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来宾:</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怀着满心的敬重与不舍,聚在这里送别敬爱的杨无忌老师。当“杨老师”这个称呼再次涌上心头,那些被岁月尘封了六十年的记忆,突然变得清晰如昨——他站在讲台前的身影、板书时有力的笔触、讲课间洪亮的声音,还有那份藏在严厉背后的温柔,都一一浮现在眼前,让人忍不住红了眼眶。</p><p class="ql-block"> 我们总听杨老师轻描淡写地提起过去,却在后来的点滴拼凑里,才读懂一代人的坚韧与风骨。他曾是成都七中的“学霸”,是全校师生都熟知的学生会主席——那时的他,该是何等意气风发,带着少年人的朝气,在校园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可命运却在他毕业时摆下了一道坎:因家庭成分的限制,他没能去往最初向往的方向,而是坦然转身,走进了西南师范大学的校门。</p><p class="ql-block"> 即便前路有所调整,杨老师依旧保持着那份不服输的劲头。在西南师大的日子里,他依旧是课堂上最专注的学生,是同学中最积极的组织者,再次当选学生会主席的荣誉,便是对他努力最好的证明。他从不会因境遇的变化而抱怨,反而把每一次挑战都当成成长的阶梯,把知识当成照亮前路的光——这份“爱憎分明”的底色,这份“不认命、只认拼”的态度,后来也悄悄影响了我们许多个学生。</p><p class="ql-block"> 西师毕业后,当“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响起,杨老师又一次毫不犹豫地响应。他背着简单的行囊,从繁华的成都来到了康定,走进了当时甘孜州的最高学府,拿起了教鞭,成为了一名外语老师。那时的康定,条件远不如内地,气候寒冷、物资匮乏,可他从没有过半句怨言,反而把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了教学里。</p><p class="ql-block"> 他教我们俄语,也教我们英语。课堂上的他,总是提前把板书整理得清清楚楚,每一个单词的发音、每一个语法的用法,都讲得细致又透彻;遇到我们难懂的知识点,他会一遍遍地举例、一遍遍地带读,直到我们都点头明白为止。</p><p class="ql-block"> 我们后来才知道,杨老师的外语水平早已远超当时的教学需求——他能流畅地阅读外文原著,能准确地翻译复杂的文章,可他从不在我们面前炫耀,只把最实用、最易懂的知识,一点点教给我们这些边疆的孩子。他总说“外语是打开世界的窗户,你们多学一点,将来就能走得更远一点”,现在想来,他哪里是在教我们外语,分明是在为我们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悄悄推开一扇望向外面世界的门。</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带着对杨无忌老师更深沉的怀念,细数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故事。此前我们忆起他的学霸过往、边疆执教的热忱,却还有一段岁月,是他生命里很难以轻描淡写的印记——那便是文化革命中所受的冲击,以及此后许久都未能放下的心结。这份心结,不是他的遗憾,而是那个特殊年代留给一位正直知识分子的印记,也让我们更懂他“爱憎分明”背后的重量。</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一生磊落,从成都七中的学生会主席到西南师大的佼佼者,再到响应号召奔赴康定的任教,他始终循着理想与责任前行,从不愿向不公与妥协低头。文化革命的浪潮袭来时,这份正直却成了他被冲击的理由。我们虽未敢多问那些具体的细节,但偶尔从他不经意的叹息里、从他翻看旧照片时沉默的神情中,能隐约感知到那段岁月的残酷——或许是无端的指责,或许是尊严的受挫,或许是对理想与现实落差的迷茫。那些伤害,不像教学成果般能被掌声淹没,也不像师生情谊般能被温暖化解,而是像一根细细的刺,扎在他心底,让他在往后许多个日夜,都难以彻底释怀。</p><p class="ql-block"> 他从不避讳这份“放不下”。有时聊起过往,当话题无意间触碰到那段时光,他会突然静下来,眼神里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委屈,有不甘,也有对过往的怅然。我们曾试着安慰,说“都过去了,您如今桃李满天下,这才是最珍贵的”,可他只是轻轻摇头,说“不是放不下委屈,是放不下当年那份对‘理’的执着”。是啊,他一生信奉“爱憎分明”,认定对的事便拼尽全力去做,认定错的事便绝不妥协,可在那个是非难辨的年代,他坚守的“理”被打破,这份冲击早已超出了个人遭遇,成了他对一个时代的思考与心结。</p><p class="ql-block"> 但即便带着这份心结,杨老师也从未让它消磨掉对生活与教育的热忱。文革后期,学校已复课,他重新站上讲台时,眼神里虽多了几分岁月的沧桑,却依旧藏着对知识的敬畏、对学生的期待。他依旧会把板书写得工工整整,依旧会耐心辅导每一个跟不上的学生,依旧会在课堂上鼓励同学们“要多学、多看,将来用知识辨是非、明事理”。