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芳雅育人故事系列

🌻

成长中的等待 <p class="ql-block">  我们班的小博,像一只总缩在壳里的蜗牛。课堂上,他永远把小手藏在课桌下,任凭周围同学积极举手,他始终低着头;课后,其他孩子追逐打闹时,他也只是坐在座位上,安静地摆弄铅笔;哪怕我主动找他聊天,问他“今天的语文课听得懂吗”“作业有困难吗”,他也只会用“嗯”“是”“还好”这样的单字小声回应,声音轻得像一阵风。更让人揪心的是,他的作业总拖到最后才交,字迹潦草不说,错误率还很高,成绩一直徘徊在及格线边缘。</p> <p class="ql-block">  由于小博一年级时线上学习,家长没有辅导的能力,导致语文基础没打牢——声母韵母记混,拼音拼读磕磕绊绊,就连“晴”“睛”“情”这类形近字,他也常常张冠李戴。我没有急着催促他赶进度、补成绩,而是先试着走进他的世界。看着孩子明明渴望进步却又不敢迈步的样子,我心里有了主意:不如利用课间时间帮他补补基础。时间长了发现虽然有效果,但是由于时间有限也只能完成一点的内容。期末复习阶段,便跟小博和家长商量利用中午的时间进行全面的巩固复习。家长一听特别感激,连连说“麻烦老师了”,从那以后,每天中午,小博都会从奶奶手里接过温热的饭盒,再安安静静地跟着我回教室。</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他更放松,我每天都会特意多准备一份菜。打开饭盒时,我会笑着把自己碗里的红烧肉或炒青菜夹给他一些:“小博,老师今天的饭菜特别香,咱们一起吃,多吃点才有力气学知识呀!”起初,他总是拘谨地把身子坐得笔直,小声说句“谢谢老师”后,就低头快速扒饭。可日子久了,他渐渐放下了防备,偶尔会主动跟我讲家里的事,每当这时,我都会认真听他说,再顺着话题聊下去。</p> <p class="ql-block">  吃完饭,简单收拾好饭盒,我们的“迷你课堂”就准时开始了。拼读拼音时,我鼓励他拼出声,不要害怕拼错;拼不出来时,我会拉着他的手一起拍手打节奏进行拼读;有时候他读错了,会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从不批评他,只是笑着说“没关系,咱们再试一次”,直到他能流利地拼出每一个音节。</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为期两个礼拜的午餐时光悄悄过去。小博基本掌握了二年级的生字词,并在游考中取得A等级。看着他眼里藏不住的笑意,我忽然明白,教育从来不是生硬的知识传递,而是用温暖的陪伴搭建信任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小博,再也不是那个只会缩在壳里的“小蜗牛”了。课堂上,他会悄悄把小手举起来,虽然举得不算高,却格外坚定;课后,他会和同学沟通交流,一起阅读书籍。 </p><p class="ql-block"> 看着他一点点变开朗、变自信,我愈发坚信:每个不爱说话的孩子,心里都藏着一颗愿意表达的小种子。教育里的“等待”从不是浪费,而是用耐心和真诚慢慢浇灌,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卸下防备,长出勇气,一步步走向更敞亮的世界。而那些一起分享过的饭菜、一起读过的拼音、一起写过的生字,会成为小博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光,也成为我教育生涯里最珍贵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成长中的等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陆叶老师</p> <p class="ql-block">故事来源:陆叶老师</p><p class="ql-block">编辑:潘美琴</p><p class="ql-block">初审:潘美琴</p><p class="ql-block">复审:戚绪莲</p><p class="ql-block">终审:张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