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比锡民族会战 (1813)

力帆

民族之战紀念碑 <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前来到过莱比锡民族之战紀念碑,时值冬日勿忙走过,没留下多少记忆。二个月前来莱比锡追寻名人足迹,没时间安排到此。乘着夏末秋初的好天气,赶紧排上,将纪念碑看个仔佃。</p> <p class="ql-block">莱比锡民族会战是第六次反法同盟中德国的决定性战役,发生于1813年10月16 --19日莱比锡附近。因参战国家和民族众多,莱比锡战役亦被称为称民族会战。拿破仑以十九万人与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及其瑞典等三十八万联军苦战,最后败阵。拿破仑败返莱茵河西岸,最后返回巴黎。隔年元老院宣告废除拿破仑的帝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莱比锡的 “民族之战纪念碑”(德语:Völkerschlachtdenkmal),是为纪念1813年莱比锡战役而修建的宏伟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莱比锡民族解放纪念碑主要数据</p><p class="ql-block">所属者:莱比锡民族战役纪念基金会</p><p class="ql-block">施工时间:1898年至1913年</p><p class="ql-block">建筑师:布鲁诺·施密茨</p><p class="ql-block">雕塑家:克里斯蒂安·贝伦斯和弗朗茨·梅茨纳</p><p class="ql-block">高度:91米</p><p class="ql-block">材料:</p><p class="ql-block">12万立方米夯实混凝土/26500块花岗斑岩</p><p class="ql-block">建设成本:600万马克(现约合4900万欧元)</p><p class="ql-block">重量:30万吨</p><p class="ql-block">总面积:85,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特别之处:莱比锡的壮丽景色</p><p class="ql-block">特别之处:欧洲最大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座纪念碑的发起人是Clemens Thieme(克莱门斯·蒂姆,1861-1945)创立了“德国爱国者联盟,致力于在莱比锡附近建造民族之战纪念碑”,并通过捐款和彩票筹集了600万德国马克的大部分建设费用。蒂姆此前曾参与莱比锡主铁路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1885年所有方案均不符合爱国者联盟主席克莱门斯·蒂姆 的想法,因此在第二年他直接委托柏林建筑师布鲁诺·施密茨 (Bruno Schmitz) 开发新的设计 ,施密茨曾设计了Kyffhäuser 纪念碑等。</p><p class="ql-block">当时由于使用了多种机器,平均只需40名工人同时工作即可竖立这座纪念碑。他们的周薪为9 马克,相当于今天的76欧元。</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內部分布图,墓穴大厅,名人堂,歌手画廊及外顶观景台为主要观光点。</p> <p class="ql-block">在纪念碑水池前,有一显著的募捐广告:</p><p class="ql-block">1998年10月,29位莱比锡市民成立了“人民纪念碑保护协会”(Förderverein Völker-schlachtdenkmal e. V.)。该协会的目标是彻底翻新并保存这座纪念碑。协会成员努力筹集资金,以资助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每位捐赠者的姓名都会被记录,以供子孙后代瞻仰:捐赠金额较小的捐赠者会被记录在荣誉簿中。捐赠金额较大的捐赠者的名字则出现在历史悠久的纪念堂(Stifterzim-mer)的铜牌上、地下室入口处的牌匾上以及主楼梯基座的铜牌上。铜牌上刻有购买官方捐赠者证书的所有人的名字。这些名字将永远被路过的每个人看到。</p><p class="ql-block">帮助我们共同保护欧洲最大的纪念碑!即使是最小的捐款,也能汇聚成河,帮助我们实现雄心勃勃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基座上矗立着一幅19米宽的战争场景浮雕。中央矗立着超过11米高的天使长米迦勒雕像(他是德国的保护神),手持十字军之盾、火焰之剑和雄鹰之眼。这座纪念碑象征性地为“民族之战”的阵亡者建造了陵墓,穹顶外部则雕刻着12尊12.5米高的倚剑骑士雕像。</p><p class="ql-block">1913年战役100周年时落成,是欧洲最大的战争纪念碑之一,它高91米,是欧洲最高的纪念碑,也是莱比锡最著名的地标之一。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仅比莱比锡的民族战役纪念碑高出约2米。纪念碑风格为新艺术运动与新罗曼式风格的混合,外观庄严厚重。</p> <p class="ql-block">12.5米高的倚剑骑士雕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雄伟的建筑前,是一座162 x 79米的 水池,名为“泪湖”。纪念碑作为一块象征性的墓碑,倒映在水中,形成一个十字架。