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我父亲的故事(1)

叶子🍀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的父亲叶方(叶甲煌),出生1928年11月,是广东省宝安县龙岗长湖围人。1942年,父亲刚满14岁,在老家一鸣学校老师何清指引下参加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被安排在总队交通总站当交通员,不管日夜,翻山涉水,风雨无阻,送信件、递情报、护送人员和物资,穿梭在交通线上。父亲每当想起那段当交通员的战斗岁月,脑海里总浮现出一次次历险情形,那牺牲战友倒下的身影,被俘战友青春的面容,历历在目,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历史从1938年说起,日本侵略军从广东沿海登陆,东江地区及广州相继沦陷。在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伍纷纷建立。随着坪山及周边地区抗日根据地以及抗日游击队伍的发展壮大,部队和党组织之间的联系更加频繁,信件传达、人员接送、军需品转运等等都需要交通员的帮助。东江游击队伍当时处于孤悬敌后的游击战状态,亟需得到各方面的支援,交通站的组织建设便立即提上日程。到1942年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正式成立,交通站点的设置逐渐成熟,交通线路也更加繁密,交通站已成为一个独立系统。</p> <p class="ql-block">  每个大队都设置了交通总站,依据交通点线配以合适数量的交通员。交通员是游击队中较为活跃的一个群体。无战事时,他们是普通老百姓,在田间地头劳动;战斗打响时,他们又是战士,奔赴战场。他们的年龄不过十三四岁,有的甚至才十一二岁。这些青少年深明大义,年纪虽小,爱国护家的胆量却一点也不小,他们靠着自己对环境的熟悉,无数次携带重要情报潜行在山林间,穿过敌人严密防守的封锁线,机智勇敢地执行任务,我的父亲也在其中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  战时的交通员被形容为在刀尖上行走的职业,如果不幸被敌人堵截或抓捕,他们有的被活生生放在火堆上炙烤、有的被游街示众、有的被严刑拷打。没有哪个交通站点能保证绝对安全,也没有哪个携带任务的交通员能够次次成功。尽管危险重重,只要部队需要,仍然有一批又一批的交通员挺身而出,前赴后继。</p> <p class="ql-block">  日军建立了“囚笼政策”,碉堡、炮楼林立,挖封锁沟,架设铁丝网,设置层层检查站,盘查极其严密。 “天罗地网”般的盘查:敌人不仅设卡,还会派出大量特务、汉奸、叛徒在交通要道和村庄里暗中盯梢、辨认。一个眼神、一句口音的不对,都可能暴露。</p><p class="ql-block"> 老父亲曾回忆几次危险经历。因为当时伪军知道东江纵队有很多交通员都是十来岁孩子。就又一次我父亲出任务时刚好碰上几个便衣特务,我父亲刚好在特务视线上,要是转头走的话肯定会给抓,父亲胆大心细地看察周围环境,发现大概前几十米内有一位盘起髮髻(已结婚)的女人,并大声地向那女人“妈妈等等我”,于是跑前挽着那女人的手,没想到那女人也配合我父亲说道“快走啦”,就这样化解了一次危险。</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刚好是秋收割禾的时候,在广阔稻田上,老百姓正忙着收割。那时父亲因为有急的任务完成,于是急急忙忙地走着稻田小路上,突然发现十来米前有几个伪军迎面走过,父亲机智地跑进正在收稻的老百姓中帮忙收稻,老百姓也保护式地看了看父亲,一边割稻一边大声说“衰仔到处玩,现在才来帮忙收稻”,这时伪军看了看就走了,父亲在老百姓保护下化解这次危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父亲十五岁时成为了分站站长。父亲说那时的交通员,通常需要单独行动,不能与任何人诉说压力和恐惧,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孤独和压力。“比生命更重要的‘货’”,他们运送的密信、药品、电池等物资,往往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在危急关头,必须优先保护任务物品,甚至要将其销毁以免落入敌手(如吞吃密信)。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即便是面对看似友好的百姓,也可能有陷阱。叛徒的出现,会让整个交通网面临灭顶之灾。</p> <p class="ql-block">  老父亲说他们这些交通员在敌人的心脏地带穿行。他们的脚步,是连接希望与现实的唯一桥梁,而这座桥,每时每刻都可能在炮火中坍塌。人他们是暗夜中的信使,守护着微光,自己却随时可能被黑暗吞噬。每一次敲门,都可能是同志的接应,也可能是敌人的枪口。他们怀揣着的不是一封信,而是一座山、一支军队、一个地区的安危。其危险性体现在生理、心理、生存与使命的全方位极限挑战上。他们不仅是在用双脚走路,更是在用生命丈量忠诚,用智慧对抗凶险。他们的工作没有前线冲锋的轰轰烈烈,却同样惊心动魄;他们的名字可能不为人知,但他们的贡献是抗战史上不可或缺、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是在无声战线上,用生命守护“声音”的人。</p> <p class="ql-block">  老父亲还语味深长地说:〝血肉长城”中最坚实的基座,军队和交通员是冲在前面的勇士,而老百姓则是托起他们的最深厚、最可靠的基础。没有他们,一切行动都将失去依托。“鱼水情深”这是最经典的比喻。交通员是“鱼”,老百姓是“水”。鱼离开了水无法生存,而水也因鱼的存在而拥有了生命和力量。百姓将交通员视如己出,融入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之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老百姓保护交通员,不是出于命令,而是发自内心的爱护。他们可能称其为“表弟”、“侄儿”,用最朴素的亲情作为掩护,用最真挚的情感去承担巨大的风险。可以说这是 一种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的本能守护,是一种充满集体智慧的巧妙掩护,更是一种源于民族血脉的深沉大义。 他们或许没有拿起枪,但他们用锅灶、粮袋、谎言和甚至生命,为交通员铺就了一条条通往胜利的“无形之路”。这是中国革命史上最动人、最坚实的力量源泉。</p> <p class="ql-block">  97岁的老父亲在2025年1月离世,虽然未能亲手接过这枚沉甸甸的纪念章,但这份荣誉的到来,是对他一生中最光辉岁月的最佳总结和肯定。这枚奖章,是他爱国精神、英雄气概和历史贡献的最权威证明,是他留给家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这无疑是对老父亲英灵的最好告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