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山河为证 岁月为铭</b></p><p class="ql-block">——十四年抗战壮阔历程中伟大抗战精神的淬炼与升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1931年松花江畔的枪声划破寂静,到1945年南京城上空胜利的凯歌响彻云霄,中国人民用十四年的浴血抗争,在近代中国史册上镌刻下一段永不磨灭的壮阔史诗。这十四年,不仅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捍卫主权的抗争史,更是伟大抗战精神从萌芽、生长到成熟的淬炼史。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每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都如同精神长河中的浪花,汇聚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成为支撑中华民族挺立的精神脊梁。</p><p class="ql-block">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铁轨旁,一声沉闷的爆炸打破了东北的宁静。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随即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短短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国民党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而中国共产党却在危机时刻率先举起抗日旗帜。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喊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的口号;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明确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在党的号召下,东北各民族群众纷纷拿起武器,马占山率领东北军将士在江桥打响抗日第一枪,杨靖宇、赵尚志等共产党人深入林海雪原,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用“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坚韧,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极寒中与日寇周旋。他们吃草根、嚼树皮,甚至以棉絮充饥,却始终坚守着“宁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信念,东北抗联将领八女投江的壮举,更是将民族气节刻进了白山黑水之间。这一时期,抗战精神的种子在民族危亡的土壤中悄然萌芽,爱国情怀成为凝聚人心的第一束光。</p><p class="ql-block">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的爆发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为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发动“兵谏”。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派周恩来等人前往西安调解,促成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一事件背后,是全体中国人民“停止内战、共御外侮”的共同呼声,也是抗战精神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理念的集中体现——无论是国民党爱国官兵,还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民族大义面前放下分歧,将个人荣辱、党派利益融入国家存亡的大局。此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游行队伍的脚步声震醒了沉睡的国人;上海、天津等地的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各行各业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担当,抗战精神在全民族的觉醒中逐渐生长。</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畔的枪声再次点燃战火,“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此时,中国共产党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的先进武器,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们在仓库墙上写下“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的誓言,四行仓库的每一扇窗户、每一面墙壁,都浸染着英雄的鲜血。同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山河呜咽,天地同悲。但苦难没有压垮中国人民,反而激发了更强烈的抗争意志——在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浴血奋战,歼敌万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敌后战场,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设伏,首战告捷,歼灭日军1000余人,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这一时期,抗战精神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愈发坚韧,“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成为每一位抗战士兵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 1940年8月,为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在三个半月的时间里,八路军出动105个团,对华北地区的日军交通线和据点展开大规模破袭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4万余人,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百团大战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更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是抗战的中流砥柱。在战斗中,战士们冒着日军的炮火冲锋陷阵,有的连队打到只剩几个人,却依然坚守阵地;有的战士为了炸毁敌人的碉堡,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与此同时,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还面临着日军的“扫荡”“清乡”,他们在“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号召下,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用“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抗战。这一时期,抗战精神已经成熟为一种涵盖爱国、气节、勇气、信念的完整精神体系,成为支撑中华民族在困境中前行的强大动力。</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在投降书上郑重签字。消息传来,举国欢腾,重庆街头的人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南京市民涌上街头,挥舞着国旗高呼“胜利了”,北平的学生们举着“庆祝抗日胜利”的标语游行,整个中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这十四年,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但正是这十四年的抗争,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沉沦到觉醒的伟大转折,也让伟大抗战精神在胜利的荣光中得到升华。</p><p class="ql-block"> 回望十四年抗战的壮阔历程,从东北抗联的林海孤军,到正面战场的浴血厮杀;从敌后根据地的艰难坚守,到全民族的同仇敌忾,伟大抗战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人民在抵御外侮的实践中,用鲜血和生命一点点淬炼而成的。它是杨靖宇“国既不国,家何能存”的家国情怀,是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死,是“八百壮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更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取得抗战胜利,绝不罢休”的坚定信念。</p><p class="ql-block"> 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这段历史,伟大抗战精神早已超越了时代,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提醒着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只要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秉持着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山河为证,岁月为铭,十四年抗战的壮阔历程,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精神源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