</p><p class="ql-block">据说希特勒曾形容泪湖是集人民之泪水而成,战后差点被毁。</p> <p class="ql-block">紀念碑入口左右二旁阶梯竖立着巴巴罗萨浮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Kyffhäuser纪念碑,位于图林根州,我们去年去参观过。二个纪念碑的建筑风格一眼就能认出出自同一个设计师之手。</p> <p class="ql-block">内部“墓穴大厅”:安放有16个巨大的武士石像,象征守护十万名死亡的将士。</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的办公桌</p><p class="ql-block">1801 年,莱比锡罗斯广场的普鲁斯酒店 (Hôtel de Prusse) 的主人为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下榻布置了房间。为此,他委托莱比锡木匠大师约翰·雅各布·佩图施尼格 (Johann Jacob Petutschnigk) 制作了这张写字台和其他物品。</p><p class="ql-block">这间套房后来被称为“王子厅”,是整个套房的中心。1813年10月18日至19日夜间,拿破仑一世在此度过,与他的总参谋长贝尔蒂埃和法国外交部长马雷商议在败局已定的民族之战中撤退军队等事宜。</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或许曾在这张桌子上写下他为当时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的最终命令,这想法令人着迷。1921年,酒店关闭,所有库存也随之出售。这张桌子被莱比锡的一个家族购得,至今仍归其所有。</p> <p class="ql-block">雕塑‘’渔夫‘’</p><p class="ql-block">弗朗茨·梅茨纳(Franz Metzner,1870-1919)他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建筑雕塑家之一。</p><p class="ql-block">在前任雕塑家克里斯蒂安·贝伦斯(Christian Behrens, 1852-1905)去世后,梅茨纳接手了整个民族战役纪念碑的雕塑工作。</p><p class="ql-block">经过多年采用纪念碑式的表达风格,他逐渐掌握了更流畅的动态和更小的尺寸。这在1915年他创作的渔夫雕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p> <p class="ql-block">穹顶内的骑马人物共有324尊</p> <p class="ql-block">到达顶部有364个台阶,可乘电梯去到不同楼层参观。</p> <p class="ql-block">电梯可达最高观景台,俯瞰莱比锡全城与当年战场遗址。</p> <p class="ql-block">中间名人堂内,有四座9.5米高的雕像,旨在纪念四大美德:勇敢、民族力量、牺牲精神和坚定信仰。</p> <p class="ql-block">信念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近景</p> <p class="ql-block">远景</p> <p class="ql-block">手掌vs脚掌,雕像巨大吧!</p> <p class="ql-block">人民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近景</p> <p class="ql-block">远景</p> <p class="ql-block">勇敢</p><p class="ql-block">近景</p> <p class="ql-block">远景</p> <p class="ql-block">勇于牺牲</p><p class="ql-block">近景</p> <p class="ql-block">远景</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马车夫房间,挂着一个木制灯罩,在长达15年的建造期间,曾是运送建筑材料到纪念碑的马车夫们的取暖之所。如今灯罩已被翻新,并增设了大型历史铜牌,上面刻有主要设计师及建造者等(布鲁诺·施密茨、莫里茨·阿恩特、克莱门斯·蒂姆、克里斯蒂安·贝伦斯和弗朗茨·梅茨纳)的人物简介。</p><p class="ql-block">2016 年,在 Völkerschlachtdenkmal e.V. 的捐赠下,车夫室得到了修复。 </p> <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那些为民族之战纪念碑建设做出特殊贡献的人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3年设立了</span>捐赠者纪念室。超过1500位捐赠者、建筑公司和杰出人物的名字被镌刻在黄铜牌匾上或以青铜肖像浮雕的形式呈现。秉承这种纪念精神,2014年增设了新的牌匾,以表彰那些慷慨支持翻修工程的人们以及翻修公司。</p> <p class="ql-block">维基调图,纪念碑的三维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拿破仑石</b></p><p class="ql-block">纪念碑附近有一拿破仑石,位于前匡特烟草厂的旧址上。拿破仑于 1813 年 10 月 18 日在此设立了他的指挥所。</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石背面</p> <p class="ql-block">烟草厂旧址有一风车,可惜在纳粹德国战役中被摧毁。