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王家大院游记

金鱼

<b>山西王家大院(4A)。</b>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距离平遥古城35公里,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时间300余年修建而成。虽没有乔家大院出名,但王家大院的规模和气势在晋商宅院里是首屈一指的,去过王家大院的人都会感叹,这哪里是个"大院",简直是一座城!也正是因为它磅礴的气势,以及建筑和文化上的成就,素来有"王家归来不看院"的美誉。王家大院由五条巷子、五座城堡、五座祠堂构成。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当前主要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和王氏宗祠等加起来,还不足整个大院的四分之一。但随便走走就需要两个小时。来到王家大院,一是看建筑居所的格局,二是看木、石、砖"三雕"艺术。建筑主要看的是高家崖、红门堡两部分。大门一进去便是高家崖,高家崖完全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可见一斑。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都是三进四合院,每个院子除了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大大小小的院落之间,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院内有院,门里套门"走在里面好像迷宫一样。从高家崖过一座石桥便是红门堡,红门堡建筑群是依山而建的,比高家崖修建时间早,规模也更大些。这里像一座真正的城堡,整个建筑群由低到高分为四层,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和三条横巷子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据说这里还藏着一条巨龙,是因为地上的石头像龙鳞的缘故。堡内29座院落依主人的身份和喜好而建,在结构和装饰上各具特色,无一雷同。红门堡里值得一提的是三甲东巷的绿门院,这里的雕刻非常讲究,精美的要数木雕挂落"满床笏"和石雕"四爱图"。另外红门堡的共用花园顶甲园曾是主人茶余饭后休闲的地方,环境很不错,有些江南园林的感觉,是王家大院的特色。<br><b>王家大院详细攻略。</b>世事奈何多变故,空余华夏第一宅!"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王家归来不看院,山西晋中的王家大院可谓晋商大院的缩影与代表。明初王实初居静升村,为人佣耕,后渐成自耕农,稍有积蓄,遂在静升张家巷建造住宅。自清康熙年王家成为显赫官商,开始大规模建造房屋,清光绪年间,王家败落。王家大院历经明清两朝300多年28代人才建成。大院坐北朝南,有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据王家史料记载,当年王家在修建红门堡、高家崖堡、西堡子、东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时,分别以"龙.凤.虎.龟.麟"五种灵瑞之象建造。<br><b>高家崖。</b>由东、西主院,大、中、小书院,东、西厨院,花院,东、中、西围院,场院等35个院落组成,有房屋342间。高家崖建筑群是王氏17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在嘉靖年间开始建造,历时16年建成。<br><b>王家三绝。</b>砖雕、木雕、石雕。猴子寓意为"辈辈封侯",狮子寓意子孙兴旺、仙鹤龟背寓意长寿吉祥、牡丹寓意富贵喜气、有五子登科、五福临门、凤戏牡丹等的美好寓意。<br><b>王家三宝。</b>嘉庆年间颁发给王家的一道圣旨,光绪年间慈禧西逃时留在王家的一张组合式红木雕花"龙凤床",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对清朝疆域和行政区域有很高研究价值。<br><b>楹联和匾额。</b>大院内的楹联和匾额上刻有格言和警句,反映了王氏家族的家训和价值观。<br><b>视履堡。</b>从景区东门进入王家大院的第一座建筑群就是视履堡,是看修建人王汝聪和王汝成兄弟两人的官宅敦厚宅和凝瑞居,以及王家子弟读书学习的桂馨书院<br><b>恒贞堡。</b>位于静升村北坡西侧,因堡门为红色,俗称红门堡。