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烟湿空林翠霭飘,渚花汀草共萧萧。</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仙家应在云深处,只许人间到石桥。</div> 释义:<br><br>盛叔章:浙江嘉兴魏塘(今属嘉善)人,元代著名画家盛懋之侄,皆以山水、花鸟见长,名著,字叔章,号梧滩,能全补图画,运笔着色与古不殊。<br><br>明朝洪武(1368年-1398年)中,供事内府。高皇帝异之,制《盛叔章画记》、《烟霞泉石臣玉记》。<br><br>后画天界寺影壁,以水母乘龙背,惹怒朱元璋,定不称旨罪所杀。<br><br>空林:渺无人迹的树林、空疏的树林。<br><br>典出南朝•宋•谢灵运《登石室饭僧诗》:“清霄飏浮烟,空林响法鼓。”<br><br>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br><br>翠霭:青绿色的雾霭,多喻山间或水畔缭绕的雾气,透着丝丝的绿意。<br><br>霭,云气。<br><br>语本东晋•陶潜《时运》:“山涤余霭,宇暧微霄。”<br><br>唐•皮日休《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清泉洗得洁,翠霭侵来绿。”<br><br>渚: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br><br>语本《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br><br>汀:水边平地,水边平滩,小洲。<br><br>语本《说文》:“汀,平也。”<br><br>段玉裁注:“谓水之平也。水平谓之汀,因之洲渚之平谓之汀。”<br><br>徐锴注:“水岸平处。”<br><br>仙家:仙人所住之处。<br><br>典出《海内十洲记•元洲》:“元洲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南岸十万里,上有五芝玄涧……亦多仙家。” <br><br>唐•牟融《天台》:“洞里无尘通客境,人间有路入仙家。”<br><br>石桥:即浙江天台山石梁飞瀑,天台山古皆有之的名胜,是世界上独一无二飞架悬崖流水之上的花岗岩天生桥。东西方向,连接着对峙的两座山崖,上有莓苔之滑,下临万丈绝冥。<br><br>桥长7米多,厚近5米,脊面隆起,窄处宽仅20厘米。梁下空洞高约2米,瀑布高30多米,溪水三折,冲出桥洞,形成了如虹一般的飞瀑,起舞婆娑,坠入脚下的惠泽潭。<br><br>梁以瀑险,瀑因梁奇,世所罕见。四周林木苍翠、修竹葱郁,昙华亭红墙黛瓦,掩映于石梁上空绿荫丛中,仿佛天上宫阙。<br><br>东晋画家顾恺之《启蒙记》载,天台山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步,步至滑,下临绝冥之涧。<br><br>这里亦是五百罗汉在中国最早“显化”的地方。<br><br>《西域记》所说:“佛言震旦天台山方广圣寺,五百大罗汉居焉。”<br><br>石梁飞瀑左下方的下方广寺之所以称为“古方广寺”就是这样来的。<br><br>宋仁宗景祐四年供施石桥五百应真敕。<br><br>僧佛树《重新印真记》云:“天台山者乃震旦之奇境,五百应真驻锡之地。晋时昙猷亲入圣寺,五代钱王数感祯祥,非妄诞也。”<br><br>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凌石桥之莓苔,越楢溪之纡萦。“ 鲍恂(生卒年代不详)<div><br>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今桐乡)人,字仲孚,号环中老人,晚年居殳山泾。<br><br>少从临川吴澄学《易》,得其所传。<br><br>为人慎重,好古力行,学识品行名传天下。<br><br>元朝元统间(1333年-1335年),浙江乡试第一,荐为平江教授、温州路学正,皆未就任。<br><br>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登进士第,至正四年(1344年),学士张翥、御史刘彦博推荐鲍恂入翰林,婉辞拒官。<br><br>张士诚据吴中(今苏州),聘为教授,坚辞不出。<br><br>洪武四年(1371年),朝廷科举取士,乡试会试并举,鲍恂与侍读学士詹同、司业宋濂、吏部员外郎原本同召为会试考官。<br><br>明朝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有记载:“鲍以青衿与学士同列,且居其前,俱奇事也!”<br><br>洪武十五年,礼部主事刘庸荐鲍恂和吉安余诠、高邮张长年、登州张绅等明经老儒晋京以备顾问。太祖朱元璋遣召其至京城,这个时候鲍恂已经80多岁了,朱元璋赐坐垂询,欲拜文华殿大学士,鲍恂以年老多疾辞,遂赐敕放还。<br><br>与贝清江、程柳庄结社讲道,学者称西溪先生。</div> 天台山蜿蜓于东海之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享誉海内外。自古以来,天台山就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姓三十景,无名无姓数不清”的说法,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渗透,山、岩、洞、瀑各具神韵,形成了古、幽、清、奇的独特风格。<br><br>并以绚丽多姿的形貌和深邃厚实的内涵,孕育出华夏文明苑囿中一棵散发着独特芬芳的奇葩,这就是“天台山文化”。以神秀的山水为依托,以宗教文化为特色,自唐宋盛行迄今并对日本和韩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她由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学文化以及民间文化组成。1700年来,“两宗”文化互相渗透,涵盖台州六邑,造成了佛道共存、三教互融的文化格局。<br><br>石梁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唐诗之路”的目的地,面积6.5平方公里,距县城23公里,集天下山水奇观于一体,李白、孟浩然等著名诗人都为此留下不朽的诗篇。作为天下第一奇观,石梁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花岗岩天生桥”,梁长7米,宽不盈尺,世所罕见。<br><br>华顶景区“天台临四明,华顶高百越”,观云海,看日出,赏奇花,品佳茗。72莲华峰之顶,独享“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华顶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天台山主峰,海拔1095.4米。享有“天然氧吧”“避暑胜地”的美誉,是十分理想的休闲、养生和避暑的胜地。这里是“江南茶祖韩日茶源”之誉的天台云雾茶的核心产地,相传三国吴时葛玄在此植茶,已有1800多年历史。<br><br>赤城景区“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在孟浩然等无数游客的心目中,这座位于县城北1.5公里赤城山是天台山的地标。赤城山在一片苍翠中,因其色赤,独树一帜,历来被看作是“台岳南门”和天台山的标志。“不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仞”的赤城山,高306.5米,山间洞穴密布、树木葱郁,遥望如城堡高矗,在四山青碧中显得格外挺拔清丽。山顶有梁妃塔,塔高27.5米,四面七级,与国清寺隋塔遥相呼应。<br><br>琼台景区“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唐诗人李白倍加推崇琼台仙谷“青衣约我游琼台,琪木花芳九叶开”。相传这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从仙人九元子受金液神丹的地方。南端的天然石椅则是葛玄、吕洞宾、白玉蟾等高道炼丹之处,故名“仙人座”。台上有唐宋以来柳泌、天和子、康有为等人的“蓬莱仙境”“观止”等题刻。最高处,黄帝祭坛、祭天坛、祭地坛屹立峰巅,人与自然,和谐一体。 <h3 style="text-align: right"><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5CCxPIMJjEttMlDajpIV0Q"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诗路天台┃《盛叔章画》 元末明初•鲍恂</a><br></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许斌、陈兴长、杨仲苔、李之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