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话古今】诗钟和对联创作异同之我见 | 涂飞舟

枫叶

<p class="ql-block">一、区别</p><p class="ql-block"> 诗钟(以建除格主流体式作分析)无预设主题,只限钟格,主题完全由“眼字”衍生,且仅限单比七字,遵平水韵;对联则以预设主题为起点,无眼字约束,无字数限制,今古音韵皆可。建除格诗钟的是“以‘眼字’为纲领的嵌字偶对艺术”,对联的是“以‘主题’为核心的对偶表达”,这一核心差异导致在创作时,构思路径、征典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偶对宽严及遣词风格也有差异。</p><p class="ql-block"> 释义几个诗钟专用术语:</p><p class="ql-block">【建除格】即嵌二字的比翼格,一至七唱任取其一。此格为诗钟主流体式,现存前人诗钟典籍,十有八九为此格,分咏约十有一二,而且前人诗钟理论,也大多只涉及建除格与分合咏。其余嵌多字格等“杂体”钟格可以忽略不计。</p><p class="ql-block">【眼字】王贡南《诗钟话》给出了定义:盖题是“字”,附题之字是“眼”,合言之曰“眼字”。一题到手先寻“眼字”,“眼字”得,造句乃有范围。如“里·花”四唱,“乍归故里犹疑客,不看名花总负春。”(《雪鸿初集》乾甫)“里·花”是题字,简称“字”。“故、名”是钟眼,简称“眼”。“故里、名花”就是“眼字”。建除格诗钟必须先安眼,也可理解为对联的“扣题”。</p><p class="ql-block">【转品】易顺鼎:“限字体,大率限两字不对者,分嵌于两句中第几字,其用三字、四字以至七八字者,则苛政也,变体也。”王贡南更是在《诗钟话》里说:“取意义绝不相同的两个词,或分咏、或嵌字。”即然题字多为“两字不对”,在成句时就要将其转品。前人钟聚,常用现场“拈题”,所得二题字多不能自然成对,须安眼以转品,使所得眼字同品,方能偶对。今人多用“命题”临屏或宿构,亦取二字不同词类为多,亦须转品。“转品”:就是在不同词性(品)字(或词)的前或后附上一字或多字,转变其品,使上下能偶对。</p><p class="ql-block">【安眼】寻找附题之字,组成“眼字”,称为“安眼”。</p><p class="ql-block"> 下面从构思路径、征典方式、偶对宽严与遣词风格等方面论述其不同点:(一)构思路径</p><p class="ql-block">●诗钟:以“眼字”为起点的闭环构思。先依题字寻钟眼,组成上下般配(注意不一定是绝对偶对)的两个“眼字”,围绕眼字琢字造句,追求“一字落下,九牛不拔”。</p><p class="ql-block"> 建除格诗钟创作需严格遵循“三步法”,且每一步都受眼字束缚:</p><p class="ql-block">① 寻钟眼安眼字:先明确钟题要求(如“里・花”四唱,即题字“里”“花”需嵌于上下联第四字),再为其搭配“附题之字”钟眼(即王贡南所谓“眼”),形成眼字组合—— 如“里”配“故”成眼字“故里”,“花”配“名”成眼字“名花”,这一步是“造句有范围”的关键,眼字在句里的中心地位不可偏移;</p><p class="ql-block">② 围绕眼字造境:意象、情境、述典评议必须紧扣眼字的内涵,不可脱离。如“故里”指向“归乡、旧居”的情境,“名花”指向“春日、名贵花卉”的意象,故有“乍归故里犹疑客,不看名花总负春”,“乍归”“犹疑”呼应“故里”的疏离感,“不看”“负春”贴合“名花”的春日属性,无一字游离于眼字之外;</p><p class="ql-block">③ 调律成对:在眼字固定的前提下,调整字词平仄(遵平水韵)、对仗,确保词性、结构对应 ——“乍归”(状中结构)对“不看”(状中结构),“故里”(偏正结构)对“名花”(偏正结构),“犹疑客”(动宾结构)对“总负春”(动宾结构),格律精严、且服从眼字约束。</p><p class="ql-block"> 注意:诗钟一般只允可七言律句句式。以上三点,以“① 寻钟眼安眼字”最为重要,安眼的方法大致有:熟词安眼、专用词组安眼、从典中寻眼、并列结构组词安眼、多字截安眼、吊眼、嵌珠补救、对眼不对题字、集句中的眼字、自然偶对题字的安眼等等。这里不展开论述,由另文专述。见《诗钟的眼》(涂飞舟)。