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8月14日,我们来自广州、武汉、宁波、杭州、淮安、安庆及合肥等地的22名红军、八路军与新四军后代(其中包括两位可爱的小朋友),为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探索之意,踏上了为期五天的红色之旅。五天三省的长途跋涉,在八月炽热的阳光下,尽管汗水湿透衣衫,大家依然热情高涨地乘坐着大巴车一路向前,驶向了目的地——方志敏烈士纪念馆、茅家岭监狱、皖南岩寺、云岭的新四军军部旧址、茂岭皖南事变激战地、江苏高邮日本鬼子投降之地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将深入了解并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并在这些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接受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8月14日下午历时6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方志敏烈士纪念馆。首先向纪念馆广场上的方志敏烈士塑像,默哀致敬,敬献鲜花,然后参观纪念馆,了解方志敏烈士的生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方志敏(1899—1935),江西弋阳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和农民运动领袖,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主要创建者。1899年8月21日出生于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1934年率红十军团北上抗日,途中遭国民党重兵围困,1935年1月在江西玉山被捕。被捕时身无分文,仅怀表一个,被捕入狱后,面对严刑逼供,他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用敌人劝降的纸笔,写下《清贫》《可爱的中国》等16篇,近14万字的文稿和信件。1935年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年仅36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爱的中国》预言新中国光明前景,被誉为“不朽的信仰宣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贫》精神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强调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2009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方志敏以坚定的信仰、清贫的作风和卓越的创造力,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参观完方志敏纪念馆后,我们又马不停蹄的赶到上饶集中营茅家岭监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闻名于世的上饶集中营是"晥南事变”的产物“。它是国民党顽固派在1941年3月在上饶茅家岭(狱中之狱)、周田(苦工营)、李村(叶挺囚室)、七峰岩(高干禁闭室)等地设立的法西斯式的一座人间地狱。主要囚禁皖南事变中谈判被扣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弹尽粮绝被捕的新四军排以上干部,还有从东南各省地方上搜捕来的共产党员和其他爱国人士900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踏入茅家岭集中营时,一股沉重而又庄严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曾是无数革命烈士英勇抗争的战场。他们忍受着非人般的折磨与拷问,却始终未曾动摇过心中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通过参观牢房和解说员的讲解,我们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映入眼帘的是囚室的真实景象与刑具的残酷实物(诸如布满铁刺的囚笼、令人胆寒的老虎凳以及锋利的夹棍)。这些刑具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沉重与革命先辈为了理想信念所经受的苦难。墙壁上斑驳的痕迹,仿佛是过往岁月留下的印记,每一道裂纹都似乎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不禁会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人在如此严酷的条件下依然坚守信念?又是什么样的人性能够让这样的人间炼狱存在?</p> <p class="ql-block"> 走出囚室,阳光虽然依旧出明媚,但心中却留下了一抹难以消散的阴霾。这里曾经是无数人噩梦的起点,也是他们抗争与坚持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片土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牢狱已被改造成了纪念馆(重新整修的纪念馆将在今年10月份开馆),用以警示后人,铭记历史。而那些曾在这里遭受苦难的先烈和仁人志士们,他们的故事也被记录下来,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p> <p class="ql-block"> 8月15日我们分别来到了上饶集中营所属的七峰岩、李村和周田村。这三处距离茅家岭监狱有一定的路程,需乘车前往。</p> <p class="ql-block"> 七峰岩(高干禁闭室),是1941年秋国民党将七峰寺僧房及岩洞改建为监狱,派宪兵看守。被囚人员在此组建秘密党支部,策划越狱行动。张正坤于毛湾遇害,冯达飞转押茅家岭监狱后殉难于雷公山,徐锦树在越狱中牺牲。</p> <p class="ql-block"> 在本次的行程中,不仅有张正坤的第三代后人参与,还有他的第五代子孙同行。来自无锡的张涛与姚金玲夫妇,作为张正坤的外孙及外孙媳妇,带着放暑假的外孙一同踏上了这段意义非凡的旅程。他们手持着洁白的菊花,来到曾经囚禁张正坤的室外,庄重地举行了祭奠仪式。张正坤的小学二年级太外孙,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诵读了祭文,字字句句都充满了对这位先烈深深的缅怀与无比崇高的敬意。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村曾经是囚禁叶挺将军的地方。在茅家岭监狱发生暴动后,国民党就将新四军高级将领分别关押。我们到时看到一个小院子铁将军把锁,联系了负责人,来人打开了门。看到一个小小的院,院中间有叶挺将军的铜像。院内小平房有关押叶挺将军的囚室,有叶挺将军的生平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田村的监狱比较大是关押新四军将士和爱国人士的苦工营。院子是开放式的,有前后院。里面有七君子囚禁室,陈列了革命文物和历史档案,平时有专人打理。