该堡呈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39南北长180米,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从垂花门出来,过石桥后进入王家大院的第二座建筑群恒贞堡,这里是面积更大建筑群,是民宅,整个恒贞堡是一个"王"字型布局,主街由南向北,也是由山下通往山上的,上山后可以环城墙一周,沿城墙两侧下山。 2025年8月5日周二8:56分达到山西灵石王家大院停车场,下车后步行前往景区。 步行前往景区。9:03分达到景区门口。 <b>王家庄园风景区简介。</b><div><b>石膏山风养区简介。</b>位于灵石县城东南35公里处,距离省城太原180公里,与介休的绵山、沁源的灵空山鼎足而立,是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规划总面积6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具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秀、黄山之奇。景区环境清雅,林峦消秀,泉水清醇,空气清新,景色优美,境内峰峦起伏,松林葱郁,流水潺潺,幽深绮丽,素有"高原翡翠、天然氧吧"之美誉,2019年景区正式成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景区内自然景观可细分为山景、水景、天景及生景等;人文景观包含了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红色教育(龙吟书院红色教育基地)等多种文化。目前已开放索道、滑道、登山、森林亲子乐园、垂钓园、水世界、帐篷体验区、房车营区、攀冰、滑雪场、餐饮、住宿等项目,是一处集锅释道深厚文化于一体,适合休闲度假、体验回归自然的旅游佳地。<br><b>既到王家,必游红崖。</b>红崖峡谷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十大景区之一,也是大行山养所有是区中唯一同时拥有峡谷景观、亚高山草甸景观、原始次森林景观、多样化气象景观和丰富人文景观的原生态旅游胜地。红崖峡谷地貌类型多样,距今已有一亿余年历史。景区内牛角鞍为太岳山最高峰,"U"字形峡谷气势宏伟,原生态景观令人心旷神怡,有"华北绿肺""天然氧吧"之美誉。<b></b></div> 9:03分到了王家大院景区入口。 灵石全域旅游导览图。<div>王家大院示意图。</div> 王家大院景色。 景区入口。 王家大院景区景色。 王家大院景色。 王家大院景色。 王家大院景色。 <b>乐善堂(后院)。</b>后院为生活区,具有私密性、隐匿性。正面五间窑洞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楼一层供儿孙栖身,二层为小姐特设,正窑顶上为子乔阁,是供奉祖先之地。 <div>窑洞。</div> 窑洞。 <b>窑洞。</b><div><b>蝶戏牡丹(琴)</b>。画面雕有四方尊和琴。尊身刻有如意纹、寿纹,寓吉祥高寿。尊内栩栩如生的牡丹引来蝴蝶,牡丹寓荣华富贵;"蝶"与"耋"同音,寓高寿。尊后饰琴,期望子孙多才多艺。画面物体鲜明又各具特色,柔花蝶舞,一动一静,给人醒目的视觉冲击力。</div> <b>"宫灯型"柱础石。</b>柱础石在建筑中,一是负荷承重,二是防腐防潮,三是审美祝吉。该柱础石分上下六层雕刻,分别为鼓袱锦、蝙蝠祥云、夔龙、钟鼎底座、回纹。<div><b>梅祝五福。</b>"梅祝五福"墙基石采用平面阴线手法,刻有鼎、花瓶和狮戏绣球。鼎身饰有缠枝纹,鼎盖尾饕餮纹;瓶内插有梅苑花,梅开五瓣为五福,指幸福、长寿、顺利、多子、和平。瓶身为如意纹,瓶后一童子伸出半个身子探望,寓多子;下方狮戏绣球寓子嗣兴旺。整幅雕刻统一协调,给人以祥和之感。<b></b></div><div><b>望柱"鲤鱼跃龙门"。</b>"龙门"即禹门口,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门阔,故名。古时科考入口处题"龙门"二字,希望举子科考顺利,飞黄腾达。</div> 窑洞。 <b>王子乔。</b>名晋,字子乔,周灵王太子。自幼聪慧,通音律,善吹笙。十五岁参与政事,因忠言直谏被废。遂在太原生息繁衍,渐成巨族,后分支散布四方,王子乔被尊为始祖。相传,子乔被贬后,仙人浮丘公导引嵩山修炼,30年后,得道成仙,乘自鹤升天。 <b>王实。</b>字诚斋,源出太原,宋靖康间(1126-1127年)其先世为避战乱迁至灵石县沟营村(今南关镇沟峪滩村)。