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赣州保留至今的宋代建筑遗迹、宋代经济发展的印记以及宋代文化教育的传承, 都充分说明了赣州在宋代历史中的丰富内涵和重要地位,所以说“一个赣州城,半部宋代史”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天,赣州博物馆,福寿沟博物馆古代下水道,魏家大院,赣州文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福寿沟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福寿沟是赣州古城地下的大规模古代砖石排水管沟系统,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年代最早并续用至今的古代城市下水道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以下是详细介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名称由来:因建成的两个排水干道系统走向形似古篆体的“福”“寿”二字,“纵横纡析,或伏或见”,故名福寿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沿革:唐末五代时,本地军阀卢光稠拓展城址并强化防洪建设;北宋嘉祐年间孔宗翰完善排涝设施;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知州刘彝主持建设福寿沟,公元1077年建成。后经历代修浚更新,最近一次大修在1953-1963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结构组成:主要由地下排水沟、城外防洪墙、地面池塘和水窗四部分组成。地下排水沟改造12.6公里长的沟渠,把明沟改为暗沟,沟体沿途设置篦子、度龙桥、沉井、狮子扒等水利构件;城外防洪墙即老城区古城墙以及建春门、涌金门、北门3座防洪闸;地面池塘有调蓄城内径流的作用,城内建有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大小水塘84口;水窗共建设了12个,能防止江水倒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工作原理:利用地势高差,连通城内坑塘水系蓄洪。通过改变沟体切面保证水的流速,将明沟、暗沟之水收集到沟内,再经度龙桥搬运到江中,每隔一段设置沉井过滤泥沙、垃圾。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水位时,借助江水之力将水闸门关闭;当江水低于水窗时,则藉城内沟道水力将水闸门冲开注入江河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关价值:福寿沟与赣州城墙结合,形成有效的古城防洪排涝系统,是中华几千年城市文明的成功典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珍贵实证资料。2018年被列入“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9年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同年赣州福寿沟博物馆对外开放。</b></p> <p class="ql-block">福寿沟设计原理</p><p class="ql-block">古城千年不涝的秘密</p><p class="ql-block">福寿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改造12.6公里的沟渠,沟体用青砖砌筑,沿途设置篦子、度龙桥、沉井、狮子扒等水利构件;二是与城内的100余口水塘连通,增加雨水调节容量;三是建设了12个防止江水倒灌的水窗。</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时,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位置时,雨水、污水通过篦子进入福寿沟通过度龙桥加压将水窗冲开排入江中;雨季或暴雨时,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位置时,利用江水压力将水窗关闭,超过福寿沟承载部分的水量进入城内水塘调蓄停留,江水水位下降时,水塘内超出部分的水量经福寿沟排入江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福寿沟是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它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作用之重大,历史之久远,在世界上都堪称一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是到现在还在使用的排水系统,比国外的早上千年,是中国老祖宗智慧的结晶。</b></p> <p class="ql-block">福寿沟设计原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城千年不涝的秘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寿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改造12.6公里的沟渠,沟体用青砖砌筑,沿途设置篦子、度龙桥、沉井、狮子扒等水利构件;二是与城内的100余口水塘连通,增加雨水调节容量;三是建设了12个防止江水倒灌的水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时,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位置时,雨水、污水通过篦子进入福寿沟通过度龙桥加压将水窗冲开排入江中;雨季或暴雨时,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位置时,利用江水压力将水窗关闭,超过福寿沟承载部分的水量进入城内水塘调蓄停留,江水水位下降时,水塘内超出部分的水量经福寿沟排入江中。</b></p> <p class="ql-block">福寿沟及其相连的坑塘体系是我国古代在城市下水道工程上一项伟大的发明,也是中国现存古代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建设的历史文物孤例。福寿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城市下水道,也是我国唯一仍在延续使用的古代城市下水道,具有无可比拟的“唯一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历代不断修筑,砌筑方式和材料多样性,承载了各历史时期的丰富信息,是研究城市历史和防洪水利史、古建史的活文物、活教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福寿沟的内涵、原理和智慧与当前国家提倡的“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相一致在当前全国建设“海绵城市”中具有显著的示范性意义,在世界范围内,也可以堪称为城市文明的一个典范。</b></p> <p class="ql-block">我看了以后觉得特别震撼。</p> <p class="ql-block">福寿沟真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赣州文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是江西省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县立校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以下是详细介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沿革 :其前身是唐代的紫极观,宋代更名为祥符宫,北宋皇佑二年(1050年)在此创立县学。后历经多次搬迁,清乾隆元年(1736年),知县张照乘将县学从郁孤台下迁回祥符宫旧址,历时7年营建,形成现有规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建筑布局:建筑群占地约13000平方米,分三组采用平行轴线方式布局。中轴线上有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等;东轴线上有魁星阁、藏经楼等;西轴线上有节孝祠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建筑特色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高达15米,构筑于高1.5米的台基之上,占地约750平方米。其木梁架结构采用大木和斗拱,异形雕花拱兼具承重与装饰功能。屋面采用景德镇高温彩瓷琉璃瓦,青花瓷屋脊及吻兽装饰,在全国亦属孤例。此外,建筑群的山墙多为曲线,受岭南建筑风格影响,变化有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化价值 :赣州文庙是清代的赣县县学,兼具祭祀孔子和教育学子的双重功能,是传承儒家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古代教育制度、建筑艺术及地方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b></p> <p class="ql-block">赣州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大型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设有“客家摇篮—赣州”“赣州七里镇窑陶瓷”“恐龙奇观”“丰饶赣州”“植物园”“防震减灾科普馆”等6个常设展厅,从客家文化、陶瓷艺术、恐龙化石、自然生态等多个角度展示赣州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p> <p class="ql-block">赣州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赣州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城市中央生态公园西侧,</p><p class="ql-block">总建筑面积28500平方米,陈展面积10300平方米。馆藏古代文物</p><p class="ql-block">和自然标本2万余件,珍贵文物2505件(套)。现有常设展览“客家</p><p class="ql-block">摇篮赣州——赣州历史与文化陈列”“奋进新时代 书写新荣光一</p><p class="ql-block">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成就展”“永恒英雄气 奋进新时代一</p><p class="ql-block">百年征程江西红”“室内植物园”</p><p class="ql-block">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大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魏家大院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横跨罗家巷、荷包塘、慈姑岭三条街巷,是赣州城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城市家族民居建筑 。</p><p class="ql-block">清末,魏氏后人魏会英救下孙中山先生,魏家大院成为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秘密据点,孙中山曾两次到访。2019年,魏家大院被认定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并被修缮改造为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展示赣南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情景。</p> <p class="ql-block">把富人家的“福”字顶在头上带回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赣州古城】的行程结束,赣州新城区由于时间问题我没有去看。不过赣州经济发展飞快,他们直接对标深圳,参照深圳建设的思维模式再加上国家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深圳很多大企业已迁往赣州,都说赣州是第二个深圳,期待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天去瑞金开始我此行真正目的地:重走红军长征路之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