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白佛爷洞(<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20窟</span>)</p><p class="ql-block">云冈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之一,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而又称露天大佛,清末民初称为“大露佛”。前立壁的崩塌的时代,据窟前考古推证,约在北魏当年。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p><p class="ql-block">露天大佛高约13.7米,端坐于石台座之上。佛身挺拔壮硕,两肩宽厚,着袒右肩式袈裟,神情庄严,慈祥泰然,结跏趺坐,双手于腹间相会叠加,呈禅定手印。可惜手部与双腿风雨侵蚀,雕饰全无。但是大佛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生气勃勃,融合东西方雕塑艺术于一体,是兼备了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造像珍品。</p><p class="ql-block">第20窟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旷世佳作,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强大、粗犷与豪放、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给人以心灵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宝生佛洞(第19窟)</p><p class="ql-block">曇曜五窟中最大的一窟,三世佛主佛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佛像,三世主佛像结珈跌坐,面容慈祥,端庄稳静,佛像耳轮齐肩,下颚崩毁,肘下有一小柱支撑。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三立佛洞(第18窟)</p><p class="ql-block">平面椭圆形,主尊释迦立像高15.5米,两侧配置胁侍菩萨、佛及十大弟子像,窟壁布满浮雕,是昙曜五窟中布局最复杂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弥勒三尊洞(第17窟)</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洞(第13窟)</p><p class="ql-block">穹窿窟顶,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高13米,头戴宝冠,颈部戴悬铃项圈及璎珞 ,胸佩蛇饰,双手啣珠。右手臂肘下,一力士四臂奋托举,势若拔山。该像经后代包泥彩绘,原雕僅见双足踏莲。</p> <p class="ql-block">第12窟因前室出现大量演奏乐器的造像而得名“音乐窟”。洞窟具前室、后室。洞窟形制为佛殿窟,洞窟设计规整,雕饰华丽。此窟内外的设计体现出皇家宫殿式建筑格局的规范性和完整性。</p> <p class="ql-block">接引佛洞(第11窟)</p><p class="ql-block">第11窟与第12、13窟为一组同时开凿的洞窟,属于北魏云冈中期石窟,都是云冈艺术走向成熟时期的作品。第11窟内中央的方形塔柱直抵顶部,属于中心塔柱式洞窟。</p><p class="ql-block">进入第11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挺拔的中心塔柱,塔分上下两层,由塔基、塔身与塔顶组成。方塔下层高大,约为总高度的三分之二,东、南、西、北四面设龛,各有一尊立佛雕塑,属于《金光明经》宣讲的“四方四佛”题材,正面立佛两侧胁侍菩萨,细颈瘦腰,神态温雅,为辽代补凿;上层亦为四面佛龛,正面雕刻交脚菩萨及舒相坐思惟菩萨像,东、西、北三面均作并列二立佛像;塔顶须弥座上,山花蕉叶肥大而舒张,三首阿修罗像居中,与窟顶相连。这座云冈最早的石窟方塔,与后来出现的塔窟之塔以及普遍盛行的出檐式方塔明显不同,更多地体现了西域建筑的艺术特征。</p> <p class="ql-block">思维菩萨(第10窟)</p> <p class="ql-block">释迦佛洞(第6窟) </p><p class="ql-block">该窟为中心柱窟,亦名支提、塔庙窟,雕饰富丽,被誉为『云岗第一伟观』,是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窟内方形塔柱分上下两层,高15米。上层四面各镌一立佛二菩四角镂雕大象承驮九级楼阁式方塔;下层四面开龛坐佛。窟内现存反映释迦一生的佛传故事三十余幅,故事图刻,结构合理,手法简朴,为犍陀罗艺术东传的新创造,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云冈最美佛像(第5窟)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云冈石窟最高造像,佛像表面留存辽金时期的敷泥贴金工艺。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云岩寺洞(第3窟) </p><p class="ql-block">云岗最大的洞窟,原设计为大型塔庙窟,但终北魏一代未能完成。窟外以崖原建有木构大阁,今僅存十二个梁孔,说明当年的佛阁为面阔十一开间巨制。上层台面两侧各一座三级方塔,两塔间錾二明窗,明窗之间为一庑殿形窟室,主像雕交脚弥勒。窟面东西各开一门,窟内北壁雕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三尊像,即『西方三圣』。主尊高10米,依坐,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两侧菩萨头戴冕冠,精美庄严。其雕錾年代,目前有北魏、隋、唐及辽四说,多依据造像艺术风格而推论。窟内留下的分割、揭取岩石的遗迹,是了解古代石窟开凿方法的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位于一处东、南、北三面小山环抱,向西开敞的山坡上。