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王实始迁入静升,初为佃农,渐次自耕,兼营豆腐,经历世繁衍,渐成巨族,今已传29世,子孙遍布海内外。<div><b>静升王氏姶祖王实。</b>字诚斋,太原王氏晋阳分支第67世传人。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迁居灵石县静升村,为静升王氏始祖。王实迁居静升后,务农之余以卖豆腐为生,由于他为人实在,做生意童叟无欺,做出的豆腐口感又好,所以深受当地村民的喜爱。传说有一天,王实在卖豆腐的途中遇到一位病倒在街头的老人,他二话不说,放下卖豆腐的担子,就将老人背回家中,喂饭喂水,延医请药,像亲人一样侍奉左右。老人病好以后,为了报答王实的救命之思,原本就是风水先生的他,精心为恩人选好一块宅居之地和一块茔域,并再三嘱咐王实:住宅周边要栽槐植柳,茔地里要多栽种松树柏树。老人了却心愿后,挥泪告别,王实筹银相送,依依不舍。几年后善良谦和的王实豆腐生意越来越红火,便在风水先生选好的宅基地上建起了窑洞,扎起了篱笆,栽种上了树木。从此王实一家子孙繁衍,越来越兴旺,宅基地上的建筑也随着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了王家最早的一组建筑群,取名拥翠巷(俗称王家巷),至今遗迹尚存,巷名未改。王实死后,后辈遵其遗嘱,将其葬于北山鸣凤塬。自此王家28世,人丁繁茂,才杰辈出,各有建树。经过700年的拼搏奋斗,为后人,为中华,为世界留下了恢弘的王家大院建筑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以王实为始祖的静升王家,得到了充分的展现。<br><div><b>玉谦受。</b>14世王谦受,字益之,自幼勤奋,与胞弟谦和外出经商,跋涉于晋蒙冀鲁之间,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叛三藩,因筹集军马粮草而获朝廷嘉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以京畿富绅恭赴千叟宴,御赐龙头拐杖一把。乾隆十二年(1747年)诰赠中宪大夫。</div><div><b>儒雅富商王谦受。</b>字益之,静升王氏第14世祖。自幼好读书,天赋聪慧,反应机敏,举止行为儒雅有礼。成人后步入商界,在省内外广设店铺,资产逐渐雄厚,带领王家由殷实之家发展成为豪商巨贾。王谦受早年带领胞弟王谦和外出闯荡,他抓住朝廷解除民间养马禁令的机会,于康熙十年(1671年)间将家族经商重点由河北转向口外,贩马内销,以适应内地长期缺乏马匹的状况。期间历尽艰辛,但其凭借勇于吃苦的毅力和善于应变的精明,既疏通了官衙路卡,又结交了绿林豪杰。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叛乱,他抓住时机,与胞弟王谦和日夜兼程将24匹良马送到平阳府街,帮助朝廷平叛,从而获得朝廷的信赖,委以为官军筹集粮草马匹等军需的重任。为了不辜负朝廷的重托,兄弟二人联合族中父辈及兄弟,分工协作,或塞外选购马匹,或中原购买转运粮食,日夜兼程,全力以赴,受到朝廷嘉奖,从此声震京城。"平三藩"战事结束后,王谦受又在中俄雅克萨之战、乌兰布通之战等战事中负责筹集军需,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其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年逾古稀的王谦受以京畿富绅的身份参加了圣祖玄烨在乾清宫举办的"千叟宴",捧回御赐龙头手杖一柄,供奉于王氏宗祠。<br><b>王谦和。</b>14世王谦和,字顺之,系谦受之三弟,其性磊落,曾以监生考授州同,后弃职与胞兄谦受一同外出经商,富甲一方,并广交各路豪杰,名震京畿,静升王氏家族因此开始走向兴盛。诰赠中宪大夫。</div></div><div><b>儒雅富商王谦和</b>。字顺之,静升王氏第14世祖。王谦受之胞弟,自小与其兄一同外出经商,天赋极高,机敏好学,思路宽,有胆略,在静升王氏家族创业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王谦和与胞兄王谦受外出闯荡,远涉喜峰口、杀虎口、蒙古、辽东等地,长途贩卖马匹,不辞辛苦。贸迁燕齐间,可谓"时来天地皆同力",官路、商路、财路,路路畅通。"平三藩"时国临危难,朝廷急需军马粮草,他审时度势,从长计议,毅然与胞兄王谦受向平阳府捐骏马24匹,表示愿为朝廷分忧的情怀。在为清军筹集良马军饷期间,无论是塞外相马还是中州集粮,更是王谦受不可一时或缺的左膀右臂。战事结束后,朝廷嘉奖功臣,凡是王氏兄弟所涉之军方地方,都纷纷为二人请功,王谦和与王谦受于是名嗓一时,生意做到了京城,店铺不断增多。