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南京雨花台风景区

8341

<p class="ql-block">摄影/制作/裁切:刘争冬</p> <p class="ql-block">雨花台的东岗也称梅岗,又称梅岭岗,东晋初期,胡人压境,都城南迁,豫章太守梅赜带兵抵抗,屯营于此。为了纪念梅赜将军的高风亮节,后人在岗上建梅将军庙,广植梅花,遂称为梅岗。到明清时,这里已形成梅海,与钟山脚下的梅林同为南京东郊、南郊两大赏梅胜地。1999年,雨花台风景区在此复建梅岗,由“访梅亭”“问梅阁”“寒香轩”“曲廊”四部分组成,曲折幽深的长廊与周边的千树梅花相映成趣,是南京市的重要赏梅之地,也是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的重要分会场。</p> <p class="ql-block">梅园</p> <p class="ql-block">江南第二泉,原名雨花泉,泉有二孔,水出地面1米。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到四川任职时途经建康,登雨花台游览,用泉水沏茶,备加赞赏,品为二泉。雨花泉位列金陵名泉之首。明代赵谦为二泉题匾,"江南"二字为后人所加、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江南第二泉”是当代著名书法家萧娴题写。</p> <p class="ql-block">雨花阁位于古雨花台遗址的山冈顶部、海拔54米处,始建于1996年4月1日,1997年4月1日落成。楼阁高34米,阁顶标高为海拔88米,占地720平方米,建筑面积1429平方米,坐北朝南,为三层四重檐八角形仿明清式古典园林建筑,是雨花台风景区的一座标志性建筑。雨花阁仿古花格木门窗,底层楼阁外侧设有回廊,楼阁飞檐及回廊屋面均铺有绿色琉璃瓦,并用黄色琉璃瓦剪边,宝瓶形宝顶由4块黄色琉璃瓦拼装而成。8根直径为0.7米的大圆柱自阁台直通顶层,每层楼面均由单向式楼梯相连,楼层外围均设置了闭合式栏杆。阁台外墙为花岗石贴面,楼阁地面、楼面用仿青砖、花岗石铺设,顶层吊顶为半圆形,整幢楼阁除屋面外均以枣红色为基本色调,阁台内不设楼梯,而在其南、北墙外设置双向式台阶与楼阁相接,阁台底部外沿由79组花岗石雕花栏杆围合。它与风景区东干道高差达20米,水平距离为70米,由四组青石台阶与之衔接。第一组为28级,宽6.4米;第二、三、四组计103级,宽均为4.8米。第一、二两组台阶设置了长、宽各为14米的大平台,上端置放着一对高2.5米的石狮。阁台内阁墙面是云光法师瓷砖画和法显取经长卷图。外阁环以南郊名胜图,镶《雨花阁记》,陈列文物古玩,文物的来源主要是2001安徽泾县吴之龙捐赠给陵园的民间古建石刻构件,古玩为仿古器物,有仿晋钱境、晋鸡首壶、南朝唾壶、晋砚、南朝盘、晋耳环、南朝玉件、两晋南北朝瓦当等。一层楼阁置长9.9米、高3米多的三折木刻雕屏,木刻是唐褚遂良仿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每字约15公分。并楣梁作画,以与雨花台关联的历史故事入画,每层楼阁楣梁作画7幅,共作楣梁画21幅。二层楼台置一幅大型天然大理石山水画,高1米,宽3.2米,并镌刻着唐代李白的《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里的名句。顶层置大型国画《雨花胜境》。全阁楼台回廊柱挂置木制楹联25对,由陈大羽、尉天池等20多位书法家书写。</p> <p class="ql-block">高座寺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雨花台风景名胜区内,始建于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迄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高座寺初名甘露寺,得名于西晋(265—316)年间的甘露井,因水质清纯甘甜,被誉为“甘露”。古井上建有八角亭,仍在寺北面拱门外。2015年初,经信众举荐,南京市佛教协会礼请灵谷寺监院灵山法师担任高座寺住持,负责修缮高座寺,重续香火。