯下的滔天罪行。</p> <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日军把魔爪伸向碛口。1940年2月,日军大举向临县进攻,很快白文、县城、三交、碛口、曲峪五大镇都遭到日军的扫荡。同年,日军在临县东南寺圪垯、石门墕扎下据点,1942年9月7日,日军在三交镇扎下司令部,在寺圪垯、石门墕、钟底、三交的南山、北寨则山筑起碉堡,对临县人民实行长达两年多的残酷统治。1944年10月7日,日军被迫潜逃,三交镇得到光复。</p> <p class="ql-block"> 日军侵占临县期间,建据点、成立伪政府、修碉堡、筑围墙、建工事、搞维持、大开赌场、贩卖毒品、凌辱百姓、强奸妇女、进行奴化教育、奴役残害群众、敲诈勒索敌占区老百姓。三交及附近农民每月要支半个月苦差,土地荒芜,饥民遍地,民不聊生。据三交烈士塔碑记:“在日寇占领三交期间,群众对敌负担多至百余种,总计为白洋一百万元以上。逐日摊米面八千余斤,谷草三万余斤,干柴二万七千余斤,民夫每天支工二百余人。”横征暴敛,使群众倾家荡产,无法生活。日本侵略者对临县人民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轮番蹂躏践踏全县群众,八犯碛口,五占白文,七扰西山,三踞县城,进行过23次扫荡,制造了18起惨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贺家湾惨案</span></p> <p class="ql-block"> 1944年1月15日凌晨,贺家湾村站岗的民兵发现日军后,立即回村组织群众转移。由于村里刚下了一场雪,给野外躲藏造成了很大困难,于是占全村人口三分之一的老人、妇女、小孩及走亲戚的外村人和组织群众转移的民兵共251人,就近躲藏在本村学校的窨子(地洞)。 </p><p class="ql-block"> 日军进村后,对全村进行野蛮的搜查、抢劫,伪警备队员发现村后窑洞内有个洞口,怀疑里边有人,立即报告伪队长。队长一面指使伪军进洞,一面报告给日军头目。伪军因经常受到八路军和游击队的袭击,互相避来避去,谁也不敢进地洞。日军翻译江洪范气急败坏地要伪军向洞内喊话,由于群众不相信日伪军的诱惑,而且还拿起石块往外砸,日伪军见没办法,就下毒手在洞口放火,老百姓把洞口堵住,烟进不去,日伪军就边打枪边往进走,赤手空拳的老百姓无法抵抗,扑进洞内的伪军拉出5名老百姓打了一顿。到了晚上,汉奸指使伪军又拿来柴草、棉花、辣椒面、烟叶、衣服在洞口点燃,往洞里熏烟,开始流烟四散进不了洞,日军又指使伪军抬来风车向洞内煽烟。大火烧了一夜,将洞内的246名(不包括拉出的5人)无辜群众活活熏死。全村共有14户绝门,所有人口全部熏死,留下一个人的有16户。死者中有邻村樊家山、渠家坡及走亲戚的44人,贺家湾本村202人。 </p> <p class="ql-block"> 贺家湾惨案是临县最大的惨案,事后,老百姓编了一首民歌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提起旧社会,穷人苦难多,深仇大恨不能忘,永远不能忘;</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三年,腊月二十几,日本鬼子来侵略,屠杀真残酷;</p><p class="ql-block">提起贺家湾,两眼泪汪汪,受了鬼子的一肚子气,熏死二百几;</p><p class="ql-block">民兵子弹完,硬和鬼子干,敌人包围没办法,无力才四散;</p><p class="ql-block">汉奸看见了,停止开枪炮,当下吹了集中号,想法把命要;</p><p class="ql-block">棉花交辣则,干柴搬进屋,点着大火烟不吸,鬼子野心毒;</p><p class="ql-block">烟火往外泼,敌人心太毒,扇车吹风往里逼,烧得真难活;</p><p class="ql-block">群众周围瞭,窑则把烟冒,分外着急心胆跳,鬼子快滚掉;</p><p class="ql-block">绝户无人管,政府来承担,妥善安埋牛氓山,难民供吃穿;</p><p class="ql-block">全村大嚎啕,血泪如水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架虎沟白刃战</b></p> <p class="ql-block"> 1944年5月下旬,八路军十七团一营在临县车赶乡杨家岭村一带开展游击战争,遭遇圪洞、峪口、寺圪垯、三交等据点日伪军数路围攻。在与首遇寺圪垯之敌激烈交火中,南路峪口之敌逼近,我军随即向东北面马家圪凹方向转移,到达马家圪凹山梁时,发现侯家沟底村头埋伏有东路圪洞之敌,遂向西撤退,在后小峪村架虎沟内又遭遇西路三交之敌。日军发起总攻,枪声、炮声、手榴弹声响成一片,200多名日伪军猛烈攻击,三连战士一跃而起,同日军展开了白刃战。