我们到时就有人将门锁打开,供我们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 8月16、17两日,我们相继探访了位于皖南的新四军岩寺军部、云岭军部以及茂林——那片曾见证皖南事变激烈战斗的土地。如今,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足迹的地方,已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在岩寺与云岭纪念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历经沧桑的革命文物,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站在茂林那片皖南事变激战地上,眼前是一面红色的写有《皖南事变发生地标记物落成记》的墙,墙的前面是用石头垒成新四军臂章《N4A》的形状。站在曾经的战场遗址上,脑中不由得想象出当时双方军队浴血奋战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皖<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岩寺是新四军历史上的重要集结地和成军地。</span>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于同年10月12日将南方八省(湘、赣、闽、粤、浙、鄂、豫、皖)游击队一万余人改编成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付军长。</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湖北汉口组建,1938年1月6日移驻江西南昌三眼井,集中整编南方八省游击队。2月6日接到命令后,4月4日离开南昌,第二天(4月5日)到达皖南岩寺镇,开始正规化整训。</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6日,国民政府命令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赴皖南岩寺集中,各支队克服路途遥远、国民党地方阻挠等困难,于4月陆续抵达岩寺,总兵力约1.03万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四军在岩寺镇进行整编。它在新四军建军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新四军从一支分散的游击力量向正规化的抗日革命武装力量的历史性转变,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见证了这段历史,成为重要的革命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 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 : 当时国民党要求新四军不能久驻岩寺,加上中央指示向敌后发展,4月28日,粟裕率抗日先遣队从潜口出发,揭开东进序幕。5月上中旬,一、二、三支队陆续开赴前线;5月5日,军部撤离岩寺,迁至泾县云岭,选择了这个三面环山、易守难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 : 当时国民党要求新四军不能久驻岩寺,加上中央指示向敌后发展,4月28日,粟裕率抗日先遣队从潜口出发,揭开东进序幕。5月上中旬,一、二、三支队陆续开赴前线;5月5日,军部撤离岩寺,迁至泾县云岭,选择了这个三面环山、易守难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皖南事变: 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的名义,向朱德、彭德怀、叶挺发出代电(即“皓电”),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朱德等于11月9日复电(即“佳电”),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荒谬命令和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诬蔑,同时为顾全抗日大局,表示可以将皖南新四军移到长江以北。</p><p class="ql-block">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所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前进。1月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指挥的7个师8万多人的拦击。8日,陷入重围。众指战员在叶挺军长指挥下进行抗击,血战七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分散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顽军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p> <p class="ql-block"> 8月17日下午离开皖南,来到江苏高邮茅山。第二天8月18日来到了高邮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地。如今此处已建起了宏伟壮观且极具象征意味的纪念碑及纪念馆来缅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p><p class="ql-block"> 高邮地处江苏中部,位于京杭大运河畔,地理位置极其重要。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高邮日伪军仍负隅顽抗。12月19—26日,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指挥高邮战役,歼灭日军1100余人、伪军4000余人,解放全国最后一座日占县城。</p><p class="ql-block"> 此战役不仅是抗日战争中国军队的最后一战,还是新四军规模最大的一次受降活动。</p><p class="ql-block"> 1945年12月26日凌晨,按对等原则,时任华中野战军8纵政治部主任韩念龙,受命主持了高邮日军投降仪式。粟裕司令员也到场参加了受降仪式活动。1945年12月6日,高邮的日军在受降仪式上正式投降。这场仪式简单而庄严,也是中国军队独立接受日军投降的典范,这一历史性时刻让投降日军心悦诚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眸历史踏旧址,</p><p class="ql-block"> 苦难岁月是辉煌。</p><p class="ql-block"> 仁人志士敢为真,</p><p class="ql-block"> 使命所在为先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纪念塔前祭先烈,</p><p class="ql-block"> 悲壮写在历史中。</p><p class="ql-block"> 英烈肝胆照春秋,</p><p class="ql-block"> 永垂不朽名千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