寺内主要轴线为东西方向,依据地形处理成三个平台,第一层平台较宽阔,建有金代建筑文殊殿;第二层平台上是近代建造的次要建筑;第三层平台,以高峻的挡土墙砌成,上建正殿(俗称东大殿),东大殿后侧紧邻山体。东南侧有祖师塔。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唐乾符四年(877年)经幢,青石质地,高4.9米。经幢最下部为束腰须弥座,下涩之上是每面两瓣的宝莲瓣。束腰上方有8位手持个种乐器正在演奏的乐伎。乐伎以上为两层仰莲。八角形经幢上刻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出资人的姓名。八角形经幢上部为宝盖,表面镌刻流苏,八角出狮子头,狮子嘴里衔有璎珞。宝盖上为八角矮墩,矮墩上是八角攒尖型屋盖,屋盖翼角翘起显著。屋盖上面为山花蕉叶8瓣,山花蕉叶上为覆钵,覆钵上放置仰莲宝珠。</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前院北侧的文殊殿,建于金代天会十五年(1137),面阔七间,达33米,进深四间八椽,为18.3米,单檐悬山顶,体量庞大,形制奇特,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一座悬山顶建筑实例。</p><p class="ql-block">减柱造是古代木构建筑中一种独特的设计方法,通过减少内部支柱的数量来增加柱距,从而满足特定的室内布置需求。这种技术最早出现在辽代,主要在金元时期得到广泛应用。文殊殿,就是减柱造的一个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具有金代塑像的风格,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文殊七尊像。</span></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前经幢刻“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月建造”。</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坐东朝西,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庑殿顶。殿梁栿底部有墨书题记,“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与殿前经幢刻字“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月建造”相印证,明确了其建造年代。</p><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评价东大殿:“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佛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栱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p><p class="ql-block">我国现已发现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遗存共有三座,除佛光寺东大殿外,其余两座为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和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其中东大殿的形制等级尊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在我国及整个东亚建筑文化区域有着特殊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在唐代重修以后,即随着佛教的衰败而一同沉沦,此后除了宋代添置的壁画,跟后来建的文殊殿以外便没有任何记载,佛光寺大殿建因此基本被外界遗忘。</p> <p class="ql-block">殿内佛堂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余尊,佛坛正中的三尊主佛,中间为释迦牟尼,左边为弥勒佛,右边为阿弥陀佛,佛坛的两侧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主像两侧为胁侍及供养人等。殿内两山墙及后檐墙前为明宣德四年(1429)所塑罗汉像,现存261尊。殿内内槽栱眼壁和明间佛座后,保存唐代壁画40余平方米。殿内板门、上留附了大量题记,分布均匀、多为唐、五代及明清时期的游人题记,它们对大殿建筑历史纪年作了进一步的实物证明。</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依墙而坐着的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p> <p class="ql-block">祖师塔高约8米,使用青砖砌筑。平面呈六角形。分为两层,第一蹭钱西侧开券门,顶上有莲瓣及火焰装饰,其余五平面素平。内有塔心室,以繁复的手法做出第一层塔檐,体量庞大,其上又置平座托第二层塔身,第二层只开假门假窗,塔刹部分制作繁缛,两层交错的莲瓣承托着宝珠。塔身无纪年铭刻,梁思成先生从形制判断它是“魏齐间物”。</p> <p class="ql-block">终于到了山西。</p><p class="ql-block">1937年,著名建筑史学家、中国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梁思成先生根据敦煌石窟第61窟唐代《五台山图》中看到“大佛光之寺”。同年6月,梁思成同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莫宗江、林徽因、纪玉堂四人至五台山佛光寺考察,他们发现,佛光寺东大殿南侧有一座砖塔与敦煌壁画上所绘的砖塔一模一样,梁思成凭经验断定属唐代建筑。在寺内僧众帮助下,他们在大殿木梁找到唐代墨书,和殿外的石经幢相互应证,最终证实佛光寺为唐代木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大殿,又称大佛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是我国已知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平面近方形,面阔与进深均为三间,屋顶坡度平缓(中国现存最平缓的古建屋顶),出檐深远,12根檐柱支撑,墙身不承重,墙倒屋不塌,斗拱硕大简洁,体现唐代木构典型风格。