</p><p class="ql-block">维基调图</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这片曾见证历史的土地,眼前的草地与树林静谧祥和。而那座拿破仑纪念石,又将思绪拉回1813年10月18日,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民族大会战的紧张氛围,历史与当下在此交融。遥想当年数十万士兵在此浴血奋战,最终战死沙场,徒留后人凭吊,<span style="font-size:18px;">心中唏嘘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兵家常有胜王败寇,无论成败俱当铭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阿佩尔石,编号45</b></p><p class="ql-block">作为莱比锡附近1813 年民族大会战的纪念石;由 Theodor Apel(1811-1867)于 1861 年至 1864 年间使用其自有资金和基金会资金在莱比锡及周围竖立,共有50块纪念石,我们匆忙中找到二块纪念石。</p> <p class="ql-block">已风化瓦解看不出字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纪念碑一公里处有一漂亮的东政教教堂,用于纪念民族之战。</p> <p class="ql-block">碑文写着:</p><p class="ql-block">纪念1813年10月16--19日在莱比锡附近为解放德国而牺牲的22,000名俄国士兵。莱比锡战役的参战人员如下:</p><p class="ql-block">俄国军人127.000人</p><p class="ql-block">奥地利军人89.000人</p><p class="ql-block">普鲁士军人72.000人</p><p class="ql-block">瑞典军18.000人。</p><p class="ql-block">此次战役中阵亡的士兵包括:</p><p class="ql-block">俄国军人22.000人</p><p class="ql-block">普鲁士军人16.000人</p><p class="ql-block">奧地利军人12.000人</p><p class="ql-block">瑞典军人300人</p> <p class="ql-block">百年之后设立的纪念石</p> <p class="ql-block">估计是二战纪念石</p> 战争博物馆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紀念碑旁设有1813论坛--战争博物馆,陈列着大量图片实物。</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身高仅1,59米</p> <p class="ql-block">1793年1月21日前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如今已是平民的路易·卡佩),在巴黎协和广场被送上了断头台。这位几代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上帝直接任命的国王被处决,引发了整个欧洲的恐慌。许多君主制国家其中许多与路易十六家族有亲属或姻亲关系,担心其存亡。</p> <p class="ql-block">在耶拿和奥尔施泰特战败后,普鲁士和萨克森最初未能对法军发起有效抵抗。为了分化双方,拿破仑对萨克森先前的敌对行为表示宽容。选帝侯腓特烈·奥古斯特三世抓住了这一机会,立即宣布萨克森为中立国。法军士兵在萨克森边境哨所收到了这些匆忙印制的通告。他们未遇抵抗便占领了德意志中部最大的邦国。1806年10月27日,拿破仑侵占了普鲁士首都柏林。</p> <p class="ql-block">下面的铜版画描绘了1806年10月14日的耶拿战役。尽管寡不敌众,萨克森-普鲁士联军依然有机会取胜,但他们最终未能把握机会。到当天下午,约有一万名士兵阵亡,另有一万名士兵被俘。在莱比锡也没有人预料到会遭遇如此惨败。这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将严重破坏莱比锡的命脉——贸易,人们对此忧心忡忡。</p> <p class="ql-block">萨克森王国的伟大复兴者拿破仑万岁!</p><p class="ql-block">拿破仑赐予的王国</p> <p class="ql-block">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奥古斯特三世在军事上战败,国家被占领,并正式被法国统治,他欣然接受拿破仑的军事盟友之邀。为了换取王室头衔和一些领土,萨克森加入了莱茵邦联(1806年12月11日)。然而这位现任国王希望在这场失败的战争中毫发无损的希望很快就落空了。即使是作为法国的盟友,萨克森也不得不做出巨大的贡献,并忍受着大量的征用。</p> <p class="ql-block">自1801年莱茵河沿岸领土割让给法国以来,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便处于急剧瓦解的状态。1806年7月12日,16位德意志诸侯在拿破仑的庇护下成立莱茵邦联,神圣罗马帝国遭受了致命一击。1806年8月6日,弗朗索瓦二世退位,放弃了帝国的皇位。到1808年,除普鲁士和奥地利外,所有剩余的德意志独立邦国均加入了莱茵邦联。