灵山法师和其弟子超贤法师陆续完成了大雄宝殿、斋堂、大寮、念佛堂、客堂等建筑的修缮,将高座寺建设成为一个正法久住、精进修行的弘法道场</p> <p class="ql-block">怡园盆景园建于80年代初期,占地2公顷,由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设计,是具有江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园中园。园内迎门而立的是灵动的假山,各色花木布于其间,两旁是对称的花房,山后则是水池。这个2亩大的池内,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弋,鸳鸯在水中嬉戏,野鸭在水中呱呱叫。苑内还圈养了蓝、白孔雀及八哥、虎皮鹦鹉等鸟类,为游客带来了极大的观赏乐趣。</p><p class="ql-block">2002年,怡苑内又建成了大型现代盆景馆、银杏林广场、瀑布水景、自然山石与溪流、旱喷景观、木桥、怡亭等设施,丰富了游客的游览体验。盆景馆内种植了南京地区罕见的椰子树、假槟榔、美国金琥及侏罗纪时代的亿万年活化石植物“桫椤”等,集中展现了南国特色植物风光。此外,苑内还配植了鱼鳞木、映山红、金银花、金银木、羽毛枫、榆树桩、雀梅、赤楠等形态各异的古桩盆景和菖蒲、鸢尾、灯心草、野生兰花等丰富多彩的水生植物。</p> <p class="ql-block">龙爪槐</p> <p class="ql-block">小坐雨花台</p> <p class="ql-block">观礼升国旗</p> <p class="ql-block">杨邦乂(1085-1129)字晰稷,吉水县杨家庄(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黄桥乡云庄村)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以舍选登进士第。先后任歙州婺源县尉,蕲州学教授。授宣教郎、建康府溧阳县知县。建炎三年(1129)九月,除通判建康军提领沿江措置使司等职。</p><p class="ql-block">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取建康,邦乂不降,血书“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完颜宗弼命人剖腹取心。著名历史学家朱加雁曰:“真古今第一人也。</p> <p class="ql-block">太监义会碑碑身通高2.64米,宽0.84米,厚0.23米,底座高0.84米,宽0.94米,厚0.42米。 由于该碑长期俯倒于地面,且背面朝天,奇迹般地躲过历代战乱和“文革”浩劫,而且在多次文物普查中,它也多次成为“漏网之鱼”。</p> <p class="ql-block">太监义会是一个宦官丧葬互助团体,也就是孤苦无依的太监结成互帮互助的组织,在彼此的后事上互相帮助。明宦官刘若愚在《酌中志》记载:“中官(即太监)最信因果,好佛者众,其坟必僧寺也”。以南京城南郊牛首山郑和墓为中心的宦官集中安葬地,已考古发掘的太监墓葬有十几座,这些墓葬,应该就是“太监义会”所建。</p><p class="ql-block">明初,南京是首都,永乐以后,又是留都。在南京供职的众多宦官集资兴建寺庙,成立被称为“念佛会”的修行组织,分别又冠名为“义会”、“老衣会”等名称,其实质是丧葬互助团体。</p> <p class="ql-block">韩熙载,字叔言,北海人(今山东青州),五代十国南唐名臣、文学家。韩熙载出身南阳韩氏。后唐同光四年(926),中进士,因其父被李嗣源所杀而南奔杨吴,出为外州从事。南唐李昪时,任秘书郎,辅太子于东宫。李璟嗣位,迁吏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拜中书舍人。后因南唐党争被排挤,出任和州司马。</p><p class="ql-block">数年后,才得以调回金陵,逐渐升任虞部郎中、中书舍人。交泰年间拜户部侍郎,充铸钱使。</p><p class="ql-block">后主李煜即位后,历任吏部侍郎、兵部尚书、勤政殿学士承旨等。后主以其尽忠敢言,屡欲封他为相,而嫌其荒诞,遂搁置。讨论开宝元年(968),因其上疏言政和献书之功,升任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p><p class="ql-block">开宝三年(970)去世,时年六十九,追赠右仆射、同平章事,谥号“文靖”。