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逻辑及民族伟力 ---我的抗战历史观

智者无惑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引言:2025年9月3日是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国家将举行重大的阅兵及纪念活动。作为一名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华夏子孙,儿时在历史课本上看到日本侵华的罪恶史,十分愤慨和惋惜。在成年后通过阅读王树增《抗日战争》及《国殇》等记录抗战题材的书籍后,对抗战历史有了全面的了解。逐在此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抗日战争,并非一场孤立的民族解放战争,而是在20世纪上半叶世界殖民体系动荡、国内政局变革的双重背景下,中华民族为存续与尊严展开的殊死搏斗。从世界格局到国内态势,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战场,从国际博弈到民族觉醒,这场战争的每一个维度,都镌刻着历史的必然与人性的抉择。</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一、战争爆发的双重背景:内外困局下的民族危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世界环境来看,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野心并未停歇,中国因国力衰弱长期沦为列强争夺的“远东肥肉”。日本凭借明治维新崛起后,将“大陆政策”作为国策,企图以中国为跳板称霸亚洲,其侵略野心与其他列强在华的利益划分存在冲突,却因列强的绥靖心态未能得到遏制,为日本单独发动侵华战争埋下隐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正处于辛亥革命后的动荡期。推翻帝制后,中央政权权威旁落,各地军阀依托不同列强支持割据一方,直系、皖系、奉系等军阀混战不断,国家经济凋敝、民生困苦,难以形成统一的国防力量。这种“内耗”状态,让早已觊觎中国的日本看到了可乘之机,成为其敢于贸然发动侵略的重要国内因素。</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二、战争进程的双线抗争:正面浴血与敌后坚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中国东北,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彼时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东北军被迫撤退,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数百万同胞陷入水深火热。以末代皇帝傅仪为首,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成立了伪满洲国,沦落为日本人的“傀儡”政府,欺压东北劳苦大众。但中国人民的抵抗从未停止,东北抗日联军在赵尚志、杨靖宇等将领带领下,在冰天雪地中坚持游击作战,用生命诠释了“宁死不当亡国奴”的骨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至此,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国共两党放下分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在正面战场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战役。如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承担了抗击日军主力进攻的重任,付出了极其惨烈的代价。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军的先进武器,坚守三个月,伤亡达30余万人,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李宗仁指挥军队取得正面战场首次大规模胜利,极大提振了全国士气;枣宜会战中,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亲率部队冲锋,战死沙场,成为抗战时期牺牲的军衔最高的将领,他的那句“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至今令人动容。正面战场的历次会战,虽多以撤退告终,却有效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为敌后战场的开辟争取了时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8年5月26日,伟人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不仅坚定抗战信心,指明胜利方向,而且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通过分析抗日战争的四个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国土小人口少我国土大人口多、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由防御到相持、最后到反攻的三个阶段,系统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依靠力量和战略战术,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使全国人民对抗战的进程和前途有了清晰的认识,极大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国民党蒋介石力谋应变之道,守住底线,坚决不承认日本侵略东北的合法性及东北伪政权;抗战时期采取“苦撑待变”战略,始终坚持抗战,惩处叛国行为,争取国际援助;后期则利用国际地位的提升积极开展大国外交,收回国家主权,废除不平等条约。据统计,在八年抗战中,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战斗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自己付出了322万人的重大伤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与正面战场相呼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构建起敌后战场的坚固防线。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交通线和据点,极大鼓舞了敌后军民的士气。敌后战场以“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灵活战术,不断袭扰日军,让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成为抗战后期牵制日军的重要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在民族危亡之际,也有少数人选择背叛国家。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于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公开投靠日本,沦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傀儡”,其“曲线救国”的谬论不过是投降主义的遮羞布,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最终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三、国际格局的演变:从孤立抗战到全球反法西斯协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抗战初期,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出于自身在华利益考量,对日本侵华采取“中立”和绥靖态度。它们既想维持在华经济利益,又不愿与日本彻底决裂,甚至通过向日本出售战略物资牟取暴利,这种“隔岸观火”的态度,让中国的抗战在前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卷入二战。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中国的抗日战争从此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42年,中、美、英、苏等国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获得了国际援助,同时也承担起牵制日军陆军主力的重任,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开始对日本展开反击:1942年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扭转太平洋战局;1945年,美军先后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迅速歼灭日本关东军。这些国际力量的介入,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但必须明确的是,中国人民的十四年抗战,早已耗尽了日本的战争潜力,是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四、战争的遗产:民族重生与国际秩序重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对中国而言,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彻底打败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国耻,重塑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凝聚力,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国际层面看,抗战的胜利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参与到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中。但与此同时,战后国际利益的划分也带有明显的大国博弈色彩,美英苏通过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划分了在亚洲的势力范围,中国的部分主权未能得到完全尊重,这也为战后的地区局势埋下了伏笔。</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回望抗日战争的十四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山河破碎的苦难,更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迸发的伟力。正面战场的浴血、敌后战场的坚守、国际正义力量的支援,共同铸就了这场胜利。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落后就要挨打”</b><b style="font-size:22px;">的教训,珍惜当下的和平,更要传承中华民族在危难关头团结一心、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才是对抗战先烈最好的告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