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国际友人的抗日情结

易水

<h3>  ——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五</h3> <h3>  ( 河北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br>  在抗日战争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被后人所铭记,在这些先烈中有两位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和印度著名医生柯棣华,秉持共产主义理想和人道主义救援精神,在中国抗日前线救助伤病员,把自己的生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被晋察冀边区军民亲切地誉为“两个白求恩”。<br></h3> <h3>  ( 河北唐县白求恩纪念馆与柯棣华纪念馆大厅分别矗立着两位国际主义战士的汉白玉雕像。)<br>  河北唐县是革命老区,也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和柯棣华生前工作战斗和以身殉职的地方。驱车京昆高速,拜谒坐落唐县钟鸣山下的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高大的牌楼上镌刻着胡耀邦题写的馆名,“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金色大字苍劲有力,格外醒目。深褐色卧碑镶嵌着白求恩和柯棣华的浮雕头像,用中英两种文字镌刻着白求恩和柯棣华生平简介。<br></h3> <h3>  沿着108级台阶拾级而上,桧柏挺立钟灵毓秀,绿树成荫郁郁葱葱,中国传统八角形结构的纪念堂主体建筑气势恢宏,雄伟壮观,可容纳千人聚集参加纪念活动。云脊碧瓦的迎门牌坊,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顶,聂荣臻元帅亲笔为纪念堂书写的匾额,与四围错落有致的围墙浑然一体,与环抱纪念堂绵延起伏的苍松翠柏交相辉映,纪念堂东西两则分别为柯棣华和白求恩纪念馆。<br></h3> <h3>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1938年初,白求恩率加美援华医疗队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当年从延安到达晋察冀抗日前线,他深入敌后奔走于长城内外,抵近火线冒着枪林弹雨救治伤员,不怕牺牲,忘我工作,与根据地军民同甘共苦,1939年间,4个月时间行程1500里,在晋察冀抗日前线亲自手术315台,救治伤员1000多名。<br></h3> <h3>  ( 毛主席在延安会见白求恩大夫。)<br></h3> <h3>  ( 白求恩在前线为八路军伤员施行手术。)<br></h3> <h3>  ( 纪念馆详尽介绍了白求恩在中国抗战前线奋战的日日夜夜。)<br>  1939年6月,白求恩从冀中前线回到唐县,向军区聂荣臻司令员建议创办卫生学校,为八路军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白求恩半月时间编写完成长达14万字,附有119幅图片的《游击战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应用教材,聂荣臻司令员称赞“它是白求恩大夫一生最后心血的结晶,是白求恩大夫给予每个卫生工作者和指战员、伤员的最后不可再得的高贵礼物”。毛泽东主席在致聂荣臻的信件中,要求每月付给白求恩100元津贴,白求恩在回电中讲到,“我自己不需要钱,因为衣食等一切均已供给。”<br></h3> <h3>  ( 1939年8月,适逢盛夏,气候潮湿室内闷热,白求恩把办公桌搬到屋外,光着膀子编写战地救护教材。) <br></h3> <h3>  在中国援助抗战两年时间里,白求恩奔走崇山峻岭,出入枪林弹雨,不畏艰苦的生活环境,同边区军民并肩战斗,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卓越的医疗技术,满腔热忱地为抗日军民服务。1939年11月,白求恩在为八路军伤员手术时,左手指严重感染造成败血症,“今天我感觉非常不好,也许我会和你永别了。我十分的快乐,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够多有贡献。最近两年是我生平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感觉遗憾的就是稍微孤闷一点。”12日凌晨,白求恩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将自己的绝笔留在了写给聂荣臻的遗书中。<br></h3> <h3>  ( 白求恩在山西五台县城东松岩口村创办的白求恩模范病室被誉为晋察冀根据地首个“模范”医院。)<br></h3> <h3>  ( 从白求恩所留下的遗书、医学文献和医疗器械等中,能体会到他忠贞不渝的革命精神和一丝不苟的高贵品质。)<br>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主席亲笔撰文《纪念白求恩》,高度赞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的高贵品质,孕育了伟大的白求恩精神,白求恩创建的晋察冀军区模范医院被命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他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成为人们敬仰的典范和学习的楷模。</h3> <h3>  ( 加拿大安大略省白求恩故居,坐落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小镇格雷文赫斯特,现已成为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网络提供)<br><br>  柯棣华是印度著名医生,抗日战争爆发后,放弃英国皇家医学院深造的机会,1938年报名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他们一行乘船抵达缅甸的仰光,经新加坡到香港,辗转武汉、重庆、成都、西安,经过近五个月的长途跋涉,1939年的2月抵达延安。在欢迎仪式,毛泽东主席握着柯棣华的手说,“中印两国在历史上有着传统友谊,现在都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迫,两国应该团结起来,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完成民族解放的共同任务。”<br></h3> <h3>  ( 柯棣华与援华医疗队员。)</h3> <h3>  1940年,柯棣华奔赴晋察冀边区,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满腔热诚地为抗日根据地军民服务,平均每天要为数十名伤病员手术。在战争最为残酷的时期,柯棣华率领的巡回医疗组辗转各地火线,连续担负数十天的救助工作,抢救治疗伤员800多名,手术500多台,亲手挽救了的一个个八路军战士的生命,晋察冀留下铭心的感人故事,柯棣华被边区军民誉为“第二个白求恩”。<br></h3> <h3>  柯棣华在华工作的时限已到,毛泽东发电报让柯棣华返回延安。面对前线缺乏医务人员的严峻现状,柯棣华决意留在根据地继续为抗战奉献力量。1941年,柯棣华和郭庆兰在晋察冀边区举行婚礼,几天后,便带领医疗队去了前线。次年,在抗日前线与郭庆兰一同加入中国共产党。残酷的战争环境,繁重的医疗任务,柯棣华积劳成疾,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在唐县葛公村病逝,年仅32岁。<br>  瞻仰柯棣华纪念馆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诉说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感受那份深沉的力量,不仅滋养着瞻仰者的心灵,更坚定了人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的信念。<br></h3> <h3>  ( 柯棣华奋勇冲锋在抗日战场的第一线,废寝忘食地抢救八路军伤病员。)<br></h3> <h3>  ( 柯棣华与爱人郭庆兰。柯棣华病逝时,襁褓里的爱子印华刚四个月。)<br>  柯棣华追悼大会在延安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亲题挽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不应该忘记的。”<br></h3> <h3>  1975年,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建立柯棣华纪念馆,就是因为他的精神值得弘扬与赞颂。在印度,以柯棣华的名字命名公园,以国家的名义悼念柯棣华,柯棣华的名字将与日月同辉,千古传颂。<br></h3> <h3>  ( 2006年11月,时任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在孟买会见柯棣华亲属。)<br><br>  流连忘返白求恩与柯棣华纪念馆,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一件件陈列的实物、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幕幕动人的场景,记录了两位国际主义战士光辉的生命轨迹。白求恩与柯棣华业已融于整个中华民族之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對工作極端負責,對人民極端熱忱,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激励着人们的斗志,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在华夏大地这方热土永远闪烁着璀璨的光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