</p><p class="ql-block">该寺因地处偏僻避过"会昌法难",1953年被确认为唐代建筑,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设凹字形砖砌佛坛,四周雕刻有精美图案。佛坛上现存唐代彩塑14尊,正中塑释迦牟尼佛,左侧为骑狮文菩萨,右侧为骑象普贤菩萨,全堂彩塑造型丰满,姿态优美,是我国现存唐代彩塑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又称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较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较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p><p class="ql-block">木塔塔身内外悬挂52块牌匾和6副楹联,其中“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1966年、1974年木塔先后现世的两枚佛牙舍利,据考证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应县木塔堪称世界古建筑的典范,佛教文化的中心和圣地。</p> <p class="ql-block">净土寺,又名北寺。主殿大雄宝殿,重建于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深广各三间,平面略成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平缓,斗拱疏朗,侧角升起显著,虽经历代修葺,仍保持原貌。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教故事等,构图和技法具民间传统画风。殿内藻井及天官楼阁造型美观,构思繁复,结构玲珑。为金代精致的建筑模型和工艺美术品,是研究金代建筑规制和造型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均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简板瓦,绿琉璃瓦明边。斗棋疏朗,具有显著的侧角和升起,仍保持着金代建筑风貌。</p><p class="ql-block">殿内原供奉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等西方三圣,每间一尊。每尊塑像顶部均设计一个斗八藻井,每个斗八藻井前后则搭配菱形或痛六方藻井,其深度较浅,主次分明。当心间中央藻井四面及天花的东、西、北三面沿墙顶均以极细木料做出建筑模型,作为“天宫楼阁”。</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殿顶覆斗形天花板,以房梁划为9格,分作9个藻井,数当心间的藻井最大,传说中间那两条金色的浮雕双龙会在深夜飞舞,光照大殿。每个藻井中心为一红色圆星,旁用上万块小木条与小木块饰成“天宫楼阁”,混金彩绘。下层四周置平座,设栏杆,四面各开一门,共八门。仔细观察,可发现殿内四周和藻井平齐的墙头都装有天宫楼阁,与藻井相呼应,庄严雅致,阁内壁板上绘佛像。八门九星和天宫楼阁都是小木雕刻,从星檐、斗拱到吻兽、栏杆,构件玲珑精巧,规格手法变化多样。</p><p class="ql-block">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室内天花的一种装饰性处理手法,多做成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宫殿或寺庙殿宇中多做成斗八藻井,藻井上装饰各种花纹、雕刻或彩画。面阔3间或5间的建筑大多只在明间正中使用一个藻井,净土寺大殿的藻井却布满3间殿宇的全部天花,明间为斗八藻井,正中金龙盘绕,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延庆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阳白乡善文村,占地面积约1311平方米,始建于唐代,大佛殿为金代建筑,两侧东西厢房为清代建筑。</p><p class="ql-block">延庆寺坐北朝南,原为三进院落布局,现存第三院。大佛殿在第三院中轴线正中位置上,大殿面宽3间,长约13米,平面略近正方形,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灰瓦顶。</p> <p class="ql-block">殿前檐柱头两侧塑有彩粧贴面兽头,屋顶上还配饰大吻、脊刹、走兽等。</p> <p class="ql-block">明间西缝梁架六椽栿通搭前后通檐用两柱,为“通梁结构”,栿下设置后加支柱两根。明间东缝梁架为前五椽栿对后搭牵通檐用三柱,后施金柱,五椽栿下设置支顶柱一根,这样的结构节省下了一条四椽。类似的结构形式在古代建筑中并不多见。为五台地区的佛教文化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见证,是当地现存传统佛教寺院建筑的范例。其融佛教文化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相得益彰,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及社会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原后墙和东西山墙均为就地取材,素土夯筑而成,且外侧收分巨大,高度直抵阑额,在前檐角柱位置以内弧八字墙交构。建筑墙体采用夯土墙构造,在传统古建筑中较为罕见。常规的做法大都是下部以条砖砌筑槛墙,上垒土坯,槛墙或干摆、或丝缝、或淌白,诸如此类。有考证,当地古民居大都采用同样的建筑技术,表明夯土筑墙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建筑风格。其做法同平顺大云院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建造的大佛殿手法相似。斗拱上耍头昂身形状又类同于佛光寺文殊殿(重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即1137年)的柱头辅作。