</p><p class="ql-block">●对联:以“主题”为起点的开放构思。对联创作无需任何“眼字”束缚,仅以预设主题为指引,步骤呈发散状:</p><p class="ql-block">① 定题明向:先明确主题(如题署、吊古、咏人、悼挽、祝贺、写景、匾额、春联、各类征联等等),主题是宽泛的情感或功能指向,无具体字词约束 —— 如“书房勤学”主题,无需限定“书”“勤”等字的位置;</p><p class="ql-block">② 选象铺陈:围绕主题自由选择意象,可跨情境、跨领域组合。如“书房勤学”可择“书山”“学海”“笔墨”“灯烛”等意象,构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也可择“窗竹”“案书”意象,作“窗竹影摇书案上,墨花香入砚池中”,意象选择不受固定字词限制;</p><p class="ql-block">③ 自由构对:对仗与音韵可宽可严(今古音韵皆可),以服务主题为首要原则。句式结构多样,如七字联可用三四结构;多分句联,律句散句兼有,可使节奏抑扬顿挫。</p> <p class="ql-block">(二)征典方式</p><p class="ql-block">●诗钟:隶事紧切,铢两悉称。前人诗钟曾分闽粤两大派别,粤重厚重典战,闽取灵性白句。闽粤皆重遣字有来历,到一流境界,其实难分闽粤,殊途同归。樊曾祥在《寒山社诗钟选乙集》序中云:空灵之至、非不典也,看似寻常,而具有实故,如水中着盐,有味而无滓,此闽派之妙也;花当叶对,玉质金相,妙造自然,无牵合饾饤之迹,此粤派之上乘也。</p><p class="ql-block">【隶事紧切】隶事:以故实相隶属,谓引用典故。亦称“用事”“征典”“运典”。诗钟隶事,讲究“紧切”,以典籍中“本文本字”为尚,也就是要尽量截取原文,比如“击唾壶”,《世说新语笺疏·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唾壶”,不能代以唾盆、痰盂。甚至“犬”,亦不能代之以“狗”。诗词联征典讲究“雅切”,高雅而贴切,是可以生发的。诗钟囿于字数,没有太多生发的空间,须“紧切”。述事不能扩典、移典,借典言事咏志,初习诗钟也尽量少用。</p><p class="ql-block">【铢两悉称】诗钟里指上下比所咏轻重相等、述议相类,征典相称。诗钟征典须重“铢两悉称”。“铢两”,一铢一两,极轻的分量、微小之物。征典的铢两相称,具体为分为:事件大小类别对等,人物身份年代相近,典事出处类别相同(正史、子曰诗云、诸子百家、仙班说部、野史坊闻、诗词赋文等,不尚窜引,更不可一比有典一比无典),上下有钩贯之处等等。以上“铢两”的各项内容,在诗钟里若不能悉称,应争取尽量多的项目相称。诗钟的对称美感来自于多种形式的对称,“铢两悉称”排在首位,在“隶事紧切”的基础上完成:平仄相对、字截工对、句式结构相对、虚实统一、句义登对、内在逻辑上下勾贯、修饰手法相同等等。关于诗钟如何选取典材,整饬成句,详细介绍另有专文《诗钟的用典》(涂飞舟)论述。</p><p class="ql-block"> 诗钟隶事,着重在述典与议典。这是两个基础技法。</p><p class="ql-block">【述典】准确表述典事,尚取典籍中“本文本字”。述典要旨:</p><p class="ql-block">①事典为主。取正史为上,说部演义坊闻仙班次之。用事时序唐宋以前优于明清,优于时典。</p><p class="ql-block">②文典主取。子曰诗云、诸子百家、朱程之语。</p><p class="ql-block">③秦一统之后诗语次之。尤其化诗,当以名篇名句为尚,如唐诗宋词之脍炙人口名句。易顺鼎在《诗钟说梦》中云:“诗钟能用唐人诗句烂熟人口者,运用得法,而又相称,此必有目共赏之作矣。但不可失之于浅,浅则亦断不能出色。”例如“两·空”六唱:“不住猿声啼两岸,但闻人语响空山。”(前人)此联上联出自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句,下联出自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句,联中字字出自诗中,字字不能移易,可称佳制。</p><p class="ql-block">【议典】在准确表述典事的基础上,进行评议。能述能议,方见手段。“议”,是征典的高级别形式,是在“切”的基础上的升华。