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2日下午,随着市文旅局郭天珍主任、德百物流批发城家居灯饰经理蔡海英、市非遗文化研究工作人员走进德百物流批发城灯饰三区2楼302号金汐石拓工作室,一方方古朴的石碑拓画正静静诉说着一段跨越数百年的传承故事。这里是鲁北地区首个石碑拓画体验区,也是第十三代传承人杨晓静唤醒家族沉睡技艺的“文化实验室”。当指尖抚过拓画纸上凹凸分明的纹路,仿佛能触碰到明清匠人挥毫镌刻的温度,更能感受到一门非遗技艺在当代重获新生的脉动。</p> <p class="ql-block">杨晓静说到与石碑拓画的缘分,曾一度被时光的尘埃掩埋。“记事起,爷爷只在春节前会偷偷(文化大革命时代)摆弄些神秘的工具,红纸上拓出的吉祥纹样会被乡亲们争着贴在新房门楣。”她记忆里的祖传手艺,总带着层朦胧的面纱——这门以石碑为底、宣纸为媒、墨色为魂的技艺,自古便是家族秘传,不仅用途局限于节庆婚嫁,更因“传男不传女”的祖训,在近代人中几近断流。父亲一辈无人继承,到杨晓静这里,仅存的只有几张泛黄的旧拓片和爷爷临终前含糊提及的“拓板要选天山青石”“调墨得用松烟配露水”等零碎口诀。更令人遗憾的是,家族世代相传的旧石碑早已在早年献给文物单位妥善保存,连最直观的技艺载体都成了奢望。</p> <p class="ql-block">再说机缘巧合让技艺重见天日的契机,藏在一场寻常的法会里。2020年秋日,杨晓静在普光法道会上偶遇弘德单师。这位潜心研究传统拓印技艺的道长,正对着一卷古碑拓片感叹“古法渐失”。听闻杨晓静家中曾有石碑拓画传承,弘德单师眼中一亮;而当杨晓静捧出珍藏的旧拓片,讲述自己多年来四处寻访却屡屡碰壁的经历,那份“哪怕只剩一星半点,也要让手艺活过来”的执着,深深打动了道长。“非遗传承从无定法,有心者皆可为之。”弘德单师的这句话,让杨晓静如遇知音,两位对传统文化怀着同样热忱的人,当即决定携手复原这门古老技艺。</p> <p class="ql-block">据笔者了解,复原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没有现成的石碑可用,他们便以献给文物单位的旧石碑为原型,参照仅存的旧拓片纹样,一点点推敲碑体的材质、厚度与纹路细节;失传的调墨秘方,他们用“古法+科学”的方式反复试验,松烟墨、桐油、麝香的配比试了上百次,才终于复刻出“黑如漆、亮如镜、久不褪色”的传统墨汁;拓印时的力道更是讲究,指尖稍重会撕裂宣纸,稍轻则纹样模糊,杨晓静常常在工作台前一站就是一整天,手上磨出的茧子成了最特别的“勋章”。整整三年时间,他们以新复旧,从碑体复刻到工具制作,从拓印手法到装裱工艺,一点点将散落在时光里的技艺碎片重新拼凑,终于让这门沉寂的老手艺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p><p class="ql-block"> 如今看到,体验区的展柜里已摆满了成果:“龙凤呈祥”拓画线条遒劲,龙凤的鳞羽在墨色浓淡间栩栩如生;“福禄寿喜”拓片融入了德州本地的剪纸纹样,传统与地域特色巧妙融合。每逢周末,这里总能吸引不少市民前来体验——孩子们握着拓包,在父母的指导下感受墨色在宣纸上晕染的奇妙;年轻人则喜欢将拓画装裱成摆件,让古老技艺成为生活里的一抹雅致。</p> <p class="ql-block">“拓画不只是技艺,更是祖先留下的文化密码。”杨晓静与市文旅局郭天珍主任对话间说,接下来她计划整理祖辈流传的拓画图谱,结合现代设计推出文创产品,让石碑拓画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在德百批发城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商区里,这门沉睡数百年的非遗技艺,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属于它的传承故事。如果你也钟情于传统文化,不妨走进这间小小的体验区,在墨香与纸韵间,触摸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