由此可判定,该殿有五代建筑遗风,系金代重修。明间西缝梁架六椽栿通搭前后通檐用两柱,为“通梁结构”,栿下设置后加支柱两根。明间东缝梁架为前五椽栿对后搭牵通檐用三柱,后施金柱,五椽栿下设置支顶柱一根,这样的结构巧妙地节省下了一条四椽。类似的结构形式在古代建筑中并不多见,延庆寺大佛殿的梁架构造别有新意。</p> <p class="ql-block">洪福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宏道镇北社东村。创建年代不详,但据寺内碑记至迟建于北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p><p class="ql-block">洪福寺院坐北向南,总面积约3200平方米。虽然金、元、明、清及现代多次修葺,但保存的宋代木构建筑基本不变,为国内宋代殿宇建筑重要遗存。在寺院四周环有高大厚实的堡墙、砖碟维护,底部有七米高的土夯垒台,为堡垒式寺院,这在中国古代寺院建筑中也十分罕见,亦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有9尊泥塑像,场面宏大,气势庄严,是中国宋代彩塑艺术中的精品,具备深厚的历史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殿内佛坛上最中间的是释伽牟尼佛像,背光繁复瑰丽,宫阙、花卉、祥云、腾龙等都非常逼真。迦叶的塑像抬头听法,形象非常传神,即使彩塑的眼珠已经不在了,依然不影响他的神态。</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竟然是红脸,非常少见,不确定是颜料氧化还是故意而为之。</p> <p class="ql-block">晋祠,始建于西周时期,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 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元年(1573)、清道元二十四年(1844)重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殿、台、楼、阁四种风格,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是古时酬神演戏的戏台。戏台正中央悬挂“水境台”匾,是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所书,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秀丽之笔”。“水境”二字取自《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境不可以形逃。”</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 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对越”匾相传由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整饬遒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不可揣摩,被誉为“雄奇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古称“莲花台”,俗称“铁汉桥”,台四隅各铸铁人一尊,因铁为五金之首,故称金人台。东北隅铁人为民国二年(1913)补铸,其余三尊均为北宋铸。其中西南隅铁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保存最为完好,代表了中国北宋时期冶铁和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台中为专供上香所用琉璃香亭。</p> <p class="ql-block">献殿位于对越坊之西,是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1955年,依原样翻修,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献殿高9.75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后当心间敞门,四周宽厚的槛墙上安直棂栅栏,单檐歇山顶,出檐深远。殿顶布青瓦,黄绿色琉璃剪边。雕花琉璃脊饰为明代修葺时添置,脊刹盒子内仍可见明万历年间重修题记。献殿的梁架设置,既省料,又坚固,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上立驼峰、蜀柱,平梁两端用驼峰架在四椽栿上。梁思成先生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评价道:“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栿上放一层干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西依圣母殿,东邻献殿,是介于两座殿宇之间的桥梁,位于鱼沼之上。关于鱼沼,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且水中多鱼,故名,是晋水三泉之一。沼上十字形桥梁为“飞梁”。古人云:“飞梁石磴,陵跨水道”,“架虚为桥,若飞也”,故名。《水经注》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可见,飞梁应是创建于北魏以前。桥东西长19.6米,宽5米;南北长18.55米,宽4.91米。此桥高出地面1.3米,两侧做成坡桥下斜,与地面相接,形如鸟之两翼。</p><p class="ql-block">鱼沼中的小八角形石柱和柱础保留了北朝风格,现存桥梁为宋代遗物。根据1953年翻修鱼沼飞梁时发现圣母殿下的水洞与鱼沼西岸唇齿密接的情况判断,鱼沼飞梁是在北宋时与圣母殿同一时期修建,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世上的桥梁多为“一”字形,唯有此桥连通沼岸,四面结成“十”字形。