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发、龙门石窟

钱钱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3日9:50时从家里出发,乘坐一部公交,11:10到达上海新客站北广场站,徒步三分钟到达目得地,经过安检后乘扶手电梯走到南广场,来到一楼的重点旅客候车室,在等候期间吃了熟泡面权当中餐。12:00时优先进站,K738列车停靠12号站台。我们是硬卧,12:42分发出,前往洛阳,开启了河南,山西十三天之旅。</p> <p class="ql-block">经过17个小时,于6月4日5:37时整点到达洛阳火车站。出站后有河南地接接团,我们有48个游客,上车的座位出发前已经告知了各位游客,钱钱多次跟随海申国际旅行社出游,他们的工作非常认真负责,特别是座位,如果事先没有安排好,一上车就会引起矛盾,钱钱碰到过一次,明明是有座位号的,他们先上车了就把座位霸占了,还很凶很凶的口吐芬芳,我只好无语了。这是我们的旅游大巴。我们是头排的位子,坐的高看得远,唯一的缺点是位子距离很小,坐起来脚有点无所适从。</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4日7:00时,我们到达龙门石窟东北服务中心,时间尚早,我们就在附近走走,休息一下。</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公园,蓝天、绿树相映成趣,石阶静静延伸。在这里,能卸下疲惫,与自然相拥,开启美好一天~</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楼阁古朴雅致,立于绿树碧水间,仿佛从历史深处走来,静静诉说着岁月故事,让人沉醉在这宁静又有韵味的景致里。</p> <p class="ql-block">创意十足的装置,好似有魔法的瓶子,“倾倒”出满是烂漫花朵的花瀑,为这处景致增添了灵动与美好,让人眼前一亮~</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4日8:00时,河南第一个景点~龙门石窟。乘景点环保车前往景区。</p> <p class="ql-block">蓝天如洗,云朵似棉絮轻盈飘浮,柳枝低垂,湖水泛着微光,这般静谧美好的景致,让人的心神都跟着沉静下来。</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刻艺术宝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伊河两岸,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走进龙门石窟的大门,仿佛踏入了时光的隧道。古老的石砌建筑,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艺术,蓝天白云下,满心期待去探寻那些震撼人心的石刻艺术~</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洛龙区龙门镇,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距市区约12公里。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约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等朝代,持续400余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潜溪寺,是唐高宗时期的艺术瑰宝。“西方三圣”等造像,借精湛雕刻传递净土信仰,置身其中,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的宗教与艺术温度。</p> <p class="ql-block">“十字卷碑” 位于龙门西山石窟北端潜溪寺之南,由宋代道教哲理大师陈抟所书,内容为“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碑高68厘米,横长200厘米,碑面还刻有诗、文三段,皆为楷体,书体笔法豪放潇洒,浑厚奇伟,体现了陈抟洒脱超俗的个性 。</p> <p class="ql-block">这十个字的字体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有书法家评价其“开张奇崛,奇逸俊美”。还有说法认为,“岸”字少一横、“逸”字少一点、“中”字上下颠倒,反映了陈抟放荡不羁的性格,也暗含着道家的修行理念 。</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千年时光在石壁上雕琢出信仰的模样。置身其中,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每一尊佛像、每一处石窟,都是古人匠心与虔诚的见证,震撼又治愈。</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北魏风格:以古阳洞、宾阳中洞为代表,造像清瘦飘逸,体现“秀骨清像”的审美。 </p><p class="ql-block"> 唐代风格:以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为巅峰,面容丰满庄严,衣纹流畅,展现盛唐气象。</p> <p class="ql-block">来到龙门石窟宾阳三洞,看介绍才知,这是正史里唯一详细记载开窟缘由、过程和用工的皇家石窟工程。历经岁月,背后故事与精湛技艺,都让人为之赞叹。</p> <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位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由宾阳中洞 、宾阳北洞、宾阳南洞组成,是北魏宣武帝为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功绩,为父母孝文帝、文昭皇后主持开凿的皇家石窟工程,也是中国正史中唯一有确切记载开凿缘由、过程及用工等内容的石窟。</p><p class="ql-block"> 建造历程:宾阳三洞始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 ,原计划规模庞大,后因龙门石窟岩体开凿难度大,且北魏王朝陷入动荡,历经24年,仅完成宾阳中洞,用工80余万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到隋唐时期才相继完成 ,其中宾阳南洞在隋代完成(公元595 - 616年),宾阳北洞则完工于唐朝初年(公元641 - 650年)</p> <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平面呈马蹄形,穹隆顶,深12米,宽10.90米,高9.3米 。