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银滩之四》——母爱圣地的故事

老实人

<p class="ql-block">  每年夏季,定有无数的游人从全国各地来到山东的银滩,在碧树蓝天之间呼吸新鲜空气,在白浪银沙跟前乐享习习海风,在这里悠然自得地度过一段轻松愉快的休闲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内自称银滩的地方有好几处,比较出名的大概是两处,一为广西的北海银滩,一是山东的乳山银滩。广西那个银滩,许多人都知道是在北海,但山东这个银滩,却少有人知道是在乳山,乳山市的名声似乎还不够响亮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难怪,乳山建制时间并不长,解放以前,很长时间都归海阳县管辖,由于地处牟平县和海阳县之间,解放前几年,才单独划出来设立了一个牟海县,直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中期,政府才把牟海县改成了乳山县。牟海县改为乳山县后,跟海阳就少有往来了,现在,牟平和海阳都归烟台管着,而乳山则是威海下面的县级市。</p> <p class="ql-block">  此地之所以起名乳山,或因为奇特的山川地貌。在这块土地上,母亲河的入海口有一座奇特的山峰,如同一只硕大的圆碗扣在那里,接近峰顶的位置异常突兀地猛然鼓起,呈现出一副高不可攀的形态。远远看去,像极了一只巨大的乳房,很早以前,人们就把这座山峰称之为大乳山,从这里注入大海的母亲河则被称之为乳山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地不光有大乳山,还有小乳山,有人说小乳山就在大乳山后面,有人说小乳山是在银滩开发区的背后,即银滩的那座天然地标。</p> <p class="ql-block">  既然大、小乳山都有,此地应为母爱的天选之地了。认真说起来还真是这样。估计很多人都知道,离此地不远的临沂有一位红嫂,曾经用自己的乳汁挽救过一位重伤战士的生命。而乳山嫂子们的故事或许更加令人震撼,她们在长达十余年的日子里,精心护佑和哺育了两千多位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红色后代,但凡听说过这段故事的人,都无不为之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日本发动了一场侵华战争,一直到全国解放以前,胶东半岛都处于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之中。大家一定听说过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这一带跟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的事迹,大家熟知的以《雪豹》为代表的热播电视剧以及莫言先生的一系列作品,其故事发生地都是在这一带,我们今天就不讲这些血与火的故事了,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另一个侧面,讲一讲这块土地上的乳娘们保护和哺育革命后代的故事,这件事情同样是不应该被忘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战爆发以后,从1938年开始,此地不断有抗击敌人的勇士们英勇牺牲的事情发生,如何让英雄们的后代健康成长,是地下党组织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内容。为此,地下党组织及时成立了一个胶东育儿所,专门接纳和养育烈士们以及转战在抗日前线而无暇顾及家庭的官兵们的后代,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和协调下,无数的乳娘参与了这项凸显人间大爱的行动,她们中很多人在领养和哺育革命后代时,常常顾不上自家的孩子。那个年代生活极其艰苦,粮食不够,他们就先满足革命后代的需要。当敌人突然发起扫荡时,她们本能地背着红二代就跑……经胶东育儿所养育的红二代多达两千余人,直到全国解放时,这些红二代无一例外地全都活了下来,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爱的奇迹。并且,这些孩子们都及时地得到了文化方面的启蒙教育,从而确保了他们后来的人生能更加出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东省有一句口号叫“好客山东”,其实质是宣扬山东人心地善良。乳山市的宣传口号则是——母爱圣地。这句口号言简意赅,显然,乳山也无愧于这样的称谓,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乳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乳山有巨乳</p><p class="ql-block"> 注定多慈母</p><p class="ql-block"> 大爱洒人间</p><p class="ql-block"> 不惧千般苦</p> <p class="ql-block">  这次来乳山,我就想着一定要去胶东育儿所纪念馆看看,实地去看看那一块浸透着母爱的红色土地。我知道育儿所的核心区域是在乳山市马石店镇的田家村,距我目前的客居地有着六七十公里的距离,虽然不算很远,但对于我这个依赖公共交通出行的人来说就不是很方便了,我们的居住地附近并没有开往马石店镇的公交车,必须先坐二十多公里的公交车去到乳山市里,再从乳山市内换乘开往马石店镇的公交。