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站人眼里的“小八路政委”

版纳金华

<p class="ql-block">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专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兵站人眼里的“小八路政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勐腊108兵站首任副政委张仪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国防战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小八路政委”是勐腊108兵站首任副政委张仪英,山西人。大家叫他“小八路”,是因为他当兵当得小,1945年初中没有上完就参加了八路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说入伍的时候,他十五岁都不满,是他死缠硬磨的要跟着部队走,才穿上了军装。听过他入伍的经历的人,眼前都会闪现出电影《董存瑞》里,少年四虎子(董存瑞}缠着八路军连长和区委书记王平要求当兵的镜头,耳边会听到他反复对发小、战友致振标(郅顺义)喊的那句话:“见了王平同志要磨轱、磨轱、磨轱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已经没有人能知道“小八路”张仪英是否是“磨轱”以后得以参军的,但他参军时确实年龄小,所以大家都叫他“小八路”。部队很怪,一旦被取了外号,就会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等张仪英老了的时候,还有人叫他“小八路”。2015年得知他荣获中央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时,“小八路”高兴得请了一帮战友到家里喝酒,还高兴地唱起:“老乡们、老乡们,快快参加八路军,打战最好子弟兵,杀敌全靠自己人......” </p> <p class="ql-block">电影《董存瑞》剧照</p> <p class="ql-block">  “小八路”张仪英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月度过的,亲眼目睹过万恶的日本鬼子烧杀抢掠、惨无人道、无恶不作的滔天罪行,侵略者发动的战争,让他们无法再继续正常完成学业。正因如此,他和几个同学才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八路军的队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参军不久,日本鬼子就宣告投降了,正当他和同学们商量着准备再回学校念书时,蒋介石发动了全国内战,美国人援助国民党的飞机,将炸弹扔到了他们头上,混着硝烟的泥土被高高地掀起又落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蒋不给咱活路,咱就将革命进行到底,张仪英和战友们又拿起枪走上了战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张仪英副政委</p> <p class="ql-block">  张仪英是做宣传思想工作的天才,淮海战役期间他们围住一支国民党的队伍,他组织大家又是唱歌又是喊话,不费一枪一弹将那支国民党部队策反了过来。当然,那个时候部队也不会亏待这些能说会写的“秀才兵”,时任连队政治指导员的张仪英,到渡江战役的时候已经提升到任营政治教导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0年代中期,他云南省军区任思茅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60年代初任边防11团政治处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4年8月,张仪英调任新组建的勐腊兵站担任副政委,少校军衔,行政15级,月薪156元。</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4年8月,李思文和70名同乡从昆明晋宁入伍,坐着两辆10轮大卡车,来到椰影婆娑、蕉雨呢喃、鸟语花香、风景如画的边地勐腊,成为勐腊108兵站的第一批新兵,他最先见到的首长是李相臣站长、郭藏谨副站长和张仪英副政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副政委给他的印象是人长得很帅,衣领和袖口非常干净,一副和蔼可亲的书生摸样,没有什么官架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平易近人,经常会与新兵拉拉家常,了解每个战士的基本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他还会与大家开一两句玩笑,常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吃饭的时候,他拿着馒头对着几个云南兵说:“这个东西在额们老家叫‘馍馍’你们云南叫“粑粑’和‘㞎㞎’是一个读音,在部队里你们就不要叫‘粑粑’了,还是叫馒头”。看着他幽默诙谐又有些认真的样子,大家发出一阵哄堂大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间不长张副政委就能叫出新兵们的名字,知道新兵每个人的籍贯和基本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机关工作,张副政委一贯以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态度而出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晋宁籍新兵兵中有个叫李云的,1964年10月下旬的一天晚上轮到他站岗,他没有带步枪上岗,而是持一根扁担站岗。夜间十一时多,张副政委准备休息,上好卫生间后顺带去查看一下哨兵的情况。他发现李云手持一根扁担,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哨位上,就问李云你干什么还休息呢?李云挺着胸脯答道,报告副政委我在站岗。站岗为什么不用步枪而用扁担呢?