莱茵邦联最重要的德意志成员包括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威斯特伐利亚,以及1806年12月起才加入的萨克森。</p> <p class="ql-block">莱茵邦联条约的核心是与法国的军事同盟。将邦联发展为政治、法律和经济统一体的意图从未实现。仅1806/07年,纪念章上的铜版画就列出了莱茵邦联军队参加的18场战役。</p><p class="ql-block">为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士兵颁发的巴登小勋章则展现了荒谬的现实:1809年为法国皇帝作战的巴登士兵与为英国国王服务的汉诺威军队交锋。</p><p class="ql-block">图中两本书就是关于这一主题的讨论。</p> <p class="ql-block">平民百姓也饱受那个时代无数战争的折磨。来自霍夫的商人布兰德施泰特,最初于1806年成为普鲁士人,后受法国统治,自1810年起成为巴伐利亚人,他不得不像莱茵邦联其他州的公民一样,为过往部队提供食宿和补给。许多人渴望在承受邦联的重担的同时,享受更大的自由,但这一愿望往往未能实现。</p> <p class="ql-block">《蒂尔西特和约》导致普鲁士丧失了50%的领土和近500万居民,并需向法国缴纳高达1.545亿法郎的巨额会费。 普鲁士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都被排除在欧洲主要强国之列,变得无足轻重。战争和军事贡献正在消耗着这个国家。普鲁士的主要政治力量开始意识到,只有进行深刻的国家改革,才能使普鲁士融入现代资产阶级的发展进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因里希·安东·达林(Heinrich Anton Dähling)在其1807年的画作中描绘了拿破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腓特烈·威廉三世在蒂尔西特进行和平谈判的场景。拿破仑位于画面中心,画中所有动作都围绕着他展开。事实上,谈判最初只在法国和俄罗斯之间进行,而普鲁士国王则更多地被描绘成一个旁观者。从这幅画作来看,人们或许会认为拿破仑在俄罗斯和普鲁士之间斡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蒂尔西特和约的要点</p> <p class="ql-block">没有枪的猎人,没有军队的皇帝,没有皇帝的军队,没有智者的荒野”——这句诗句常被用于形容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战役,强调了这场战役的特点,即在俄国严酷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的抵抗下,拿破仑失去了他引以为傲的优势,导致了惨败和“军队的皇帝”的陨落。</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兵器和参战各国的军服</p> <p class="ql-block">这块地毯源自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的府邸。它由法国皇帝的退役士兵用一百多米军用编织物制作而成,这些编织物自1812年起就被用于制作号手的制服等。这块地毯原本是送给流亡拿破仑的以表敬意。1840年,拿破仑的遗体被移送至荣军院时,若昂维尔亲王弗朗索瓦·奥尔良将这块地毯带回了欧洲。</p> <p class="ql-block">1815年4月最受欢迎的雕塑家之一克里斯蒂安·丹尼尔 (Christian Daniel) 在柏林的晚宴上为73岁的元帅布吕歇尔所做的雕像。</p><p class="ql-block">在莱比锡战役(1813年10月16–19日)期间布吕歇尔的普军在北翼和中部战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10月16日布吕歇尔率普军在莫克恩(Möckern)激战,对抗拿破仑的元帅马尔蒙取得胜利。这场胜利迫使法军难以在北线推进,极大削弱了拿破仑的整体部署。</p><p class="ql-block">普军的坚决进攻稳定了俄奥的中军阵线,给联军后续反攻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布吕歇尔的作战直接导致拿破仑在莱比锡被包围不得不撤退。</p><p class="ql-block">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战争的重大转折点:拿破仑首次在德意志本土大败,法军损失惨重(约7万余人),盟军胜利加速了反法联盟的进军。</p><p class="ql-block">布吕歇尔因此进一步确立了自己在反法同盟中的核心地位,后来在1815年滑铁卢战役中,他再次成为决定性的盟军将领。</p> <p class="ql-block">立于柏林市中心的布吕歇尔元帅雕像,十分的漂亮和宏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中还描绘了新联盟的其他主角:俄罗斯国王亚历山大一世、瑞典国王查尔斯约翰(此处用他的俗名贝尔纳多特称呼他)、奥地利国王弗朗茨一世(陶瓷半身像)以及杯子上的奥地利陆军元帅卡尔·菲利普·施瓦岑贝格亲王,他是盟军的最高指挥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鲁士军刀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典型武器,也是莱比锡战役的特殊见证。少校卡尔·弗里丘斯(Carl Friccius)于1813年指挥东普鲁士后备军。