主像为“三世佛”题材,共有11尊大像。造像呈现“秀骨清像”风格,面容和蔼慈祥,略带微笑,服饰变为褒衣博带式,是孝文帝汉化政策在石刻艺术上的反映。窟顶中央雕刻莲花宝盖,周围有伎乐人和飞天;前壁两侧曾有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构图严谨,雕刻精美,不过现已被盗卖至国外,分别藏于美国纽约市艺术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市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此外,龙门石窟最早的天王造像也出现在该洞窟两侧。</p> <p class="ql-block">  宾阳南洞:主佛为阿弥陀佛,面部丰润,唇厚,衣纹自然流畅,造像上续北魏刚健雄伟,下开唐代生动活泼,属于过渡时期的风格。洞内众多造像题记为研究者提供了珍贵文字资料 。</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始凿年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唐咸亨三年(672)开凿,至上元二年(675)竣工。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大龛,也是唐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南北宽约34米、东西深约39米。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及力士等十一尊大像。主尊卢舍那佛高17.14米,头部高4米,身披袈裟,面容丰满秀丽,双目宁静,嘴角微翘;弟子迦叶严谨持重;阿难温顺虔诚;菩萨端庄矜持;天王戚眉怒目;力士威武刚健。布局得当,雕工精湛,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据后补之有关造像碑记载,“皇后武氏”在雕造此大像龛曾“助脂粉钱二万贯”。</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石壁上的洞窟如繁星,承载着千年的艺术与信仰。游人驻足,在这历史与自然交融之地,感受时光沉淀的震撼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崖壁上,洞窟星罗棋布。望着这些历经岁月的石刻,仿佛能触摸到古代工匠的匠心,感受历史与艺术在此交融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敬善寺洞,开凿于唐高宗时期,纪国太妃韦氏为功德主。窟内造像题材独特,前室的力士像个性鲜明,千年时光也难掩其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崖壁,仿佛是时光镌刻的史书。漫步在步道上,看着那些历经岁月的洞窟与造像,能真切感受到古代艺术的震撼与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摩崖三佛龛,武周时期营造,因政权结束半途而废。虽为半成品,却成了研究雕刻工序的重要资料,也见证着一段特殊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摩崖三佛龛位于龙门石窟东山万佛沟北侧,是龙门石窟唐代石窟中一个风格独特且意义非凡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开凿背景: 它营造于唐武周时期(公元690 - 705 年),这一时期武则天利用佛教为其登基称帝制造舆论,佛教地位尊崇。摩崖三佛龛以三世佛为题材,突出居中而坐的弥勒佛,正是迎合当时宣扬弥勒下生、武则天以弥勒化身自居的政治需求 。</p><p class="ql-block">​工程状况:因武周政权结束,摩崖三佛龛工程被迫中止,是一处未完工的石窟,属于半成品状态。主佛为弥勒佛,两侧分别是阿弥陀佛和药师佛 。虽未完工,但佛龛的整体布局、造像轮廓以及雕刻的大致形态已经呈现出来。</p><p class="ql-block">​艺术与研究价值: 它是龙门石窟中罕见的以露天形式雕琢三尊大坐佛及胁侍的造像,这种独特的形式反映了当时佛教造像的一种尝试。同时,作为未完工的石窟,龛内保留了大量雕刻工序的痕迹,为研究唐代石窟雕刻工艺、流程以及雕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锣鼓泉</p> <p class="ql-block">龙门西山的锣鼓泉,泉水顺溶洞流下,若堵洞口,水声如锣鼓喧天,好有趣的自然妙景~</p> <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石,黑底上绽着白绿“牡丹”,天然成画,清新淡雅又富韵味,不愧是颇具观赏与收藏价值的奇石~</p> <p class="ql-block">洛阳梅花玉,花纹酷肖梅花,还是咱国家特有的历史名玉,藏着不少微量元素,观赏和收藏价值都挺高~</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万佛洞,位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内的洞窟,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石壁,布满岁月雕琢的痕迹,那一个个精细的造像,似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信仰与故事,每一道纹路都是时光的印记,静静承载着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以其完整的造像组合、精美的雕刻工艺和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著称,展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其主佛阿弥陀佛的庄严与周围小佛像、伎乐人的生动,共同营造了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图景。</p> <p class="ql-block">双窑</p> <p class="ql-block">来到双窑,仿佛踏入时光隧道。唐代的洞窟里,三世佛、弥勒佛等造像静静伫立,千佛镌刻于侧,每一处细节都映照着唐高宗与武则天“二圣”时期的政治与信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崖壁上布满洞窟与造像,历经岁月仍具震撼力。