乳山市内开往马石店镇的公交车上下午各有两班,等我从居住地赶到市里后,上午开往马石店镇的公交车都已经发出去了,若等着坐下午的公交车过去,当天一定是回不了家的,因此,我走访胶东育儿所的计划就这样被一再地搁置了,好在网上可以看到一些材料,大体上也对纪念馆里面的情况有了粗略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不曾想,我前几天在银滩闲逛时偶然遇见的一个人,竟然把我的思绪再次拉向了胶东育儿所!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个人以及这个人跟胶东育儿所相关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平日里,只要太阳不那么厉害,我都会尽量地出门去走走,有时候走在外面时到了饭点儿,又有方便的进食条件,我就会随便吃点儿东西后接着漫步,实在没有合适的餐饮条件就回家自己解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午睡后,我漫无目的地再次来到了大拇指广场一带转悠,走到大拇指广场西侧不远处的一个小区时,时间来到了下午的五点左右,我正准备折返回家,无意间看见路边有一家新店开张,店堂不大,却干净整洁,门前没有花篮,也没有炮仗和捧场的人,只在玻璃门上贴着一张告示:新店开张,供应水饺馄饨。因为自己有三高并且牙齿咀嚼功能很差,我在饮食方面非常受限,许多食材都嚼不烂,吞不下,方便吞咽的面食和米饭又必须严格控制。经验告诉我,在外面吃少许馄饨或水饺并在餐后及时运动,血糖能在可接受范围内波动,这家饭店正好供应这类东西,所以,我决定走进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此时饭店里边空无一人,我正要退出,操作间的窗口处突然传出了热情的声音:师傅请坐,吃点儿什么呢?老板是一个五、六十岁的大姐,她说除了馄饨水饺,还供应武汉热干面、重庆小面和成都的担担面,我感到有趣,随口问了一句,你究竟擅长哪一种口味?这几个地方的饮食可是各有各的讲究哦。</p> <p class="ql-block">  她笑了笑说:我知道,我是重庆人,也是成都人,也是湖北人,我习惯这几个地方的饮食,所以,也会做这几个地方的小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她这样一说,我的直觉是不大相信,便突然改用重庆话问她,你在重庆哪里生活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她也马上改用重庆话回答我:李家沱,重庆水轮机厂,我外公以前是水轮机厂的厂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确实,重庆的李家沱真有一家建于解放初期的水轮机厂,还曾经是闻名全国的一家大厂。李家沱离我在重庆的家并不远,平日里散散步就到了李家沱,走累了,我还曾经在水轮机厂宿舍区里面喝过坝坝茶。所以,她说她外公是水轮机厂主要领导时,我马上冒昧地追问了一句:你外公叫什么名字?我当时的想法是,等我回重庆后,或许有机会再跟水轮机厂的退休老头儿一起喝坝坝茶,届时可以问问他们是否知道曾经有过这么一位厂领导。</p> <p class="ql-block">  没想到,这位女士并没有感觉我的唐突,她大方地回答:我外公的本名叫葛进乐,参加革命后就改为“从戎” 了,意思是从此就要“投笔从戎”了,从那以后,我外公主要就是用“从戎”这个名字了,爹妈起的名字倒成了曾用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听她这样一讲,我感觉她的外公像是很有故事,所以,在她为我煮水饺的过程中,便一问一答地跟她交流着。虽然我的听力非常差,也还是粗略地收获了一些有趣的信息。一番交流下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觉她的外公跟我熟悉的几个同学的父辈相似,很可能也是一名南下干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有的是时间,回家后立刻上网查了查有没有“从戎”这样一个人,查询结果更加强化了我的兴趣,度娘的说法是: 历史上叫“从戎”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明朝的从戎将军,另一位竟然跟这位饭店老板所说的情况完全吻合,是一位名叫“葛进乐”的南下干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重庆党史研究会的材料里边就说得更详细了,赫然写着“从戎”是1913年12月出生于山东海阳葛家村,原名“葛进乐”,并且还对她外公的革命经历进行了详细介绍。没想到,她外公竟然是乳山附近的人!</p> <p class="ql-block">  于是,隔天后我有意识地再一次转悠到了那个地方,照例地要了一小份水饺,想借着她煮水饺的时间里,跟她进一步聊聊她外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我告诉她,我上网查过了,你外公居然是银滩附近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她说,对呀,我外公是山东人,他就是乳山这个地方的人,解放重庆时,我外公随西南服务团进入重庆,他是解放后荣昌县的第一任县长,后来被打成右派,之后又到了水轮机厂当厂长……她说的这些,我在重庆党史研究会的材料里面已经看到过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从网上看到她外公是山东海阳人时,就感觉已经很近乎了,毕竟海阳跟乳山就是两隔壁,没想到居然还就是乳山的人。