李云实话实说,我玩不来没有子弹的空枪,发生突发情况,空枪还没这根扁担好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后勤部队军事训练少,大部份时间都是劳动,领导怕出事故,就不给哨兵发子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副政委雷厉风行,立即将管理科长郝步堂,管理员施家明从睡梦中叫醒追问此事。科长和管理员都照实说兵站机关的兵训练少怕出事故,所以只发了枪没有发子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乱弹琴!”张副政委当即批评管理科长和管理员:“发了枪就应发一定数量的子弹,堂堂解放军战士扛一根扁担站岗,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生产队民兵守粮库还背一支老步枪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曾任兵站保密员的万州老兵程良全回忆:张仪英副政委是我印象最好的兵站首长之一,他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军容整洁,仪表堂堂,与人交流面带微笑,和蔼亲切。他的工作能力很强,批阅文件笔画工整,语句通顺,从不拖泥带水,他的房间从来都是整齐有序,一尘不染,随处彰显出一个职业军人的干练作风,又有些文人的雅致与清秀。</p><p class="ql-block"> 张仪英副政委是一位久经战火考验的优秀政工干部,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他懂得广大普通士兵大多来自农村,思想单纯,吃苦耐劳,忠于党,忠于国家,但文化水平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对李思文他们这些农村兵非常照顾,也非常关怀。他组织大家学习文化,手把手的教刚学会识字的新战士使用字典查找生字。他让上过小学的李思文给大家读报纸,抄写报纸上的社论文章。让李思文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李思文成为那批新兵中首批入党提干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思文他们一起到部队当兵的70名战士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入党,有20多人提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自己成长进步的经历,大家都说没有李相成、张仪英等领导组成的坚强、廉洁、务实的领导班子,他们这些与领导非亲非故,文化水平不高的泥腿子咋会有今天的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边境地区战云密布,兵站宣传干事李翔昌在兵站机关办公楼急得团团转,他因执行紧急任务需要赶到军区后勤部报到,班车一天才一班,从勐腊到昆明坐班车需五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翔昌正在为能否及时赶到昆明报到而一筹莫展的时候,准备到昆明军区后勤部22分部参加会议的张副政委,不容分说将李翔昌拉上他的小车,说小李你不用着急,保证能让你准时到军区后勤部报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李翔昌仅用两天多时间就从勐腊赶到了昆明,张副政委对 </p><p class="ql-block"> 普通官兵的关怀,让兵站老兵们想起来,无不倍感温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仪英在作政治教育宣讲时,从不照本宣科地作长篇大论,尽量使用战士们能听懂的大白话和大实话,并用生动的故事和事例,采取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的方式,既讲清原理,又讲明道理。在做思想工作时采取因人施教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批评人的时候从不以势压人,上纲上线,更不会背后整人。他通过讲清利害关系,启发你提高认识,引导你认识存在问题,认真改正错误,令人心服口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战友私下都夸赞张副政委是团政委的职位,师政委的水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仪英政委不仅政治理论水平高,思想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对部属关怀备至,在日常工作中也是身体力行,处处带头。逢年过节,他会和官兵们一起到生产基地拉猪、网鱼,除夕那天他会带着大家包饺子,饺子包好了他会到警通排代替值班战士站岗,让值班战士去吃饺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副政委与战士们的感情很深。在特殊年代,人们有好长一段时间见不到张仪英,他被派到云南省财经学校"支左",他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特长,在不同群众组织之间周旋,有效的避免了许多意外的发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部属,李思文和战友们都说:“遇到这样好的首长是我们军旅生涯的幸运,更是我们成长进步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不论是到其他单位帮助工作和外出学习出差回来,总会到大家工作的地方和宿舍,询问大家的工作学习情况,他拥抱着战士们舍不得放开的亲切样,就像是老父亲见到久别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  108兵站老兵李翔昌、唐陕北、李思文、胡贵茂中间为张仪英老伴(2024年病故)、大女儿张卫红送去兵站官兵编写出版,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回忆文集《兵站轶事》</p> <p class="ql-block">张仪英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他身体力行,生活中从不搞特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兵站组织清理沼泽,开挖鱼塘或生产基地参加劳动,他头戴草帽,身着衬衫,抬锄挖泥,挥镰割草,挑粪施肥样样亲力亲为,就像是个经验丰富,种庄稼盘农活儿的老把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兵站管理员李思文回忆,吃饭的时候,他和战士们一样,一碗米饭,一盘京白菜炒油渣,一大勺洋丝瓜汤。