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甘肃天水的人文地理故事

米子杂记

<p class="ql-block">  天水,甘肃省下辖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毗邻关中平原,是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天水曾名上邽、成纪、秦州,据传是伏羲和女娲诞生地,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里”之称。天水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间,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2020年10月,我有幸去这里旅行。今天中午,趁着休息,我整理了一下当时拍摄的照片,晚间我就跟大家说说天水的人文地理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天水市区的伏羲城,它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关的伏羲路,是探寻中国易学思想的世界易学研究中心。这里有个伏羲庙,这里也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前后历经九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伏羲庙坐北朝南,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包括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p> <p class="ql-block">  伏羲是中国的人文始祖。据史料记载,元代统治者对"三皇"特别推崇。他们认为,"三皇"应为伏羲、神农、轩辕。在天水,相传正月十六是伏羲诞辰,按照传统人们要到伏羲庙 “朝人宗”,这便是伏羲庙庙会,隆重而盛大。每年这一天,天水人都要祭祀人文始祖伏羲,仰望“人祖”朴实、憨厚、慈祥的面容,追思华夏民族遥远辉煌的历史,怀念人文始祖肇启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缅怀始祖恩泽,弘扬伏羲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人们抚摸、辨识着年代久远的碑文,观赏着笔精墨妙的书画作品,受到了一次极好的传统文化教育。</p> <p class="ql-block">  在伏羲城里有一条女娲路。女娲可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p> <p class="ql-block">  在伏羲城附近还有个纪信祠,当地人叫城隍庙。天水城隍庙初建于元朝,为成纪县衙,明初改建为城隍庙。后经历代重修,形成三门四进二十一座殿的规模。新中国成立之后,纪信祠作为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曾是天水主要的公共文化场所。天水纪信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信祠位于天水市秦城区民主东路。全称汉忠烈纪将军祠,原占地4960平方米,现仅存1700多平方米。关于纪信的故事主要出自《史记 项羽本纪》。汉王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4年,楚汉战争已经入第三个年头。这一年的五月,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城内的刘邦粮草告罄,危在旦夕。这时有人提议让人假冒汉王刘邦出城诈降,而真的汉王则来一招金蝉脱壳,从侧门溜走。就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外貌酷似汉王刘邦的纪信站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  史记在记载这一段历史时写道: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纪信先放出“城中食尽,汉王降”的风声。然后假充汉王夜出荥阳东门,走向欢呼胜利的楚军大营。与此同时,汉王刘邦则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逃往了成皋。时隔两千多年,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想象,西楚霸王项羽因远远看见汉王率领部卒出降而洋溢出的喜悦。但接下来的情景却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当他满心欢喜地等待着汉王刘邦匍匐在自己的脚下时,汉王刘邦的车辇里却传出了纪信爽朗的笑声。而同样是这一笑,却使项羽的得意在一刹那间凝固在了脸上,并进而因恼羞而成怒 ,因恼怒而火冒三丈。于是就像先前一把大火烧尽阿房宫一样,项羽当天的一把大火又在烧死假汉王的同时,也将一个真的纪信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祜笃黎民”。这是雕刻于纪信祠堂牌坊上的一幅有名的楹联,楹联由清代董平章撰写,邓宝珊将军摹书,短短二十八个字就将纪信的生前身后高度地概括了进去。也许就因为人们对纪信忠烈英勇舍生忘死的品格的敬重,所以人们才将他尊为一方之神。</p> <p class="ql-block">  在天水市区还有一条藉河非常出名,实际上它叫耤河,也叫籍河,它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和甘谷县交界处的龙台山景东梁东麓,东流经天水市城区,至麦积区北道埠峡口汇入渭河。据有关资料介绍,耤河古名洋水,又名乌油江,发源地有二:北源出于甘谷县古坡乡瘦驴岭,南源出于礼县固城乡北小山峪。两支源在秦州区耤口(郑集寨)汇合,东流穿越天水市区在麦积区峡口注入渭河。耤河从何时起便不称洋水与乌油江,而改称“耤(xī)河”,不得而知。从地理民俗的角度考察,耤河的两支源在市区西边的山口(西口)处交汇以后,人们就顺口将其称作“耤河”。</p> <p class="ql-block">  耤河在天水城区右纳吕二沟,左纳罗峪河。罗峪河古称蒙水,历史上就多发洪水引发的地质灾害,给天水城区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耤河继续东流至三十里铺右纳罗家沟(横河峪),至北道埠西端的峡口注入渭河。耤河之滨天水城区自古以水质优良和丰富而著称,有“天河注水”之说。耤河畔的天水城区历史悠久,是文化名城,早在七千多年前,传说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故有“羲皇故里”之称。</p> <p class="ql-block">  天水还有一个麦积山石窟,它可是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多个朝代开凿和修缮,至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麦积山石窟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摩崖造像、凌空栈道与苍松翠竹、赤壁丹崖相互映衬,有麦积烟雨等神奇景观。麦积山高142m,顶端有隋代舍利砖塔,古老孑遗植物白皮松遍布塔周;悬崖绝壁上雕凿着1600余年来的221座洞窟约10632身泥塑石雕和约1300余平方米壁画,题材丰富,艺术精湛。