在家族其他兄弟的精诚合作下,经过数年的奋斗,王氏家底日益丰厚,奠定了王氏家族称雄一方的基础。</div> <b>围院。</b>为王家大院护堡人员所居,由十六孔围窑组成,大小四座院落屏障似的将主院所围,居高临下,可攻可守,是堡内防范重地。 <b>西绣楼。</b>绣楼是小姐居所。古时小姐入闺后,在此学习琴棋书画、针织刺绣等。此处为西绣楼,一般为次女居住。 <b>飞马报喜</b>。画面上信使腰上别着杏黄旗,兴高采烈地飞奔而来报喜,上方配有喜鹊登梅,意为喜上眉梢。<div><b>五子登科。</b>典出《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亦称"五子登科"。</div><div><b>指日高升。</b>图中祥云绕日,左右侍从分别牵着马、举着华盖,中间的状元郎一手插腰,一手指着太阳,好似在说:"我中了状元,离做官的目子也就不远了"。意为指日高升。</div><div><b>行佣供母。</b>三十四孝之一,图中雕刻的是东汉末年,兵荒马乱,江革背着母亲一边逃难,一边为人佣工,供养母亲。此石雕反映母子路遇盗寇追杀,江革苦求放过年迈母亲的场景。</div><div><b>吴牛喘月。</b>图中水牛因害怕炽烤,误把月亮当做太阳,吓的浑身冒汗,直打哆嗦。故事本意是讽刺胆小怕事之人,此处为院主人警示儿孙要谨慎做人。</div><div><b>仙鸡送子。</b>送子娘娘手执"仙鸡送子"的幡信,跟在驮着贵子的雄鸡身后,祈盼送来功名贵子,以光宗耀祖。</div> <div><b>海马流云</b>。图中骏马飞奔,马蹄舒展有力,动感十足。院主人期望子孙能像骏马一样,鹏程万里。</div><div><b>乳姑奉亲。</b>二十四孝之一,相传唐朝节度使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念及婆母年事已高,牙齿脱落,不便食五谷杂粮,便用自己的乳汁奉养。</div><div><b>麒麟送子。</b>麒麟为瑞兽,象征祥瑞。图中一童子骑在麒麟背上,后有送子婆婆,祈盼家族子嗣贤德</div> <b>敬业堂(后院)。</b>后院为生活区。正窑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楼一层为儿孙栖身之处,二层小姐特设,主窑顶为祭祖堂。院内砖、木、石三雕工艺精细,给宅院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div><b>敬业堂厨院。</b>厨院设有-内三外四七道门,把全院分隔成上中下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人走不同等级的门,在不同等级的餐厅就餐。主人在后院楼上,高等佣人在中院,一般佣人在前院。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div> 敬业堂(后院)。竹林书塾。 <b>竹林书塾。</b>敬业堂小少爷的启蒙书房。其门框为四块青石组成的高浮雕岁寒三友。构图完整,造型独特,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 竹林书塾。<div><b>右下为刘墉书法。</b>清,48*168厘米。</div> 条幅(清,潘岭泉行书对联)。乾隆粉彩冰梅纹天官赐福图折沿盘。 <b>功牌</b>。清同治,48*78厘米。<div><b>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b>清嘉庆,153*234厘米。</div><div><b>清硬木书信挂盒。</b></div><div><b>清诰命盒。</b></div><div><b>咸丰版王氏五派世系。</b></div> 屏风。清磁州窑孩儿枕。 <b>敬业堂(前院)。</b>该院是按西周时前堂后寝的布局建造。北厅为高级客厅,东西门房、配房为护院人员及高级仆人居住。 <div><b>四龙捧寿。</b>壁心正中有秀桃一对,四龙分上下两组,四角有八条草卷龙相衬,共十二条。其内涵是鱼龙变化,青云得道。</div><div><b>三公三孤。</b>左右门枕石雕刻大小六只狮子,寓意三公三孤。三公是辅佐国君掌握军政天权的最高官员,太师、太傅、太保;三孤是三公的副职,少师、少傅、少保,左三狮象征三公,右三狮象征三孤,被用作官运亨通、飞黄腾达的祝吉词。</div> <div><b>排水口。</b>下水口多为铜钱造型,把钱称为泉,意思是水便是财,水可以流走但财得留住。</div> <b>叠翠轩。</b>为栽培和存放花卉之所。院内正窑住花匠,东西厢房为花房。其建筑小巧玲珑,有道家调天福地之意韵。<div><b>敬业堂。