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评价道:“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晋祠建筑群的主体,是奉祀唐叔虞的母亲邑姜的殿堂,也是祠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它位于祠内中轴线西端,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飞梁”桥,南北两侧“难老”“善利”二泉呼应,坐西朝东,冠于全祠。圣母殿在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中价值最高,其价值主要体现于大殿的建筑形制、规格和构造方法,堪称北宋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初为唐叔虞祠,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宋仁宗时期由刘太后借重修名义改建为圣母殿,现存格局形成于崇宁元年(1102年)。其供奉对象存在两种说法:主流观点认为主祀西周武王之妻、唐叔虞之母邑姜(姜子牙之女);另一说与宋仁宗养母刘娥相关,殿前石碑“帝母临”或暗合刘太后专权背景。郭沫若曾题诗“圣母原来是邑姜”支持周朝王后说。</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檐廊柱上饰有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雕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其中,六条雕龙制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两条为宋崇宁元年(1102年)增加,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圣母殿正面台基两侧还有两条无角的石雕螭首。</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保存有宋代彩塑41尊,是当时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其中的33尊侍女像,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庞的清秀与圆润,各因性格和年龄而异;口有情,目有神,姿态自然,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与个性特征。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曾赞誉其:“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我国的雕塑史、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周柏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初年所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曲,形似卧龙,又名“卧龙柏”。据载,在其北侧原有同年所“凤柏”一株,两柏并列参天,“古柏齐年”为晋祠内八景之一。北宋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周柏与宋塑侍女像、难老泉并称为晋祠三绝。</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 俗称南海眼,晋水源头,为晋阳第一泉。“难老”之名取《诗经.鲁颂》:“永锡难老。”泉水长流不息,出自断层岩,终年恒温17度,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声”为晋祠内八景之一。难老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亭为八角攒尖顶,斗拱昻嘴虽已改为明代手发,但间架结构保留北齐风格。亭内悬挂傅山先生题写的“难老”匾,被誉“神奇之笔”,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并序碑》,此碑系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丹的碑刻,创作于唐代贞观二十年(646年),书体为行书。此碑现收藏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内唐叔祠山门之左侧的唐碑亭(又称贞观宝翰亭)内,亭内立有两通石碑,一座为唐太宗亲书原碑,另一座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依照旧拓片摹刻的复制碑。</p><p class="ql-block">《晋祠铭》碑高195厘米,宽122厘米,厚26厘米。碑额高108厘米,上刻“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九字,用“飞白”笔法写成。碑额左右各雕螭首一对,并头下垂,为唐代碑额的特点。《晋祠铭》全文总共1203字,28行,每行44至50字不等。碑的四面都刻有文字。碑阳面的文字记唐立国后的文治武功并歌颂唐初的治国方略。碑阴刻有长孙无忌等功臣的姓名。碑的左右两侧刻有宋朝人游览时书勒上石的文字。《晋祠铭》开创了行书上碑之先河,被后人誉为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的行书杰作。</p> <p class="ql-block">太原纯阳宫(吕祖庙),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起凤街1号,始建于宋末元初,为供奉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的道观,以独特的九宫八卦院建筑和两件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以及众多露天裸展的珍贵石刻,被网友称为 “山西最豪横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太原纯阳宫的“道德之门”是该宫的原宫门,始建于明代,采用砖砌仿木结构,屋顶为歇山顶,覆盖琉璃瓦,配有斗拱、吻兽等装饰。门额上镌刻楷书“道德之门”四字,其中“道”字采用金文写法(由“行”和“首”构成),强调“道”为自然规律;“德”字写作“悳”,突出“德”需在行动中实践。</p><p class="ql-block">该门被称为“入道之门”,门外为世俗世界,门内则是道教清净之地。