游客往来,在这千年艺术瑰宝前,感受历史与艺术交融的独特魅力,每一处雕刻都是时光沉淀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踏入龙门石窟,目光一下就被万佛洞南侧的惠简洞吸引。这座敞口似龛的中型洞窟,开凿于唐咸亨四年,是西京法海寺僧惠简为唐高宗、武则天所凿 ,承载着历史的厚重。</p><p class="ql-block">走进洞内,便能看到西壁正中善跏趺坐的弥勒佛,高3.10米 ,面相丰满圆润,目光温文沉静,带着和蔼慈祥之感,尽显女性魅力,与龙门石窟中著名的卢舍那大佛神韵颇为相似。右侧的弟子阿难,形象也与卢舍那大像龛中的如出一辙。侍立两旁的菩萨,身躯丰满、姿态优美,延续了卢舍那像龛菩萨像的风格,也正因如此,惠简洞被称作“小奉先寺” 。</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因窟顶精美的巨型莲花藻井而得名,这朵高浮雕莲花直径达3.6米,细腻逼真,仿佛在石壁间静静绽放。莲花四周环绕着姿态各异的飞天,她们衣带飘扬,或手持乐器演奏,或散花祈福,灵动的身姿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p><p class="ql-block"> 洞内主佛为释迦牟尼立像,高5.10米,面容清瘦,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纹简洁流畅,彰显着北魏时期的造像风格。可惜的是,主佛的面部遭到破坏,令人惋惜。南北两壁整齐排列着众多佛龛,龛内的小造像神态万千,雕刻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崖壁上,洞窟层层叠叠,像是时光在石头上刻下的密码。伊河畔,游人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念,在这千年艺术瑰宝前,感受历史与自然交融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崖壁上,洞窟层层叠叠,像是时光在石头上刻下的密码。伊河畔,游人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念,在这千年艺术瑰宝前,感受历史与自然交融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站在龙门石窟奉先寺前,卢舍那大佛端严祥和,静静俯瞰众生。身旁的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造像,各有神态,共同组成宏大庄严的佛教艺术群像。岁月虽在石壁留下斑驳,却无损其神圣光辉,引得无数游客驻足,在惊叹中感受跨越千年的艺术震撼与信仰力量。</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旁,伊河静静流淌,水波潋滟。步道上游客往来,一边是陡峭崖壁,一边是碧水绿树、跨河长桥,蓝天映衬下,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清新交融,好一幅惬意的图景。</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火烧洞,北魏开凿,曾遭火焚,造像损毁严重。可洞内仍藏着独特的宗教与神话形象组合,是研究石窟艺术的珍贵样本,岁月的痕迹与文化的底蕴在此交融。</p> <p class="ql-block">相传,火烧洞因遭雷电击中起火而得名,从外立面大面积的黑色和内部斑驳不堪、损毁严重的佛像来看,倒真像经历过一场大火。不过,也有说法认为,洞窟可能遭人为破坏,加上裂隙、渗漏水,以及洞外淋雨和灰尘附着,表面煤化才呈现出火烧的模样,孝文帝末年和宣武时期洛阳频发的地震,或许也是致使洞内壁面岩石崩落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火烧洞开凿于六世纪初,正壁原有五尊雕像,分别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可惜在完工后不久就被全部毁掉,推测是毁于公元516 - 520年间的宫廷权力斗争。北魏孝明帝元诩即位,宣武帝时期的胡太后被幽禁,胡太后时期开凿的石窟都被破坏,许多造像被砸毁,火烧洞便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皇甫公窟是龙门石窟中极具代表性的北魏洞窟,以独特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闻名‌。该窟由北魏权臣皇甫度于527年开凿,融合皇室政治意图与佛教艺术精髓,现存六指佛像、帝后礼佛图浮雕等标志性元素,是研究北魏晚期社会与宗教文化的重要实证。‌‌</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之下,龙门石窟的崖壁犹如一部镌刻着历史的巨著。层层叠叠的洞窟密密麻麻,似是时光留下的神秘符号。 蜿蜒的栈道穿梭其间,仿佛一条纽带,连接着千年的艺术与当下的赞叹,吸引着人们一步步靠近,去探寻那些藏在石壁深处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洞窟前,游人往来。崖壁沧桑,雕刻着岁月的故事,石阶通向一个个艺术秘境,仿佛能带你穿越千年,触摸那段辉煌的历史与精湛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在龙门石窟,巢方洞静静嵌于斑驳崖壁间。古朴的窟檐历经岁月,似在默默守望。 周围栈道蜿蜒,游人穿梭,而洞窟仿若一位缄默的智者,藏着往昔的雕刻艺术与悠悠历史,等人们前来揭开神秘的面纱。</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崖壁好壮观,洞窟密密麻麻,栈道蜿蜒曲折。蓝天绿树映衬下,更显历史的厚重。游客们穿梭其间,仿佛在与千年前的艺术对话,每一处都藏着故事,让人忍不住去探寻。</p> <p class="ql-block">徒步十几分钟来到对岸拍全景。</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前,伊河静静流淌,对岸崖壁上洞窟错落,卢舍那大佛庄严矗立。石桥栏杆雕龙精美,红绸摇曳,山水与石窟相融,尽显千年艺术与自然的和谐之美。</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前,伊河如镜,崖壁上洞窟与大佛在蓝天绿树间静静伫立。地面莲花纹饰精美,红绸点缀的栏杆添了几分灵动,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澄澈在此交融,美得让人沉醉。</p> <p class="ql-block">11:00时参观完乘坐景点环保车回停车场,午餐后入住酒店休息,最后自由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