</p> <p class="ql-block">韩熙载对南唐初期典章制度的完善以及后期的货币改革颇有贡献,在南唐北复中原的国运关键时刻,审时度势,两次呈奏上疏,均切中要害,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政治眼光。</p><p class="ql-block">在文学方面,韩熙载高才博学,精通音律,善于书画。为文长于碑碣,颇有文名,所作制诰典雅,颇有“元和之风”,与徐铉并称“韩徐”。江左称其为“韩夫子”、“神仙中人”。其所撰诗文颇多,有《拟议集》《定居集》等,今皆佚失。《全唐文》《全唐诗》《全唐诗外编》等存有其诗文</p> <p class="ql-block">方孝孺墓位于雨花台烈士陵园东北山麓,为东南至西北朝向,四周青松翠竹环绕。墓园最北侧为墓园牌坊,上刻对联“十族殉忠天遗六氏,一抔埋血地接孝陵”,横批“天地正气”,为国民政府时期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所书。牌坊南侧为墓园神道,两侧设12块书画碑,依次雕刻“明代大儒”“文学博士”等生平经历,直到“魂归雨花”。神道南侧为墓冢,墓冢下部呈圆形,上部为半球形的顶,墓前立有“明方正学先生之墓”神道碑。墓冢东侧为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重修方孝孺墓时所立的记事碑,以及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墓园时,两江总督李鸿章所题的“明方正学先生之墓”墓碑。墓冢西侧立着26方历代褒奖方孝孺的题字碑,一直延伸到墓冢南侧。方孝孺墓已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方孝孺被朱棣以“灭十族”罪名处死后,其部分后裔通过以下方式延续:</p><p class="ql-block">幼子隐逸存活</p><p class="ql-block">方孝孺幼子方德宗(时年9岁)在刑部尚书魏泽庇护下逃脱,经余学夔伪装成乞丐逃至松江(今上海奉贤),后改姓余并娶俞氏养女。明万历年间(1585年)朝廷放宽禁令后,其十世孙方忠奕于天启年间(1621年)上书复姓成功。 ‌‌</p> <p class="ql-block">木末亭始建于明代,原亭在抗日战争中被毁。“木末”二字,最早见于屈原的《九歌·湘君》,“采辟荔兮水中,奉芙蓉兮木末。”木末意为树梢,在这里是极言其高。2000年,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在风景区的二泉后山新建了木末亭,同年六月竣工。新建的木末亭面积有345平方米,是一座仿明清式的亭轩建筑,由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主持方案设计,建成后的木末亭进行了内外文化装饰。木末亭在复建时,设计师巧妙地将日军侵占南京时在木末亭原址上修建的钢筋混凝土碉堡包含在内,不仅保留了日军侵占南京的罪证,而且还成为木末亭的仓储之地。书法家武中奇为木末亭书写了“木末风高”。高悬亭阁中的镶金匾额“金陵胜景”是书法家赵绪成为木末亭书写的。书法家刘浚川、季伏昆也为木末亭书写了“木末亭”三字。言恭达书写的“楼台层叠标孤塔云树苍茫隐万家”、章节书写的“树影欲迷云度处经声遥听月明中”、王福成书写的“往昔乱山孤亭夜悲风今朝悦目赏心时芳草”等楹联高挂在木末亭的亭台廊柱上。台上的隔断木壁西边刻制凌文铨书写的六首吟咏木末亭的古诗,东厢缕刻六幅古梅。两侧镶有古石刻,一则是古木末亭依傍长江故道,诗朋酒侣乘舟作别,一则刻画了梅岗的自然生态环境。底台有十二块石刻,线刻了“金陵胜景”与“木末亭记”。</p> <p class="ql-block">南京雨花石博物馆坐落在雨花台风景区,原是安稳寺遗址。 雨花石是世界观赏石中的一朵奇葩,形成于距今250万年至150万年,是一种天然花玛瑙。它主要产自扬子江畔、风光旖旎的仪征。雨花石以"花"为名,花而雨,美丽迷人。南朝梁代以后,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梁武帝时期,高僧云光法师在石子岗讲经,精诚所至,感动上天,天花纷纷附落,落地化作五彩石子",故称雨花石,讲经处遂更名雨花台。成语“天花乱坠”正由此传说而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