炊事班给他添个炒鸡蛋,他一口不吃,加到汤里让大家一起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劳动休息之余,他还会轻轻地哼起家乡的小曲儿:“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在官兵中留下很深印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看着大片绿油油的芭蕉芋,张副政委饱含深情的说:“芭蕉芋这东西好呀,磨出的粉人可以吃,渣可以煮了喂猪,芭蕉芋喂出来的猪,肉质鲜美又嫩又香,可好吃哩。苞谷和红苕也要多种,这些东西在困难时期帮了我们的大忙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次部队开拔前线或执行重大任务他都亲自前往送行鼓舞士气,大家都别以为那个年代,领导去为官兵们开拔前线送行都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只是喊口号、讲大话,张副政委不同,他鼓舞士气的方式,更多的是像父母送子女出征,既要求大家圆满完成任务,还要求大家好好活着回来。让出征官兵觉得心里热腾腾的,浑身上下充满了干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兵站战士回忆,张副政委每次来送我们,都要检查我们的装具带齐没有,骡马驮子捆好没有,药品带够没有,他的一言一行,让大家想起了家乡的老父亲、大哥哥,送自己参军的亲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怎么能不担心呢?一个兵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上百公里的路,天上飞机轰炸,地上残匪袭扰,还有风暴雷电,毒蛇猛兽,蚊虫蝎蚁,只要有部队出征,所有兵站领导心里都悬了一块石头。用时任机关管理员李思文的话讲就是:“部队出征那几天,炊事班下锅的米,都要比平时少好多,只有部队完成任务回来,才会恢复往常”。</p> <p class="ql-block">晚年张仪英</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家风和家教方面,张副政委堪称全兵站的楷模,就是到了改革开放的80、90年代,仍然保持“小八路”“老解放”的作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他的子女们讲,他对单位同事和官兵面前和蔼可亲,但对家人要求十分严格,在家从不谈论单位工作上的事,再说他在家的时间也不多,家都快成了他的旅馆了,匆匆回来一下,不知什么时候又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的家教极严,家风纯正,对家属子女的工作和生活方面从不托关系不找门子。她的老伴原在部队工作,转业后在勐腊县商业局任人事股长,后调入昆明市药材公司做管理工作,企业经营不景气,退休后收入很低;大女儿张馨月,高中毕业后作知青下乡在晋宁县洗澡塘村,是一个贫穷的山区村落,一待就是好几年,直到迎来知青返城政策,工作安排在昆明市药材公司,现也是拿着很低的企业退休金;儿子张边军大学毕业后在银行系统工作,也是一般干部退休;小女儿张卫红学校毕业后,安排在市药材公司,也是企业单位,后来公司垮了,至今还在以打工谋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张仪英子女的话讲,那个年代没有拼爹一说,他家姊妹三人的工作没有沾着他这个“小八路““老解放”父亲的半点关系,全按当地政府按政策安排。要按他老人家的资源、人脉打个电话、写个条子,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家人们都记得,“老爷子”更为不近人情的是,1976年山西老家的亲侄子小蛋,千里迢迢从山西农村跑到昆明,由堂弟张边军护送至勐腊兵站,意在请当了官的老革命伯伯张义英帮忙找一份工作,挣一点钱养家都被拒绝,后来这个侄子无奈之下,只好在勐腊打了一段时间的零工,就回山西农村老家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边军在“老爷子”晚年的时候曾问过他:“我把堂哥‘小蛋’哥送到勐腊,你不帮他解决工作问题,是无能为力还是因为其他原因?”“老爷子”回答道:“当时如果要不讲原则,跟县里领导打个招呼,给‘小蛋’安排个工作易如反掌!但是我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啊!不是我循私的工具。你们不是也痛恨别人循私舞弊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边军明白了,真正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现的!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被人民爱戴就是源于这样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此有巨大反差的是,张仪英对来探访他的兵站官兵却异常热情,常由老伴下厨炒菜做饭,他与战友们举杯畅饮,共话难忘的兵站时光。说起某位战友回地方后干得不错,他会开心得像小孩一样哈哈大笑,谈到牺牲的战友们,他会和大家一样难过伤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居住辽宁丹东的原兵站政治处宣传股股长杜崇成回忆:“张副政委在我的记忆里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首长,他的家人也特别平易近人,记得有一次张副政委带我去昆明开会,因他家就在昆明,到了昆明后我送首长回家,张副政委老伴热情招呼我进家坐坐,张副政委也让我进来看会电视再走,那个年代我们国家电视没普及。