</b>亦称凝瑞居,是王汝聪之弟、布政司理问王汝成的住宅区。兴建于清嘉庆年间。</div><div><b>桂馨书院。</b>为视履堡高级书斋,分前中后三个院,从前院到后院正房所经三组三级台阶,象征连升三级。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王家人在这里奋发读书,期盼金榜題名。</div><div><b>瞻月亭。</b>位于视履堡西堡门上,为花院的主要景观之一。既是看家要地,亦是赏景之处,东可观绵山旭日,西可望苏溪夜月。</div><div><b>地道口。</b>兰芳居大门旁有一窖,明为花窖,实为暗道,特殊情况下,可以这里通向外界,化险为夷。</div><div><b>兰芳居。</b>为视履堡花院。院内花香四溢,建筑僻静幽深,藏而不露。</div> 王家大院景色。 王家大院景色。 王家大院景色。<div>左下:连升三级。三公三狐。</div> 王家大院景色。<div><b>地道口。</b>这是静升王氏家族在紧急情况下,通向外面的地道口,王家的地道,隐秘而又神秘。在这深入地下的两孔窑洞内有门有窗,可通向外面。有人说,由此往北,步步登高可通向围院,甚至通向围院外的制高点;或者由此往南或往西可以通向外面某处能隐蔽一时的地方。以上说法是否准确?暂难以考证。因还有另一种说法,王家建成地道后,为绝对保密,当时的工匠被秘密杀害了,故出口究竟通向何处,因年深日久,也早已成谜。虽众说纷经,但有一种说法现实而又客观。这里是花院,冬日各种花卉需存放于花窖,于是明为花窖,实则暗道。</div> 王家大院景色。 王家大院景色。 王家大院景色。<div><b>德馨轩。</b>21世花翎盐运使衔王鸿翔的宅院,院落为三进四合院。院中现存石雕影壁"四逸图",构图精美,雕工不俗,颇有品位。</div> <b>缥缃居。</b>十九世恩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王筵宾的宅院;王筵宾虽学间优长,然绝意仕进,设帐授徒;其门人多有中举人、进士者。现设为力群美术馆。<div><b>"澡身浴德"。</b>意为人要经常不断地检讨清洗自己的身心,并以此来保持高尚的节操。</div> 王家大院景色。 力群是我国新兴版画早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经历都十分丰富。他早期参加过左翼美术活动,抗战初期参加过救亡运动,在延安担任过"鲁艺"美术系教员,并参加过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抗战胜利后到晋绥边区筹办过《晋绥人民画报》,参加过土地改革,新中国筹建期间参加过全国第一次文代会,新中国成立初他参与筹建过山西省文联、山西美术家协会和华北文联,并坦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等职。力群出生在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凭着对艺术的热爱和不懈的追求最终成为著名版画家。他的作品或揭露社会现实、或反映百姓疾苦、或歌颂时代精神、或激励广大民众,带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美感。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国际展览并获奖,并被英、法、苏、德、日等多个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收藏、陈列。与此同时,他还发表并出版了多部散文、小说、诗歌文集和艺术评论著作。力群的美术作品和文学作品,在战争时期是团结群众、打击敌人的武器,在和平年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营养。我们设立"力群美术馆"就是要通过对力群各个时期、不同类型美术及文学作品的集中展示,通过对力群艺术生涯的简单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力群、了解力群的作品、了解力群作为"人民艺术家"一生为祖国、为人民而艺术的奋斗精神和高尚情操,从而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责任感,激励我们为祖国繁荣、社会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div><b>故乡童年。</b>力群,原名郝丽春,1912年12月25日生于山西省灵石县郝家堂村。父亲郝昌绪是清末民初的一位盐商,曾经营于山东高唐、滕县等地;母亲任双枝性格坚韧,任劳任怨,育有二男三女,除大女外,其余全部送进了革命阵营。