战役伊始,他的军官们将这把军刀作为礼物赠予他。弗里丘斯率领部队于1813年10月19日率先进入被攻占的莱比锡城。</p> <p class="ql-block">弗里丘斯少校在莱比锡的纪念碑,纪念1813年攻占莱比锡格里马城门的事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13年秋,莱比锡附近爆发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数十万士兵冒着生命危险。大约五分之一的士兵战死沙场。至于有多少人身负重伤,在当时堪称灵丹妙药的截肢手术后沦为乞丐,则不得而知。少数人至少能领到一笔微薄的抚恤金,也算是幸运的了。</p><p class="ql-block">在那个时代,欧洲所有军队中忍受死亡、贫困、无休止的行军和血战的恐惧所得到的奖赏,就是一块印在彩色布条上的金属片。</p><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的勋章和奖章只是解放战争中各个战胜国授予本国士兵的大量十字勋章、奖章和纪念币中的一小部分。</p> <p class="ql-block">在参战的约50万士兵中,近五分之一的士兵牺牲。战后数周,数千名士兵在人满为患的医院里因伤重不治。斑疹伤寒等疫情持续到新年。</p><p class="ql-block">仅建筑物损失就估计达806,351塔勒。此外,还损失了1,080个桥墩、3,295头牛、10,265只羊、3,808头猪,以及价值802,899塔勒的各种谷物和食品,以及总计630,734塔勒的家庭用品和其他贵重物品。</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出的法国皇帝致麦克唐纳元帅的军令是博物馆珍藏的珍贵手稿之一。在民族战争爆发前不久,拿破仑的一位指挥官接到命令,不得将他和他的部队引到易北河附近。虽然这几行手写文字的年代早于这场大屠杀,但克里斯蒂安·戈特弗里德·海因里希·盖斯勒的两幅小版画(上图)描绘了这场屠杀的直接后果:莱比锡城门前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在维也纳会议上,围绕萨克森未来命运的分歧一度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最终普鲁士吞并萨克森的愿望落空。然而由于长期站在拿破仑一边,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国王不得不接受失去近三分之二的领土和40%的臣民的现实。莱比锡南部埃斯拉古村的石碑,成为普鲁士与萨克森的新边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恩斯特·威廉·斯特拉伯格的这幅画作中,对地点的刻画也至关重要。画中描绘了10月19日法军撤退途经里希特花园的场景。马泰教堂、圣托马斯教堂、普莱森堡城堡,以及同样重要的日式庭园凉亭,都清晰地展现了事件发生的地点。</p> <p class="ql-block">莱比锡民族会战模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莱比锡民族之战的成果及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发生于1813年10月16日至19日莱比锡之战,是拿破仑战争中规模最大、最具决定性的战役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要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 联军决定性胜利:反法同盟(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瑞典等)以巨大代价击败拿破仑,使其遭受军事生涯中最惨重的失败。法军损失超过7万人,联军伤亡也高达5万以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 拿破仑势力崩溃:此役彻底粉碎了拿破仑在德意志的统治,导致其仓皇撤退回法国,其在德意志境内的盟友(如莱茵联邦)也随之土崩瓦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 战略主动权易手:联军乘胜追击,跨过莱茵河向法国本土进军,为最终攻入巴黎、迫使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奠定了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重塑欧洲政治格局:战役直接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灭,为后续维也纳会议的召开铺平了道路,从而奠定了欧洲近一个世纪的均势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莱比锡民族之战不仅是军事上的决胜点,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民族转折点,它摧毁了拿破仑的帝国梦想,并深刻影响了19世纪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国际秩序的走向,为民族主义兴起的里程碑。它极大地激发了德意志地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被视为德意志民族统一运动的重要转折点,也被誉为改变德国走向的重要历史事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