张副政委家的电视也是很小,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电视,感觉特别新奇,我只好看一会电视,才离开张副政委的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但张副政委音容笑貌还清晰的在我眼前浮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飘来的彩云,毛主席身边飞来的金孔雀……王仪英非常珍惜边疆各族人民对人民解放军的尊敬和爱戴,他非常重视军政、军民关系, 附近寨子老乡到县城来看病,他跑前跑后的帮人家安排张罗,还帮人家垫付医药费,人家带点糯米和野菜、山果,他又自己掏钱让管理员装点干挂面,蒸一笼馒头让老乡带回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对那些为托人办事请客的送礼的,都十分反感,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厌恶,不但坚决拒收,还当面劈头盖脸的批评人家一通。据张卫红讲,一次一个不知有什么事相求的中年人,提了一些糖果糕点烟酒来访,被老爹严词拒收,这位到访者还以为老爹是说客气话,还坚持要把礼物,这时老爹脾气大发,差一点将所带礼品丢下楼去,此时到访者才提着礼品悻悻地离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往事都说明张副政委,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风清气正优良品质,是“小八路”,老解放革命精神的具体现。</p> <p class="ql-block">光荣历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人事沧桑,变幻无常。20世纪80年代初,张仪英调任昆明陆军学院后勤干部训练大队政委(驻贵州遵义)。兵站老兵们在兵站撤销以后,也都先后转业离开了部队,一度和张政委失去联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2010年,李思文经多方寻访,得知他离休在昆明市官渡区红星干休所,于是晋宁的老兵龚自友、杨光勤、李思聪、王崇信,与同在昆明干休所四川籍老兵徐大成等人,一同前往关上干休所看望老首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后李思文与徐大成多次去探望老首长,每次去到他家,他都十分高兴,热情地招待大家吃饭喝酒,交谈兵站往事,共叙难忘军旅生涯,笑谈夕阳时光,官兵情同手足。2015年得知他荣获中央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时,大家都为他高兴并向他表示祝贺。他也乐得像老小孩一样,兴奋的唱起抗战歌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政委时常牵挂108兵站官兵,85岁高龄还和老伴及女儿张卫红两次到晋宁看望李思文、龚自友、李思聪、尹忠、李云等兵站的老部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到家住农村的战友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村子里的道路铺上了水泥,村民开着自家小车进进出出,道路两边也种上了绿植花草……这一切让张仪英特别欣慰。当他听说第二故乡勐腊也变成一个对外开放的美丽边城,那里的老乡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候,张政委的眼睛湿润了,他嘴里喃喃的说:“日子好过了,更不能忘记牺牲的战友啊!”老首长对部属,对边疆人民的感情令老兵们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1月,“小八路政委突然病情严重住院。住院期间,兵站老兵李思文和李翔昌、胡茂贵、李祥乡、唐陕北等前往43医院看望,并祝贺他获得2019年10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时,他十分感动和高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战友们还好吗?”“兵站那些房子还在吗?几十年就这样空荒着,太可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他在被病痛折磨时,又在冥冥之中回到了那个绿影摇曳,花香扑鼻,泉韵叮咚,象吼鸟鸣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月22日,他病情稍有好转,就开始不断的在亲人面前念叨兵站的那些人和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思文于当天下午赶到43医院和张政委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兵站过往那些事情他都基本能准确讲得出来,更主要的是他还能正常进食,大家都以为他能闯过这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月23日因新冠疫情严重,昆明封城,交通停运。人员不得随意外出,没能再次去看他,到了3月的一天,李思文接到他女儿张卫红的电话,得知老政委已走了,兵站老兵们都悲痛不已,为失去一位待兵如子、情同父兄地老首长而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月27日是“小八路政委”的下葬日,兵站老战友李思文、徐大成、李翔昌、李祥乡、唐陕北和共五人前往昆明金宝山,送他们十分崇敬的老首长最后一程,在深沉的追思中,道一声老首长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思文还赋诗一首悼念老首长:青春热血扛起枪,日寇投降打蒋邦。淮海前线浴血战,渡江南下卫边防。援老抗美雄心志,牢记初心使命当。军中楷模好政委,晓理动情润心房。</p> <p class="ql-block">中老铁路一路向南</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3日,距“小八路政委”张仪英去世一年零八个月,中老铁路建成开通,这条铁路沿当年108兵站保障修建的老挝公路“北线”,一路延伸,“小八路政委”没有见到,但活着的援老筑路部队官兵看到了,他们的后人看到了,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看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造福老挝人民联通世界”。当年修建的公路和今天修建的铁路,都是中老友谊的见证,都是援老筑路部队官兵与他们的后人所期盼的巨大愿望的实现,也是他们享受到的巨大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