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宗祠——一段民国历史

钢老丝

宗祠照壁上,三圆孔穿透时光,仿佛民国风云在此凝固。蒋介石、蔡元培、于右任等百余位名流的题刻默立庭间,而这一切,皆因一位从宾川走出去的滇军将领——杨如轩。 在云南宾川县东北五十公里的平川镇盘谷村,时光的流速似乎变得缓慢而深沉。这里群山环抱,层峦叠嶂,螳螂河蜿蜒如带。一座坐北朝南、背倚百宝山的宗祠悄然矗立,这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宗祠。<br><br>步入祠内,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长22米、高12米的巨大照壁,瓦盖双层出角,正中开着罕见的“品”字形三大圆孔。当地人告诉我,这独特的形制与一位将军的身份有关。移目院内,近百年树龄的铁树和丹桂依然生机盎然,似是祠堂历史的无声见证。<br> 01 祠宇铭刻,荣光与传奇<br><br>杨氏宗祠占地1380平方米,建筑面积837平方米,呈四合院式土木结构。一进两院的格局与内地祠堂类似,却又融合了大理白族的建筑特色。<br><br>东西厢房各七间二层,采用方形楞木铺青砖为地面,此法防潮保温防火,据说是大理地区的首创。地坪用地产青石铺筑,排水沟设施完善,能做到雨停水干。<br><br>但这座宗祠最珍贵的并非建筑本身,而是其中凝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祠内保存着民国时期50多位著名人物的80余通题刻,包括匾、联、序、记、跋、诗歌、碑文等多种形式。<br><br>集隶书、楷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和汉、满、蒙、回、藏等多种文字于一堂。这些题刻经过多次政治劫难,竟然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02 戎马启程,讲武堂同窗<br><br>杨如轩,字夷斋,1895年出生于盘谷村一个普通家庭。幼年丧父的他不得不中途辍学,家庭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了他稚嫩的肩上。<br><br>1910年,命运出现了转折点。杨如轩的哥哥杨如壁被征兵入大理新军76标,但因无法忍受艰苦生活而逃回家中。最终,年仅16岁的杨如轩替兄从军。<br><br>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进入军队不久,杨如轩的聪明才智就被长官看中,被保荐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深造。在这里,他结识了朱德、朱培德、金汉鼎和杨希闵等人。<br><br>云南讲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院校,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杨如轩与朱德不仅成为同窗好友,朱德还曾在杨如轩的戎装相片上亲笔题词:“百战余生者,群才可撑天”。<br><br>1911年10月,杨如轩从讲武堂毕业后成为部队排长,并参与了云南新军的革命活动。他参加了滇池的秘密会议,随后随起义部队与清军在昆明进行激烈战斗,参与了辛亥革命的“重九起义”。 03 征战南北,护国到北伐<br><br>云南光复后,蔡锷成为云南都督。杨如轩和朱培德等人再度进入讲武堂深造,1913年毕业后继续在军队中服役。<br><br>1915年12月,蔡锷回到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反袁。杨如轩担任护国军第一军副营长,随蔡锷进军四川作战。在棉花坡战斗中,杨如轩带领敢死队冲锋,虽身受重伤,但顽强生还。<br><br>护国战争胜利后,杨如轩因战功升任团长,负责将牺牲官兵的遗骨送回云南。1920年,顾品珍在四川被川军击败,杨如轩随顾品珍返回云南,发动讨伐唐继尧之战。战胜唐继尧后,顾品珍成为滇军总司令,任命杨如轩负责滇南剿匪。1921年8月,杨如轩升任旅长。<br><br>1922年唐继尧卷土重来,顾品珍战死,杨如轩等人撤退至贵州。此时,滇军将领决定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并决定绕道广西进入广东。