面对三面来敌,我一营三连战士与敌展开激烈白刃战,副连长白云山和二排长刘永成英勇刺杀日军18人,精疲力竭,壮烈牺牲。战士们左劈右刺,勇猛冲杀,由于寡不敌众,三连战士除炊事员等3人因探路幸免外,其余100多名战士全部牺牲,日伪军死伤80余人。几天后,临县党政军民在青塘村召开大会,追悼死难烈士。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架虎沟战斗非常惨烈。十七团战士虽英勇善战,但在激烈的战斗中,血流成河,伤亡惨重,一个个20 岁左右的河北年轻小伙子都惨死在日军的枪炮下。</p> <p class="ql-block"> 马蕊坡、侯家沟底、后小峪三个村的民兵和村民,掩埋尸体整整用了三天时间。之后,狼嚎鬼叫,白天狗吃人,晚上狼吃人,村民惶惶终日,不敢出门。牺牲的战士只能被挖坑草草掩埋,第二年春夏豺狼野狗把尸体刨出,致使沟里的腐朽味道四处弥漫,后小峪村的村民患上传染病。仅一个月内,村里就有48人病逝,其中12岁以下的儿童有上百人,依习俗12岁以下未成人,因此只能用谷草裹着尸体扔到荒山野外。传染病使该村死亡人数达200人以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吕梁山上“六壮士”</b></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一场《狼牙山五壮士》式的悲壮战斗在我们临县马蕊坡的咀圪垯上演了。</p><p class="ql-block"> 1944年7月6日的《抗战日报》一版刊《某部英勇突围粉粹合击—毙伤敌寇八十余名》。文章讲道:1944年6月中旬,日军兵分三路,合击驻守临县南部与方山之间山区的八路军某部官兵。八路军战士们英勇突围,重创敌伪,并以白刃与敌拼杀,直至子弹打尽,舍身跳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6月12日,八路军的一个排正在树家山方向马蕊坡东北山上,与200多敌人争夺山头。班长王秀书因轻重机枪卡了壳,遂组织七、八班战士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反复冲锋三次,以刺刀歼敌11名。由于日军人多,占据优势,王秀书等战士最终光荣牺牲。而排长孟超志、班长赵清功、石何录、战士刘中堂、刘春英等人的子弹打完了,但誓死不屈,一齐把武器折毁,跳下悬崖,壮烈殉国。青年共产党员宋茂林受了重伤,班长背他下山,穿过敌人的枪林弹雨。宋茂林再三叫班长放下他,好让部队顺利转移。班长只好痛心地接收了他的枪。宋茂林一只手握着一个手榴弹,敌人向他冲来,他把一颗手榴弹向敌人投去,拉响另一颗手榴弹,与接近他身边的敌人同归于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激战进行了4小时,据已知者敌被我击毙50余,伤30余,内有敌军官数名。仅店坪一路,敌即抬尸体40多具,牲口驮载20余。该敌退回沟底,群集据点抱头号哭。三交敌返回时,在某村中我民兵地雷,又死伤八九人。八路军战士以不屈的精神和生命的代价,粉碎了日军的企图,获得了战斗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吕梁山上六壮士为国捐躯的精神,感动并鼓舞着我们。马蕊坡的悬崖至今回响着民族不屈的呐喊,那些纵身一跃的身影化作永恒的火种,在我们民族记忆的长夜里永不熄灭。他们的名字或许隐入尘烟,但大地记得,松柏见证!</p> <p class="ql-block"> 面对日伪军的猖狂,临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军民齐心合力,同日本法西斯展开殊死搏斗。转战于临县的八路军一二〇师独一旅、三五八旅、决死四纵队、十七团等部队,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不断粉碎日军的扫荡。游击队、武工队经常出没在日军据点周围,打入敌人心脏,袭扰日军,惩办汉奸,使敌人防不胜防;民兵劳武结合,防奸防特,组织群众空室清野,配合部队打击日伪军;工人自制地雷、手榴弹等武器,农民踊跃缴纳救国公粮,妇女缝衣织布、做军鞋,商会扩大物资交流供应军需。在艰难困苦的战斗岁月里,临县人民与八路军一道,同仇敌忾,战胜各种困难,与日伪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晋西北抗日战争史上写就了不朽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顾发生在临县的抗战事件,血与火的交融,生与死的边缘,铸就了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吕梁精神,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