其建筑融合了道教思想与艺术,体现了道家“知行合一”的理念,是研究明代道教建筑的重要实例。</p> <p class="ql-block">涅槃变相碑雕刻于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原属山西临猗县大云寺。碑高302厘米、宽87厘米、厚25厘米,青石材质,采用螭首龟趺形制。该碑是武则天改唐为周的政治宣传产物,通过《大云经》将自身塑造成弥勒转世,敕令全国兴建大云寺并配造弥勒像。此碑以"大周大云寺奉为圣神皇帝敬造涅槃变碑像一区"的铭文,直接关联武则天的"弥勒下生"政治神话</p> <p class="ql-block">九宫八卦院:核心建筑群按八卦方位布局,八面砖券窑洞(俗称“九窑十八洞”),中心为双层亭阁,象征道家“洞天福地”,为全国唯一此类道教建筑。</p> <p class="ql-block">太原双塔寺(永祚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的明代古刹,以双塔凌霄为标志性景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99年)。</p> <p class="ql-block">双塔:文峰塔(1599年建)与舍利塔(1608年建),均高约54.7米,为全国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善的砖塔组合,被誉为“双塔之最”。</p><p class="ql-block">无梁殿:大雄宝殿、三圣阁等建筑采用砖仿木结构,无梁无柱,工艺精湛,是明代砖石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下寺坡街459号,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p><p class="ql-block">华严寺亦名大华严寺,依契丹族崇日习俗,寺址坐西朝东,现存最早建筑为薄伽教藏殿,清宁八年(1062)重建,是年并“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兼具皇室宗庙性质。保大二年(1122)寺因兵火受损。大雄宝殿于金天眷三年(1140)重建,元至大年间(1308-1311)补葺,明成化、万历年间(1465-1620)寺院一分为二,上寺居于西北侧,下寺偏东南,自成格局。清代屡有修葺。除两座主殿为辽金时期建筑外,其余皆为清朝时期重建。华严寺集中了辽金建筑、小木作天宫楼阁、彩塑、壁画等各类文物,均居同类作品中的上乘,在中国建筑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 始建于辽清八年(公元1062年)。辽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依旧址重建。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总面积1559平方米。为现存古代木构宗教单体建筑中规模最大者。大殿正脊两侧一对琉璃鸱吻高达4.5米,是我国早期建筑中最大的鸱吻。</p> <p class="ql-block">殿内主供五方佛,为明代艺术之珍品。环殿壁画于清光绪十六年由大同本地画工董安等绘制,共875.2平方米。殿顶平棋为明代宣德年补装,在清代光绪初年重新彩绘,有1012块,纹饰无一雷同。</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俗称南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域。创建于唐代,玄宗时称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改名为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1122年)其建筑大半毁于兵火气。金天会六年(1128年)至金皇统三年(1143年)寺僧圆满大师主持重修,历时15年告竣。明正统十年(1445年)改称今名善化寺。建筑布局仍保留唐代风格。善化寺以其历史悠久,保存辽金时期建筑多而闻名于中外。196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一座寺院,三座庑殿顶,四座辽金建筑,是现存布局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辽金建筑群之一,这里有精美绝伦的壁画、彩塑,寺里的每一座建筑都堪称教科书级别存在。</p> <p class="ql-block">山门,也叫天王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山门大门上方匾上书“威德护世”,嘉靖年间重修时所立。</p><p class="ql-block">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是中国现存金代时期最大的山门,左右次间有明塑四大天王像。跟常见的四大天王像相比,善化寺山门的天王既姿态威严,又面容可爱,严肃中带着俏皮,被喜爱他们的网友亲切的称为“显眼包”天王。</p><p class="ql-block">最有名气的是这尊西方广目天王,他右手持蛇,左手比着(OK),表情搞怪,“显眼包”名号非他莫属了。</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位于寺内中部,建于高约1.5米的砖砌台基之上。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檐下斗六铺作,单抄双下昂,重计心造。殿内采用减柱法。</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佛坛上的华严三圣为金代原塑,后人予以重装。</p><p class="ql-block">殿内保存的普恩寺大殿碑,又名《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俗称“金碑”或“朱弁碑”(也叫“三绝碑”——文章绝唱、书法绝妙、刻工绝世)。属金代碑刻文物。该碑立于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由朱弁撰文、孔固正书、丁暐仁篆额、解遵一刻碑,是善化寺现存最早的文字记录。</p><p class="ql-block">北宋末年,发生了靖康之难,北宋末代两任皇帝及后妃、百官被金人掳掠,造成了莫大的国耻。