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行之清净寺游记

医中壶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关岳庙,我们就沿涂门街一路向西前行,小杨讲两个寺庙相距很近。通向清净寺的人行道开阔整洁,铺着规整的石板。道路两侧绿植繁茂,棕榈树挺拔,修剪整齐的绿篱与灌木充满生机。绿篱后的白色阿拉伯圆顶建筑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澄澈明朗,整体氛围宁静又惬意,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清净寺周边祥和的气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前行不一会,映入眼帘的是一组独具异域风情的建筑群,小杨讲那便是清净寺。它就像一部无言的史书,承载着泉州穆斯林的历史记忆,也见证着中国与阿拉伯地区绵延千年的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侧高耸的尖塔造型精美,塔尖带有新月标志,主体建筑的圆顶设计,是典型的伊斯兰清真寺元素,象征着天穹 ,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中对宇宙和真主的敬畏。圆顶之上还设有尖顶装饰,增加了建筑的垂直感和庄严感。建筑的外墙看起来材质也十分规整,线条简洁,给人一种肃穆庄重的感觉。小杨介绍说这是清净寺的礼拜堂,2009年底,由阿曼苏丹卡布斯国王个人出资50万美元捐建落成,为清净寺建寺1000周年献上贺礼,与历史上的奉天坛相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杨一边带着我们继续前行,一边介绍说大约在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也就是回历400年,一群来自阿拉伯的穆斯林商人在泉州这片土地上,怀着对信仰的虔诚,创建了清净寺,最初它被称为“艾苏哈卜寺” 。那时的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帆樯林立,万邦来朝。这些穆斯林商人沿着波涛汹涌的海路,带着香料、珠宝等货物来到泉州,不仅进行着商业贸易,也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与文化。他们聚居在泉州,“围寺而居”,逐渐就形成了独特的“穆斯林社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至大三年(1310年),一位来自设拉子(今伊朗南部最大城市)的穆斯林——艾哈迈德·本·穆罕默德·古德斯,即设拉子著名的鲁克伯哈只,对清净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与更新 。他建筑高悬的穹顶、加阔了甬道,重修了高贵的寺门并翻新了窗户,让这座寺院焕然一新,也奠定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现存建筑群主体格局。从那以后,清净寺不仅是穆斯林们礼拜的场所,更成为了中阿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净寺现存重要的遗存有石构门楼、奉天坛、明善堂等,呈现出鲜明的西亚伊斯兰教寺院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清净寺大门外,首先被那高耸的门楼所吸引。门楼通高12.3米,基宽6.6米,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形式建造,大门用青、白两色花岗石精雕三层穹形尖拱顶,层层缩进,顶盖采用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小杨介绍说在尖拱门上方有一列《古兰经》阿拉伯文石刻,主要意思是:“真主万能”,表达了穆斯林虔诚的信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门楼采用国内少有的花岗岩和辉绿岩建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入清净寺内小杨说必须遵守伊斯兰教义,女性不能穿短裙,不能露胸露肩和露膝。寺院考虑到外地游客较多,特地在门口准备了长纱巾,对不符合要求的女游客,工作人员会让其购买纱巾并帮助其穿着达到教义要求方可入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二道拱门的半穹顶叠砌成细密美观的几何图案,前者为网状拱形宝盖,后者为穹窿形藻井。第三、四道对称的拱门上方则为圆形大穹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道门道为穹顶,其南北两侧门洞的尖拱下方的支撑构件类似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雀替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门楼之上的望月台,是伊斯兰教斋月里阿訇登临望月决定封斋日期的地方 。月台东、西、南三面墙体上端砌筑24个“回”字形垛子,据说象征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 。站在门楼前,抚摸着古老的石块,仿佛能听到当年穆斯林商人们往来的脚步声,以及他们虔诚的祈祷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杨指着门楼的后墙,让我们看墙上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行阿拉伯碑文,她说这</span>是清净寺最重要的两行阿拉伯碑文,而且是用古阿拉伯文写的,是这次申遗时由国外阿拉伯文专家发现并翻译出来的,译文内客:“此地人们的第一座礼拜寺,就是这座最古老、悠久、吉祥的礼拜寺,名称“艾苏哈卜寺”建于回历400(1009年-1010年)。300余年后,艾哈迈德·本·穆罕默德·古德斯,即设拉子著名的鲁克伯哈只,建筑了高悬的穹顶、加阔了甬道,重修了高贵的寺门,并翻新了窗户,于回历710年(1310年左右)竣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它明确记载了两个信息:一是这座清净寺始建于1009年,是当地第一座礼拜寺。二是寺院1310年重修,来自波斯设拉子(今伊朗)的穆斯林重修了这座礼拜寺,所以在建筑风格上也受到了色拉子当地清真寺建筑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穿过门楼,便是四方形的露庭。露庭的东南侧,靠近门楼后墙的地方有一石构碑亭,名曰祝圣亭 。亭内有两方极为重要的碑刻,一方是吴鉴所撰《重立清净寺碑》,另一方是李光缙撰文的《重修清净寺碑记》 。《重立清净寺碑》撰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虽现碑为明正德二年(1507年)重刻,但依然珍贵无比 。碑中记载了伊斯兰教从海路传入泉州、在泉州兴盛和建寺的情况,特别提到当时泉州已建有清净寺六七座 。它与广州《重建怀圣寺记》,被历史学家白寿彝指认为“中国伊斯兰寺院中可考的最古汉字碑记” ,对研究早期阿拉伯与中国宗教文化交流史,伊斯兰教在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传播与清真寺的建置、组织机构等,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研究价值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重修清净寺碑记》则记录了明万历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修缮清净寺的经过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泉州发生大地震,清净寺受损严重 。