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与家风 20250830

夏光敏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30日,我与老弟、老妹和妹夫一同前往天柱,探望已近96岁高龄的姨妈。自上次相见以来,十六载光阴悄然流逝,但那份深藏心底的牵挂从未消散。亲情如细水长流,穿越岁月的沟壑,依旧温润心田。走进姨妈家的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记忆中的温暖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再次站在姨妈面前,看到她思维清晰、满头黑发、生活尚能自理,内心激动不已。她那慈祥的笑容,仿佛将我们带回了童年时光,那份熟悉的温暖依旧如初阳般照耀着我们的心田。岁月虽长,亲情未改,血脉的温度在重逢中愈发清晰。我们围坐在沙发上,听着姨妈讲述过去的故事,仿佛那些时光从未远去。</p> <p class="ql-block">我们姊妹对姨妈怀有深厚的情感,见到她,仿佛又见母亲慈颜。在血脉相连的世界里,每一份爱都炽热而真挚,如同阳光洒在心头,温暖而恒久。这份情感,不仅是血缘的纽带,更是家风的传承,是代代相守的温情与责任。</p> <p class="ql-block">姨妈拿出老照片,我们一起回忆父母的音容笑貌及我们年轻的时候,而母亲和姨妈及么舅姐弟三人是那么精神焕发。那些泛黄的影像,记录着家族的过往,也映照出我们共同的记忆。家风,就在这一次次的回忆与讲述中,悄然延续。</p> <p class="ql-block">姨妈儿孙满堂,表弟表妹及侄儿侄女各自成家立业,家庭幸福美满。孙辈个个颜值出众、聪明伶俐,一家人其乐融融,和睦相处。我们姐弟妹三人看在眼里,欣慰无比。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血脉相连的亲情始终如一,未曾褪色,这正是家风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任世界万千变幻,唯有亲情如初阳般温暖恒久。金钱虽能购得万物,却买不来与生俱来的血缘深情。这份源自血脉深处的牵挂,是世间最真挚、最纯粹的情感,是家风最深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的后辈也继承了这份情感。侄儿张翼特意安排,将我们几位年过六旬、七旬的亲人一一接来,只为让我们能再次团聚,共同看望亲爱的姨妈。这份孝心与情义,令人动容。家风,不仅在于言传,更在于身教,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见到侄儿小勇,我不禁怀念起儿时情同手足却英年早逝的表哥。时光流转,一代又一代,血脉的传承竟如此奇妙,仿佛昨日重现,又似时光从未远去。家风,就在这样的传承中,悄然延续,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表妹晓会是二舅的女儿,自幼被姨妈收养,如今也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她还记得小时候我对她的喜爱,我们表姐妹之间的情谊,依旧深厚如初,情深意重。这份情谊,是家风的另一种体现,是亲情的延续与升华。</p> <p class="ql-block">桂英是表弟跃建的妻子,多年来一直默默操持家务,任劳任怨,尊老爱幼。对我们这些亲戚,她始终热情款待、重情重义,是家中不可或缺的温暖支柱。她的行为,正是家风最生动的写照,是无声的教诲。</p> <p class="ql-block">小勇和爱人及他们的孩子对奶奶非常敬重和关怀,让我极为欣慰,这是血脉和家风的传承!这份孝心,是家风最真实的体现,是家族精神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大家陪伴我们一同前往天柱三门塘游览,青山绿水间,亲情与美景交织,仿佛时光也为这一刻放慢了脚步。在这片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土地上,家风与自然相映成趣,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三门塘是国家4A级景区、中国传统村落,更是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这里不仅风景如画,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宗祠林立,家风传承,这片土地上的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家族的荣耀与坚守。</p> <p class="ql-block">三门塘位于贵州省天柱县坌处镇,地处清水江中下游,三面环水,面积约8平方公里,现有353户1556人,以侗族为主。村寨始建于明代,因严、谢、王三姓迁入分立门户而得名,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家族的记忆与家风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三门塘古建筑群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坌处镇,距县城40公里。因严、谢、王三姓各立门户,故称三门塘,是侗族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典范。宗祠建筑,是家风最直观的象征,是家族精神的凝结。</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文化特色与建筑瑰宝,尤以中西合璧的宗祠建筑最为引人注目。刘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融合侗族木构、汉式砖墙与西洋浮雕,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奖;王氏宗祠则以“白菜”泥塑寓意清白传家,寓意深远。这些宗祠,不仅是家族的象征,更是家风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刘氏宗祠正面牌楼为哥特式风格建筑,坐北朝南,面宽12米,进深14米,最高点12.5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隔江望去,宛如一座西方教堂,又形似澳门的大三巴牌坊。牌楼六柱五间,宝塔式四棱假柱,假柱下不抵地。大门两上角有双狮戏球石刻,上框过梁枋刻有双凤朝阳石雕。大门两侧对联为:白水高名千秋尚在,香山重望万古犹存。宗祠的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家族的荣耀与家风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石梁之上一个半圆形图框中,有一只头向下、尾向上俯冲悬立的雄鹰。雄鹰尾上方为浮泥雕“二龙抢宝”,由正中而上为“刘氏宗祠”门额,再上有一块由三座塔楼式假柱围成正方形方框,阴刻竖书“昭勇将军”四字。这些雕刻,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家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刘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清光绪初年维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修门面牌楼。历经数百年风雨,依旧巍然屹立,诉说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宗祠的存在,是对先人的敬仰,也是对后人的教诲。</p> <p class="ql-block">王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延续至今,承载着王氏家族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王氏宗祠又名太原祠,源于五百年前,三门塘王姓先祖从山西太原府迁徙而来。为铭记来路,遂以“太原”为祠名,寓意不忘根本。宗祠之名,是家族的根,也是家风的源。</p> <p class="ql-block">王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占地约300平方米,高11米,宽12米。祠堂正上方雕刻着五颗栩栩如生的白菜,寓意“高种(中)”,象征家族清白传世。左右两侧的两颗半白菜,则寓意谦虚低调、财不外露。每一处细节,皆蕴含深意,寄托着先祖对后人的殷切期望。家风,就在这雕刻之中,悄然传承。</p> <p class="ql-block">据刘氏族谱记载,刘氏先祖刘旺曾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明永乐八年被封为昭勇将军。永乐十五年病逝后,其十代子孙皆世袭指挥使之职,驻守锦屏铜鼓。成化十五年,刘氏后人率族定居三门塘,修建“刘氏宗祠”,以纪念昭勇将军,弘扬家风。祠堂内墙上,至今仍保留着昭勇将军所传下的家规木刻,字字铿锵,教诲后人。宗祠,是家族的象征,更是家风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三门塘还设有家文化博物馆,每年清明、六月六晒谱之时,各家族族长都会在此用族规教育子孙。宗祠内陈列着往昔的设施、壁画与家训,历史仿佛在此凝固,</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展壁上收集了一座座不同姓氏的宗祠,是家文化的象征,记载着中华民族家族和家风的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