在广西,杨如轩与杨希闵等人推举杨希闵为滇军总指挥。<br> 04 粤滇风云,友谊与分歧<br><br>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东反叛孙中山,滇军被组成讨逆军,杨希闵成为第一军军长,杨如轩为师长。杨如轩及滇军将领来到广东,帮助孙中山打败了陈炯明和沈鸿英,确保了广州革命政府的稳定。<br><br>孙中山对滇军极为信任。1923年,孙中山任命杨希闵为驻粤滇军总司令,杨如轩为师长,直接归广州政府管辖。在驻粤滇军中,“三杨”(杨希闵、杨如轩和杨池生)的名字特别显赫。<br><br>然而,这段合作期并未持续太久。1923年左右,滇军内部出现了关于杨如轩与北洋军阀勾结的传言,孙中山因此罢免了杨如轩的职务。杨如轩离开广东,前往香港,最终投靠了吴佩孚。<br><br>吴佩孚任命他为前敌总指挥,带兵进攻广东。在这期间,滇军旅长洪汝钧背叛,率部归顺杨如轩。曾经并肩作战的杨希闵和杨如轩,就此分道扬镳。 05 江西“两羊”,与红军交锋<br><br>1926年,国民党发动北伐,吴佩孚兵败,杨如轩宣布下野,将部队交给朱培德收编。不久,杨如轩加入了国民党,并被任命为27师师长,驻守江西抚州。<br><br>1928年5月,杨如轩率部向井冈山地区进犯,遭到惨重失败。当时的红军标语有“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所指即为杨如轩与杨池生两人。<br><br>进攻红军失败后,杨如轩的军事生涯基本上就结束了。败军之将,兵权被夺,后来回到云南,被龙云委任为云南宪兵司令。 06 回归桑梓,孝道与建祠<br><br>1930年,杨如轩以宣慰使名义回云南,省主席龙云委任他为云南宪兵司令。抗日战争时期,兼任昆明防空司令。<br><br>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组建云南省防空司令部,宪兵司令杨如轩兼任防空司令。1938年9月28日,日军派出9架轰炸机首次空袭云南,被驻昆明的空军击落一架轰炸机。<br><br>此次空袭后,杨如轩迅速组建高射炮部队,拟订空袭疏散方案,公布《防空手册》,并设立云南防空情报区。<br><br>杨如轩戎马一生,却很讲孝道。在他母亲1929年寿享百岁时,特意报请国民政府特准建坊,以彰人瑞。1930年,杨如轩回乡建盖杨氏宗祠。<br><br>整个建筑由祠堂、东西厢房、过厅、百岁亭、大照壁等部分组成,祠前东西两侧建有百岁坊、节孝坊,以及表示饮水思源的“寿泉”。 07 名人题刻,半部民国史<br><br>或许杨如轩自己都没想到,母亲的百岁诞辰,竟引来了120余名海内外名流。军政要员、学界泰斗、书坛名家、社会名流纷纷汇聚到这个曾默默无闻的村落,为杨母题字贺寿。<br><br>祠堂过厅中央挂有蔡元培题写的“神州人瑞”和章炳麟(章太炎)题写的“富昭明”。西侧立有于右任撰写的《杨太夫人百岁建坊纪念碑》,东侧立有云南省著名文化人、书法家陈荣昌撰写《杨太夫人建坊歌》。<br><br>室内两边山墙处,立有郑孝胥、谭泽闿撰写的碑刻。祠堂内有多块匾额、楹联。匾额的题写者有袁嘉谷、朱培德,谭泽闿、胡汉民、陈荣昌、吴绍麟等。<br><br>楹联的题写者有蒋中正、任可澄、袁嘉谷、吴良桐、谭泽闿、胡汉民、李根源等。这样众多名人泰斗的遗墨,集中体现在一个宗祠,在任何地方都是极为罕见的。<br> 08 晚年沉浮,回归平淡人生<br><br>1943年,杨如轩回乡,在平川集资开办初级中学,从昆明聘请西南联大教师、学生前来任教,先后毕业4个初中班。同时还发起募捐维修平川风景名胜观音寺,至今为人称颂。<br><br>抗战胜利后,杨如轩成为国民大会代表。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杨如轩遭到关押。后在朱德的过问下获释。<br><br>晚年曾任第四届云南省政协委员、文史馆馆员,撰写护国史料。1979年5月27日,杨如轩在昆明病逝,享年84岁。<br><br>穿过杨氏宗祠那道开有“品”字形圆孔的独特照壁,阳光洒在青石地坪上。那些集汉、满、蒙、回、藏多种文字于一体的题刻,在柔和光线下仿佛低声诉说往事。<br><br>蒋介石、蔡元培、于右任等五十多位名流的墨宝在此静默,却仿佛能听到民国风云际会的回响。<br> 杨氏宗祠保存了云南近代史上特殊的一页:一个宾川子弟的传奇,一代滇军将领的荣辱,一群民国名流的交汇。它不仅是杨氏家族的荣誉象征,更是一个时代在一个边陲村落留下的深刻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