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众多佛教石窟中,敦煌石窟、克孜尔千佛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以壁画著称,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等以石雕闻名,而麦积山石窟独以泥塑冠绝于世,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均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除此之外,重庆大足石刻也是中国境内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著名石窟。2020年,我去了麦积山石窟,这里的石窟分东崖和西崖。东崖保存有洞窟约54个,西崖约140个。东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楼上的七佛阁等最为精美。在涅槃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头有莲瓣形的浮雕,柱顶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宝珠”,设计构思极其巧妙,这座崖阁是北魏晚期建筑的,是石窟寺建筑中的珍品。千佛廊长32米,崖壁上分两层整齐地排列着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的创建年代为十六国的后秦,此后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相继开采,唐、五代、宋、元、明、清又加重修;70% 以上的石窟为北朝时期的作品。明代之后,麦积山石窟一度湮没无闻。1940 年,天水人冯国瑞在整理地方文献的过程中,得到了大量麦积山的资料,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1 年,冯国瑞邀游人共登麦积山,对石窟做了第一次实地调查。冯国瑞为麦积山的石刻、造像等艺术珍品所震撼,回家后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编写了《麦积山石窟志》一书,交付出版。消息传出后,《大公报》、《益世报》等先后进行了专题报道,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麦积山石窟从此享誉海内外。西崖聚集着万佛堂、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最有价值的洞窟。万佛堂又叫“碑洞”,跨进门,迎面是一尊3.5米高的接引佛,双目微合,双手作接引之姿。窟内现存泥塑30多件。前壁的左上侧留有影塑的千佛千余身。窟龛中有许多制作精巧的弥勒、沙弥、供养人的雕塑。天堂洞是两崖上最高的石窟,窟内全是大型的石刻造像,中间一尊,高1.95米,左右两尊,高1.28米,每尊像约有二、三吨重。</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所在的麦积山也是甘肃省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它地处西秦岭北支的东端,秦岭、贺兰山、岷山三大山系交汇处。它远远的望去,就像一座孤立的山峰一般,形状更像是一个麦子堆积起来的山堆。区内动植物物种丰富多样,地质地貌,气候典型独特,石窟文化保存完好,1982年被国务院审定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麦积山的岩层是由红色砂砾岩层和浅色变质岩所构成。区内气候条件也比较好,年平均降雨量为600——700毫米,气温最高为33℃,最低为-15℃。所以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誉有西北江南之称。</p> <p class="ql-block">  在麦积山石窟脚下,还有一座瑞应寺,在麦积山石窟以南200米处。红墙灰瓦,古色古香。这座古庙也有着千余年历史。其面积约2500平方米,坐北向南。寺内现存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配殿及钟鼓楼等建筑。麦积山石窟开凿之初,便有寺院,据《法苑珠林》记载,“为周穆王(公元前1001年)所建,名曰灵安寺 ”此说法虽不可考,但确实说明这里建寺很早。碑碣记载,东晋时寺庙名为无忧寺;北魏名为石岩寺;到了隋代,由隋文帝赐名为净念寺;唐代更名为应乾寺;宋代时期则因为进献灵芝,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赐名“瑞应寺”,沿用至今。作为千年古刹,这里曾有无数高僧传经布道,开坛说法,仅有据可查的就有玄高、昙弘、法秀、重遇等;无数贵族官僚,善男信女不远万里爬山涉水来此顶礼拜佛,布施供养;文人雅士竞相挥毫洒墨,留下众多诗篇及画作。</p> <p class="ql-block">  天水也是中国的一个美食之城,它有十大特色美食,全吃过的才算到过天水。天水呱呱是一种甘肃天水的传统风味小吃,被誉为"秦州第一美食"。最早产生于西汉时期,是用当地特产的一种被称作荞麦的淀粉制作的。以香、辣、绵、软着称。是天水必吃的早点。天水面皮具有面皮普遍的特点而又自成风格,与宝鸡、西安等地的面皮稍有不同。 天水面皮是天水市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散饭,甘肃特色小吃,流传已久。一般是有玉米面做的最为尚品,口感极佳。调上酸菜、油泼辣子、醋蒜或韭辣,多为冬天食用,香而不腻,吃起来回味悠长。浆水面是陕甘地区传统特色小吃。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丞相萧何在汉中所起,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酸爽可口,常年可食用。暖锅:最古老的火锅,在天水吃暖锅的菜码无比的丰富,美味到让你忘记暖男,只记得暖锅!</p> <p class="ql-block">  天水杂烩。把鸡蛋清和蛋黄搅匀,摊成薄饼。取鲜五花肉剁碎,放入盐、粉面、花椒后拌匀,加在两层薄蛋饼中间压平,上笼蒸熟,切成条形,便做成夹板肉。以夹板肉为主,配以响皮条、丸子,浇上鸡汤,撒上葱花、香菜、木耳等,盛入汤盆,量足汤多,荤素搭配,边喝边吃,不油不腻,味道鲜美。“锅鲰”(zou),因形似小鱼,蝌蚪,故雅呼之。外地人初到天水,见到此种食品,匪夷所思,往往都要一尝为快。其实,“面鱼”在天水是极为普遍的食品。无论城乡,备受欢迎。天水素扁食讲究清淡味鲜,入口滑爽,是老天水一道风味独特而最受人们青睐的面食小吃。 在外地人看来,扁食与馄饨“长像”一样。但素扁食要比馄饨大,包的馅也要比馄饨更多。而且一般的馄饨都是肉馅的,而扁食则是荤素都有,尤其以素馅居多。</p> <p class="ql-block">  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据说远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区人烟稠密,屋宇毗连,“山水灵秀,林木密茂”。秦末汉初,长期的征战加上干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里,忽然狂风呼啸,雷电交加,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顿时,大地连续震动,在轰隆隆巨响声中,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人说这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就给上邽北城的湖旁新设的这个郡,起名“天水郡”。从此,有了“天水”之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