住持夏日禹率父老子弟,与吏部郎中丁哲初、泉州名士李光缙等人共同发起修缮 。泉州知府姜志礼、晋江知县李待问等人也大力支持,捐出俸银 。这次修缮使得清净寺重焕生机,兴建了洗心亭、小西天等建筑,对倾塌的楼宇进行修补,还收集颜真卿字体作《遥天楼》三字匾额,又题一匾《惟天为大》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围墙壁上,嵌有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五年(1407年)所颁发关于保护穆斯林人的《敕谕》石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碑文中记载“今特授尔以敕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违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要求各地官员、军民不得怠慢欺凌穆斯林,违者治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4世纪末期,泉州地区由于战乱,伊斯兰教寺院荒废,穆斯林的朝拜活动受到影响。到了15世纪初期,明朝皇帝颁布了圣旨来保护穆斯林及其寺院,由此穆斯林后裔在泉州得到延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块碑刻如今完好地嵌在墙壁上,它不仅是清净寺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多元宗教文化包容与保护的有力证明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井也是建寺时开挖的,主要是穆斯林礼拜之前取水净身使用,井水至今仍是清澈可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见一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具有典型的闽南古民居特色</span>的建筑,砖木结构,呈现出小三间建筑形式。小杨介绍说这是明善堂,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是穆斯林在寺内西北角增建的一间小礼拜殿,与寺内其他伊斯兰风格建筑明显不同,明善堂是初为伊玛目(阿訇)居住生活区,并设有厅堂接待宾客和商讨教务与登殿礼拜前后休息场所 。由于万历年间地震,古礼拜大殿塌毁后无法复建,穆斯林不能在此举行礼拜,明善堂便改为穆斯林礼拜安拉的场所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座融合了闽南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建筑,在整个清净寺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群里不仅没有显得突兀,反而成为了清净寺独特魅力的一部分,彰显了泉州文化的包容与多元 。其外部建筑形式是一座闽南古民居风格的建筑,但正厅内部则是按照穆斯林礼拜所需风格进行布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堂前矗立着一座宋代寿山石雕刻的“出水莲花大香炉”,被当地人称为“寺花”,<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面是一朵盛开的大莲花,莲花上面有个洞,是放置香料的,</span>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焚烧檀香、调节空气用的。小杨讲这个香炉是1989年在古礼拜大殿里挖掘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就是与门楼相连的礼拜大殿又称奉天坛,这里曾是穆斯林们进行礼拜的核心场所。屋顶早已荡然无存,仅留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顶窗户。小杨介绍说,这个大殿上面原来罩着巨大的圆顶,使得清净寺格外宏伟壮观,高阔的窗户遍布各墙,增加了殿内的采光。在一份16世纪末的中文文献中是这样描述泉州清净寺大殿的:“堂以西为尊,叠叠重重,规制异人间之庙宇,昂昂哙哙,翚(huī)天上之楼台。”生动地描绘出了阿拉伯-伊斯兰式的异域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令人惋惜的是,圆顶<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明万历三十五年的那场大地震中被无情摧毁,从此失去了往日的完整模样 。</span>殿内原有12根石柱,但如今只能看到9根残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即便如此,残砖旧瓦里虽流露出沧桑气息,却依然不减当年风姿。它依然是穆斯林心中神圣的地方,每一块石头、每一道刻痕,都承载着他们的信仰与情感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殿西边的这片墙叫“米哈拉布墙”,阿拉伯文的意思是礼拜朝向,这是礼拜堂中最重要的一面墙,所以可以看到它装饰得比其他三面墙都精美,建有7个刻满古兰经铭文的壁龛,字迹清晰,保存尚好。中间凹进去的地方是阿訇主持礼拜的位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杨介绍说这种尖拱形的凹壁建筑是公元10世纪以前阿拉伯清真寺礼拜大殿很流行的建筑形式,但现在基本失遗,即使是在如今的中东地区也很难觅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泉州穆斯林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与当地民众相互交流、融合 。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逐渐与泉州本土文化相互渗透 。在饮食上,他们保留了清真特色,又融入了闽南风味;在服饰上,虽依然遵循伊斯兰教的传统,但也受到了当地服饰文化的影响 。他们与泉州其他族群一起,共同创造了泉州丰富多彩的文化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出清净寺后回眸清净寺外貌,心想,直到如今,清净寺依然屹立在泉州古城的中心,每天都还有穆斯林前来礼拜,也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它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一处文化瑰宝,见证了泉州作为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辉煌历史,也见证了中国与阿拉伯地区间密切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信仰与文化交融,今次的探访,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这座古老的寺院、对泉州穆斯林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