其实党史材料里边说得也没错,她外公生长在家乡时,乳山这一块还没有独立,还是归海阳管着的,所以他向组织报告时说自己是海阳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得知她的外公是乳山人后,我对她外公的经历就愈加有兴趣了。我接着问:你外公是乳山人,那你们对于乳山应该是很了解了,你知道乳山曾经有过一个胶东育儿所吗?我之所以提这个茬,是因为胶东育儿所是我近期一直想要探索的一个话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没等我说完,她笑了笑说,我怎么不知道胶东育儿所?我的妈妈就是从那里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她的这句话让我更加惊讶了,胶东育儿所是八十年前的事情,知道此事的人已经不多,我今天竟然能碰上了一个跟胶东育儿所有着紧密关联的人。</p> <p class="ql-block">  她告诉我,她只知道她妈妈是胶东育儿所长大的,并不是很清楚那里边的具体情况。她妈妈是1938年出生的,此时依然健在,现生活在湖北的十堰,她说她妈妈很怀念乳山。但是,这位老板接着说:妈妈今年87岁了,受不了旅途颠簸,所以,这次开车过来时就没有带上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她讲到了她的妈妈是怎么进入胶东育儿所的。</p> <p class="ql-block">  大概情况是:她的外公参加革命后,顾不上自己的妻女,特别是当上武工队县大队长以后,一直带着部队在胶东半岛跑来跑去地跟日本人打仗,很长时间都没有回家,从安全上考虑,组织上让他使用化名,“从戎”这个名字就是那时候开始使用的。后来,有消息传回家乡,说她的外公不幸牺牲了,为了生存,她外婆只好带着她的妈妈改嫁到了另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对她的妈妈很不待见,因此,她妈妈忍受了许多寄人篱下的屈辱,稍微大一点儿时,知道了自己的生父原来是共产党军队里边的人,当另一支共产党部队来到他们生活的村子时,当时只有几岁的她的妈妈就自己跑过去找到部队领导,告诉部队领导说自己的爸爸是谁谁谁,并提出要跟着部队走。部队知道这个情况后,就把她送到了胶东育儿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她的外公并没有牺牲,等到他的部队辗转回到故地后,发现妻子已经改嫁,女儿去了胶东育儿所,便接受现实,一门心思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之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以后,她外公先是担任了荣昌县第一任县长,刚开始的大半年时间里社会很不安宁,匪患异常猖獗,她外公的首要任务是平息匪患,待到匪患清除干净,社会安定以后,便第一时间回山东把自己的大女儿(即她的妈妈)接到了重庆一起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她母亲的成长经历,她也并不是很清楚,也只是知道一个大概,说五十年代末期,她的妈妈在重庆读完技校之后,分配到了刚刚组建的成都量具刃具厂,再后来在成都结了婚,生下了她之后,把她送回了重庆的外公家(因为外公的家里有保姆可以照顾自己)。再往后,湖北的十堰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需要配套建设一家量具刃具厂,成都量具刃具厂是包建单位之一,于是,她的妈妈又带着她们去到了湖北的十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本想对胶东育儿所有一个专题研究,但是,成就这场人间大爱的乳娘们早已经年过百岁,被乳娘们养大的孩子(比如这位饭店老板的妈妈)此时都已经年近九旬,我们显然没有机会直接聆听当事人讲述这个动人故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听了这位老板零星讲述的她妈妈和她外公的故事,再经过一些网上求证,“胶东育儿所”的某些画面,在我的脑海里就有些具象化了,数十年前的一幕幕场景恍若来到了自己的眼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幸,目前这位饭店老板一家的生活是幸福的,显然得益于胶东育儿所对她母亲的哺育和培养,胶东育儿所不光把她的妈妈抚养长大了,还让她在文化学习上建立了良好基础,因而在十三岁那年从农村进入城市后,有能力接受进一步的培养,她的妈妈是五十年代末期从技校毕业的,当时的技校毕业生,其社会地位绝不亚于如今的本科生。我问她: 你的妈妈回过乳山吗?她说几年前回来过,她还带着妈妈去了她小时候生活过的一个个村子,见到了几个小时候的同伴,但是,当初照顾过她的乳娘都已经过世了。</p> <p class="ql-block">  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或许很少有人知道乳山曾经有过的乳娘的故事,但是,这段感天动地的历史真的不应该被淡忘。幸好,此地挺立着与天地共存的大小乳山,它们的存在,恰似为乳娘们竖起的丰碑。后来人看见了大小乳山,就应该能想到那些大爱无疆的乳娘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正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犹记当年倭寇狂</p><p class="ql-block"> 扬眉应战好儿郎</p><p class="ql-block"> 万千勇士扛枪去</p><p class="ql-block"> 关照幼童有乳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