他把心底的那份“放不下”,悄悄化作了对新一代学生(我们已当知青,他仍在康中任教)的期许——他不愿他们再经历那样的迷茫,不愿他们因时代的波折而放弃对“理”的坚守。这份心结,成了他教育中更深沉的底色:他教我们知识,更教我们在困境中守住本心,在复杂中保持清醒。</p><p class="ql-block"> 如今想来,这份“放不下”,恰恰让杨老师的形象更真实、更鲜活。他不是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有血有肉、有痛有憾的普通人,只是这份“憾”里,依旧藏着他的风骨。他从未因心结而怨怼生活,反而用一生的坚守,告诉我们:即便经历过黑暗,也要相信光明;即便有过难以释怀的过往,也要带着对“理”的执着,继续向前。</p><p class="ql-block"> 敬爱的杨老师,如今您安详离去,或许在另一个世界,那段让您耿耿于怀的岁月,终于能化作轻烟散去。您放心,我们会记住您的教诲,也会记住您这份“放不下”背后的执着——带着您的风骨,守住心中的“理”,活成您期待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您的故事,我们会永远珍藏;您的心结,岁月能为您轻轻抚平;您的精神,会永远在我们心中,照亮往后的路。</p><p class="ql-block"> 如今,六十年过去了,我们从当年懵懂的孩子,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可每当想起杨老师,心里依旧会涌起一股暖流。您教会我们的,从来不止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面对困境时的坦然、对待生活的热忱、做人做事的风骨。您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初心,也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对祖国、对教育事业的忠诚。</p><p class="ql-block"> 我们总说,杨老师是“把青春献给了康定”。从响应号召背着行囊来到这里,在康中任教二十多年,到四十多岁才调离,他人生中最鲜活、最富朝气的岁月,都留在了康定的校园里。那时的我们,还是一群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却又对课本里的外语感到陌生的孩子。他待我们,早已超出了“老师”的范畴。</p><p class="ql-block"> 康定的冬天冷,他会留意谁的手冻得发红,谁因为家里远,赶不上早自习,为他补课。我们考试没考好,他从不会严厉斥责,而是把我们叫到身边,一句句分析错题,眼神里满是“别急,我陪你们一起赶上来”的耐心。那时的我们不懂,为什么杨老师总把我们的事看得比自己的还重,后来才明白,他把对教育的热忱,都融进了对我们的牵挂里,他把康定当成了家,把我们当成了家人,所以才愿意用几年的时光,陪着我们从懵懂孩童长成有志少年。</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早已毕业,杨老师为了家人、调回他的家乡成都,调到了成都二十九所的学校任教,我们也知道,他在康定付出了太多,终于能回到成都,我们大家当然都为他高兴。</p><p class="ql-block"> 到了成都,杨老师也没放下他的教鞭。在二十九所的学校里,他依旧教外语,依旧用那份不变的热忱,对待每一个学生。现在我们许多他当年的学生,都定居在大成都,杨老师也参加我们的同学聚会。每当此时,他总会跟我们聊起康定的日子,聊起康定的南郊,聊起稻子坝,多次讲过马嘉莉老师的遭遇……。</p><p class="ql-block"> 他记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记着康定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就像记着自己青春里最珍贵的宝藏。</p><p class="ql-block"> 他年纪大了,却依旧精神矍铄,我们总说“杨老师,您要好好保重,后会有期,下次聚会见”。可没想到,今年八月十九号刚满八十五岁,他已悄悄走进了八十六岁的岁月,然后永远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敬爱的杨老师,您知道吗?直到现在,我们这些康定中学的学生,聚在一起时还会聊起您,您用整个青春在康定铸下的师魂,早已刻进了我们的骨子里;您在蓉城续写的教育初心,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一位老教师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一路走好!我们今天在这里,送你最后一程,康定的山河会记得您,蓉城的岁月会记得您,我们每一个学生,更会永远把您放在心里——您永远是我们最敬爱的老师,永远是那个用青春照亮我们求学路的杨无忌老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9.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