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末,我们前往庐山莲花峰下的金竹坪考察,探寻庐山历史文化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沿着山石砌成的山道我们拾阶而上。</p> <p class="ql-block">金竹坪是一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交融的地方,既有独特的地质风貌——冰坡,也承载了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它背枕莲花峰,面对铁船峰,地势平敞开阔,繁松茂竹,奇花异卉,遍布其间,景色幽绝。明代礼部侍郎蔡毅中在他的诗中描述道:“细细炉烟飞,冉冉山云霁。万竹动秋声,金花满幽砌,散步出林皋,草莽生屏翳。山僧莫漫除,恐有草中葱。”这里历史上曾是佛道两家和谐共处的胜地。历史上先有千佛寺,后有玄妙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曾是庐山知青点和民兵训练场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家拾阶而上,走过一段林间小道,便看见一出楼台建筑,这便是近期修建的玄妙观。</p><p class="ql-block">玄妙观是在原来佛教的千佛寺后为道教玄妙观旧址上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千佛寺又名九奇寺。当年明僧仁敬寻至此地,“见其宽衍”,叹为观止,自语道:“此五百人安居处也。”由是,他“诛茅缚庐吊影”以居,开千佛寺初基和于此建寺之先河。</p> <p class="ql-block">自2000年后,庐山道协主任,庐山仙人洞道长叶智明曾多次提出重修玄妙观,振新庐山道教文化。直到2020年方得以批复同意重建。在现任仙人洞道长王理天的奔波下,四方信众大力支持和赞助,于2024年4月正式开始动工,预计在2025年10月底完工。</p> <p class="ql-block">走进尚未完工的玄妙观,看见大殿的整体建筑宏伟庄严,大殿的所有支柱、大梁、斗拱、门窗、神龛、神像等均是名贵的花梨木,色彩沉着又不失绚丽。</p> <p class="ql-block">据殿内的《庐山玄妙观重建记》载:大殿所有工艺建筑均为东阳信士康理和,率能工巧匠精雕细琢而成。康理和,为东阳木艺大师,能古建,善工雕,此次玄妙观重建出力最大。</p> <p class="ql-block">大殿前仍保留庐山林场职工宿舍数栋,有住户六七家。场地上有数株柳杉高耸入云,其中一株青钱柳更有百年树龄,为名贵保护树种。夏风徐徐,偶尔送来几声犬吠鸡鸣。尽管此处远离牯岭街,可也算得上是一处世外桃源,有一种“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p> <p class="ql-block">清代玄妙观的旗杆石,在葱绿的茶叶地里默默无语。。</p> <p class="ql-block">沿着林场职工宿舍后的石阶山道,我们前去拜谒恭乾禅师塔。</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三层石塔是恭乾禅师的衣冠冢。石塔建在两层船形巨石上,亦称船塔。塔下有镂空小石室存放禅师的衣冠。</p> <p class="ql-block">卧碑刻有“明恭乾禅师墓道”。恭乾禅师名仁敬,号恭乾,别号幻识。俗姓吴,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生而不群”。少即有出家之志,赴伏牛山福田寺参礼高庵和尚,披剃受戒。之后携一身佛学云游四方,增广见闻,求印证道。</p> <p class="ql-block">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仁敬登庐山,寻居于金竹坪,他坚忍苦行,辟地开荒,“饭蔬饮水”,“绝迹屏居”三载,怡然自得,无意人世。他的宏愿苦行得到僧俗的普遍钦敬。</p> <p class="ql-block">恭乾禅师在庐山幽居三年,潜心于贤首宗宗义的研究和传承,为贤首宗在庐山建立根基,绵延相续,宗风振起作出了贡献,成为名符其实的贤首宗第二十六代嫡系传人。</p> <p class="ql-block">贤首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实际创始人法藏被武则天赐号“贤首”,故名。又因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亦名华严宗。</p> <p class="ql-block">千佛寺建在“峰峦四周如莲花蕊”似的莲花峰下,这里是不可多得的理想隐居安禅之地,古人有“此居其中最为深稳”之说。因之故千佛寺又名九奇寺。当年明僧仁敬寻至此地,“见其宽衍”,叹为观止,自语道:“此五百人安居处也。”由是,他“诛茅缚庐吊影”以居,开千佛寺初基和于此建寺之先河。</p> <p class="ql-block">当他去世时,门徒还为“山中丛林俱未就绪”而哀惋不已。众徒深解其愿,继承遗志和宏愿,“任负舂执役之劳”,增房添屋,终于把千佛寺变成了一座“聚僧垂万指”的巨刹,备极庄严,寺因之名声大噪。僧俗闻风而附,或礼佛拜祖,或游历观瞻,留下了许多写景抒怀之作。</p> <p class="ql-block">但入清以后,千佛寺日渐荒凉,殿荒塔塌,残破不堪。光绪初年,道人尉自明将寺改建成为玄妙观,由此金竹坪便佛道共存,磬鼓相闻。在尉自明的主持下,玄妙观的香火日渐兴旺,可谓是“灵台明了了,妙道入玄玄”。民国后期又逐渐衰落,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道观塌毁,遂成废墟。</p> <p class="ql-block">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恭乾禅师在山门徒为其建诸波(即佛塔),请名僧憨山德清撰写塔铭。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众门徒又捐资重修塔院,并请憨山大师法门弟子撰写塔铭,表达对恭乾大师的无限景仰和追思。该塔院占地面积二百二十八平方米,以塔为主体,周围建有雕花石坊、花饰栏杆、碑亭和坚固围墙,拜庭宽敞,雕刻精美,是一组风格独特、紧凑严密的佛教建筑。墓塔高3.5米,3级,石结构。基座为仰覆莲承托圆形6角石鼓。鼓石上有仰覆莲承托六角石柏。柱六面刻有“皇图永固,帝道遐昌,法轮常转,佛国增佛,阿弥陀佛”等禅语。柱上有石檐,檐上有葫芦形宝顶。此塔集经幢与喇嘛塔的特点于一体。墓塔周围有石栏形成塔院,占地228平方米。院内有多处石碑。</p> <p class="ql-block">1959年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遭破坏。1981年以来,多次修复,还其原貌。文物部门还在墓塔四周修建排水沟,以保护塔院建筑免遭水害。现塔院掩映于万杉丛中,显得格外静谧肃穆,成为庐山重要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金竹坪,一处充满庐山历史文化的密林桃源,道观与佛塔共存,晨钟暮鼓中回响着道观里传出的钟罄声,青翠的竹林里冲出参天的柳杉,茶园里飘出的是庐山云雾茶的清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