“议”,要以史家定论为据,名人、诗家语亦算有根。“议”的技巧:概括人物身世较难,针对典型事例、或轶事评议较易。用事有时要对整个历史事件(或稗官野史)、人物的生平有仔细通彻的了解,才有述议的基础,甚至还要寻求相关文献的佐证等。然后再串插组织、剪裁编排、遣字啄句,方能偶对成钟。诗钟限于十四字,且要分述二事,能用于评议之字,多是一至二字而已,不宜另开蹊径去评议,当以史家定论为上,这样“议”之有据。</p><p class="ql-block"> 诗钟之“议”,也可以说成是“述”古人之“议”。若古人未议之人事,能檃括史料后用一二字予以中肯评价,此乃大笔也。其高妙可与白句之逸品比肩。 </p><p class="ql-block"> 注意:上下比的勾贯之处,往往在于用作“议典”的字词。此处若能成偶对“句筋”,即使别项铢两稍欠,亦能包容。另外,诗钟斗博斗巧,不忌僻典。高手往往回避熟典,以免雷同。现代诗钟雅集,借助网络,动辄数百卷。熟典导致千人一面,词宗无法分出高低,僻典往往胜出。</p><p class="ql-block">●对联:主题择典,雅切生新。联用典以“雅切主题”为核心,典可脱离原典本义引申,甚至在原典基础上创新,无需受“本文本字”束缚。例如:“怀古伤今”主题的赤壁对联,上联“赤壁古战场,曾见周郎挥羽扇”(典出《三国志・周瑜传》,原典记周瑜赤壁破曹,此处借“周郎挥羽扇”引申“英雄往事”的意境,非严格扣“赤壁”本文,而是服务“怀古”主题);下联“长江东逝水,犹闻苏子叹人生”典出苏轼《赤壁赋》,原典是苏轼借赤壁抒怀,此处借“苏子叹人生”引申“时光流逝”的伤今感,在原典基础上创新,贴合主题即可);若借“赤壁之战”喻“英雄辈出”,均符合要求,典为主题服务,而非主题为典服务。对联征典,应以熟典为主。因对联字数长短不拘,即使同典,用事角度、述议较果、立意生发也会各异。</p><p class="ql-block">(三)偶对宽严</p><p class="ql-block">●诗钟:眼字为纲,律句为准,虚实统一。诗钟的格律严整,基本遵七言律句的规则。诗钟以眼字为不可动摇的纲领,格律与对仗必须服从眼字。平仄必须遵平水韵,忌“三平尾”“三仄尾”“孤平”。这里有一个例外,就是眼字的对仗。诗钟“眼字”偶对:先看整词(眼字)是否同品、再看钟眼之字截是否同品,二者皆合固好,取其一也可。最后纳入整句审其在句中的成份是否上下一致,是否处于全句的中心位置。有些难题,题字是难以转品的,安眼时可转而求其次,不强求题字的对仗,仅工钟眼,亦能偶对,但只适用于建除格嵌字诗钟。例如“斤·武”四唱:“椎重朱斤能救赵,鼎分黄武已称吴。”(张之洞)“椎重朱斤”,朱亥击杀晋鄙之椎重达四十斤。“鼎分黄武”,三国孙权年号黄武,亦东吴政权第一个年号。“朱斤、黄武”并不同品,但“朱/黄”二字以单字截的对,并不违和。(摘自潘洪斌《张之洞联语辑注》)“投·果”一唱:“投臣战栗萧琛伏,果子堆花赵构餐。” (李孟符),上用萧琛醉伏御筵,梁武帝以枣投之,琛取栗掷帝,曰:“陛下投臣以赤心,臣敢不报之以战栗语”;下用张浚劝宋高宗加餐事。“果”字不能作动词,借子字对臣字。而“战栗、堆花、伏字、餐字”,无一字无所本。可谓极组织之能事矣。(摘自宗威《诗钟小识》)。“千·雪”一唱:“千眼西方般若佛,雪肤南内太真妃。”千眼出自佛典千眼千手观世音,雪肤出自长恨歌“雪肤花貌参差是”。钟眼如不相称,则对仗更须求其工稳,上例“千”与“雪”绝不相称,而以“眼”、“肤”承对,可称能手。(摘自张西厢《闲话诗钟》)。诗钟的对仗(眼字部分)不一定要比七言对联或律句更严格。题字不强求转品对仗,在前人钟句里广泛存在。只要多读一读前人的作品或者钟话类的文章,就能够理解。</p><p class="ql-block"> “眼字与眼的工稳,有三种情况:眼工眼字工,眼不工眼字工,眼工眼字不工。”(引自周冰)。这三种情况,取其一则眼字偶对成立。“对眼不对题字”,就是上述第三种情况,这是一种重要的诗钟安眼技法。注意:逢无法转品安眼的难题,不得已为之,且莫滥觞。另外须注意:对联的上下虚实相衬,于诗钟则为上下失衡。</p><p class="ql-block">●对联:</p><p class="ql-block"> 主题为引,格律从宽,虚实相衬。① 无字词位置约束。② 格律可宽:平水韵、新韵皆可,对仗可工可宽。③ 字数无限制:短则二字,长则数百字,完全依主题与场景需求而定,无需局限于七言。对联以主题为灵活指引,格律与对仗可服务于主题表达,无需绝对严苛。