同年,赵构称帝,拉开了南宋的序幕。他派了许多使团出使金国,探听他父亲和哥哥的情况。朱弁就是其中一使团的副使,使团途径西京大同,被镇守大同的大将粘罕软禁在大同长达17年。前三年,朱弁住在驿站里,后14年住在大普恩寺,他亲眼见证了辽代末年寺庙被毁的惨状,也亲眼见证了金代初年,圆满大师带领徒弟十五年如一日修复寺院的壮举。寺院建成后,圆满大师邀请朱弁写下这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辽代遗构,面阔七间(41.80米),进深五间(26.18米)。单檐庑殿顶。殿内仅当心间有平棋藻井各一间。余皆为彻上露明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雄宝殿</span>内保存金代塑像34尊,明代塑像9尊。正面佛台上端坐“五智如来”,东西两侧砖台之上置有二十四诸天塑像,均为金代所塑,梁思成评价“殿内诸像,雕塑甚精美,姿态神情,各尽其妙”。</p><p class="ql-block">这些金代彩塑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围绕“鬼子母”展开。佛经中记载,其前身是牧羊女,一次,她拖着怀孕的身子,随众参加王舍城的庆祝活动,高兴得手舞足蹈,最后堕胎于地,遭到众人厌恶,她在愤恨中发出恶誓:“欲来世生王舍城,尽食人子。”来世,她果然转世王舍城,生五百子女,天天吃王舍城婴儿。后来,她经佛祖说法和训诫,幡然醒悟皈依佛门。</p> <p class="ql-block">在鬼子母塑像的左脚下,有一青面红发小女鬼像,是鬼子母作恶时的形象。匠师别出心裁,以它的矮小凶恶,来衬托其皈依佛门后的善良美丽。</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最美菩萨”吉祥功德天女,她面目如水,与她对视,仿佛周身所有声音都消失了,只剩自己和她,在她的眼睛里,能看到永恒的流速。</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原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前的照壁。整座龙壁长45.5米,高8米,厚2米。壁身用426块特制的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龙与龙之间,由水草山石图案相连,相互烘托。九条巨龙腾云驾雾,翻腾于凶涌的波涛之活灵活现。壁前有一长方形倒影池,飞龙倒映水中,水动龙游,秒趣横生。</p><p class="ql-block">大同九龙壁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琉璃龙壁。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非皇宫内的九龙壁,等级之高、规模之大,堪称民间“僭越”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大同代王府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于1392年就藩大同时所建的王府,以辽金西京国子监旧址改建,历时4年竣工,作为明代九边重镇的核心建筑,见证了明朝藩王制度与边防体系的兴衰。</p><p class="ql-block">代王府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占地约17.6万平方米,采用“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礼制布局,中轴线上的承运殿为重檐庑殿顶,等级仅次于皇宫主殿。其规模与装饰甚至超越同期亲王府邸,被誉为“塞北紫禁城”。</p><p class="ql-block">作为九边重镇大同的权力中心,代王府兼具军事防御功能,城墙高达三丈,四角设角楼,与大同城墙形成双重防御体系,体现朱元璋“以藩屏帝室”的战略意图。</p> <p class="ql-block">大同市,古称云中、平城、云州,曾是代国南都、北魏首都,辽、金、元初陪都。别称中国煤都。地处华北地区、晋北大同盆地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黄土高原东北,是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蒙之咽喉要道,北隔长城与内蒙古乌兰察布接壤,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p> <p class="ql-block">大同鼓楼,始建于明朝天顺七年至八年(1463年-1464年)间。清顺治、乾隆、咸丰屡加修葺。三层出檐,十字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7.65米,南北宽14.55米,高约20米,是明代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顶楼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鼓楼与钟楼相配而建。</p> <p class="ql-block">四牌楼古城大同的标志性建筑。这四个牌坊系洪武年间大将军徐达重修大同城竣工后,为壮军城、炫耀功德而建。</p><p class="ql-block">四牌楼每坊中辟正门,左右为便门,高约三丈,宽约五丈余。四个牌楼里外正门上首均装有大幅坊额,东为“和阳街”,西为“清远街”,南为“永泰街”,北为“武定街”,黄底黑字,每字二尺见方,为清代重修牌楼时由大同书法家王德馨所书。整个建筑结构精美巧固,巍然壮观。</p> <p class="ql-block">忻州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古城是按照中华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经过历代修缮,忻州古城建筑规范,规制完整。古城东西南北,四门齐备。 四面城墙,四座城门,各有瓮城,瓮城各有门,形成“四面城墙八座门”的格局。城墙高大雄伟, 44座马面拱卫,城墙上的城门楼二层三檐,歇山顶式门楼多、雄伟。砖、土、瓦、木、石的组合应用,完成与完善了作为军事设施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文字资料摘自百度和铭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