对联格律以现行《联律通则》为准,这里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四)遣词风格</p><p class="ql-block">●诗钟:建除格遣词须凝练雅正,忌泛忌散。遣词讲究“一字落下,九牛不拔”“字字扣眼、无一字冗余”,宜婉曲以达,避免虚浮直白。双字截形容词、叠词、现代词汇、套语、成语、口语等,能避则避。须咏之有物,议之成理,避浮烟涨墨之景,浅滑低俗之议。对于分合咏,有雅题俗咏,俗题雅咏一说。重神轻形,不离不脱为上乘。</p><p class="ql-block">●对联:灵活适配,可雅可俗,求“适”忌“板”。对联遣词需“适配场景与受众”,可雅可俗,可写实可写意:① 通俗适配大众场景:如茶馆联“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用“香”“露”“水”“泉” 等通俗意象,直接点出茶的清香与水质的纯净,贴合大众对茶馆的认知,语言直白易懂;② 雅致适配文人场景:如书房联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自题),用凝练的文言表达爱国情怀,贴合文人书房的精神追求,语言深刻典雅;③ 灵活适配功能需求:节庆联需吉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挽联需肃穆(“一生勤俭留典范,半世辛劳传嘉风”),遣词风格随主题与场景切换,无需固守单一基调。</p> <p class="ql-block">二、关联:局部趋同,本质独立</p><p class="ql-block"> “诗钟”以七言联为形式,以七律的颔联、颈联为基调,于律绝和楹联而外,别树一帜。“诗钟”是一种高雅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以文字的音、形、义三要素为基础,表现为字句定数、语音依律、体式归类、格目分明、对仗修辞、词意新巧的一种独特文体。是中国古典诗学历程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诗钟与对联是两种独立存在的体裁,其实关联并不太多。取七字对联类比。(一)诗钟分合咏:合咏是最似七言对联的钟格,二者皆有主题、对仗皆可依律句规则。</p><p class="ql-block">(二)非建除格杂体钟格,嵌二字常见如:魁斗格、蝉联格、云泥格等,嵌三字及以上如:汤网格、鸿爪格、鼎峙格、双钩格、碎锦格等。因以上诸格无“眼字”要求,与嵌字对联略有相似之处。皆以对仗工整、文从字顺、咏之有物、顺畅可读为合格。但杂体钟格无主题,上下分咏二事,要求有内在的逻辑惯通与形式上的对称。</p><p class="ql-block">(三)优秀的嵌字格诗钟,也讲究立意,达到形式与内容并重。例如“有·无”二唱:“岂有文章惊海内,断无富贵逼人来。”(郁达夫)一卷经典的集句诗钟,上比集杜甫诗,下比集龚自珍诗。这是郁达夫到官福建参议时,在一次钟聚所作,被擢为元卷。钟意还表白了作者到任时的谦逊与清廉之意。“天·我”五唱:“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闻此为林文忠幼时作。名人气概,意态自是不凡。(王贡南《诗钟话》)“花·子”二唱:“梅花虽瘦无寒相,松子初生便大材。”(陈宝琛)“论·鲁”二唱:“广论无恙休沉陆,椎鲁何知但戴天。”(陈宝琛) “孤·得”六唱:“难宽后死存孤责,敢负初心戒得年。”(陈宝琛)此三卷诗钟,钟圣陈宝琛分作于幼年、成年与老年,结合其生平读之,忧思之深,见于钟句以外。(王贡南《诗钟话》)</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诗钟与对联的本质区别,是“约束性艺术”与“自由性表达” 的区别 —— 建除格诗钟以“眼字”中心词,征典、偶对、遣词均为眼字服务,是文人竞技的“雅玩”;对联以主题为核心,无固定约束,征典、偶对、遣词均为主题服务,是大众实用的 “工具”。二者的关联体现在于“杂体钟格”“分合咏”与“七字对联”的局部趋同,却始终是两种独立的传统文体,共同彰显汉语对偶艺术的丰富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