力群的二祖父是一位在当地民间颇有名声的画家,他作的梅兰竹菊、凤戏牡丹之类的画,或见于家中墙上,或见于村边庙里,深深吸引着幼小的力群。加之常有二祖父的言传身教,儿时的力群在听惯了傅山的故事、了解到《芥子园画谱》的同时,渐渐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7年15岁的力群于道美高小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太原成成中学。其间师从赵缵之先生学习速写、写生和水彩画,奠定了扎实的美术基础。成成中学"成人成已"之校训对力群一生的信仰影响至深。1931年力群顺利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自幼热爱美术,而今进入"科班",更然信心百倍,激情昂扬。<br><b>1927年15岁的力群/力群故居老院外观/力群的父亲郝昌绪。</b></div><div><b>走向社会。</b>1931年力群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开始学习素描、水彩画、几何画,并接触了油画和国画,迈出了他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九一八"事变的突然爆发,惊醒了力群的艺术美梦。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东北,又向关内步步进通。和许多爱国民众一样,力群、曹白、叶洛等进步青年学生不能容忍帝国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的虎狼行为和国民党在侵略者面前节节退让的不抵抗政策,他们不甘心再走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1933年在鲁迅先生"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思想的指导下,他们毅然拿起了新的艺术武器-木刻刀,组织了"木铃木刻研究会",并在"左翼美术家联盟"的领导下走上了为拯救祖国和人民而献身艺术的道路,开展了新木刻运动。他的创作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关注与指导。在此期间力群创作了《三个受难的青年》《拾垃圾的孩子们》《抵抗》《流民》等一系列反映社会现状和民众疾苦的木刻作品。同年12月21日至23日力群在太原中山公园"太原公会"举办了个人画展。在这个时期有两件值得特别提及的事情。一是1935年力群与"朴实天真,热情开朗"的江苏姑娘刘萍杜结为伉俪,开始了他们共同革命、共同进步、相亲相爱的婚姻生活;二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后,力群应邀为鲁迅先生画了四张遗像速写。这是力群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他无限崇拜的导师。这件事情一直珍藏在他的心中,时刻激励着他前进的步伐。<br><b>1936年力群于太原火车站留影,时年24岁。1936年6月力群、刘萍杜夫妇于太原。</b></div><div><b>壮志抗日。</b>卢沟桥事不久便是上海"八.一三"抗战。力群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许多进步青年一起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六队",在浙江嘉兴、吴兴、双桥、乌镇、南浔、湖州等地,采用演讲、唱歌、写标语、画画和演出广场剧等形式宣传抗日。不久他又应聘到安徽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创办《人人看》报纸和木刻画刊《铁军》。并以战斗的姿态创作了《抗战》《受难的同胞》《这也是战士的生活》等一系列木刻作品。1938年力群追随革命志士,辗转到武汉。先是会同马达等木刻家成立了"木刻人联谊会",举办木刻训练班,后又进入由郭沫若为厅长,田汉为艺术处处长,徐悲鸿为艺术处美术科科长的三厅,同李可染、王式廓、叶浅予、赖少其、王琦、罗工柳等画家一起工作。同年6月6日"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成立,力群被选为理事。6月12日又成立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这是在鲁迅倡导下的中国新兴木刻从1931年以来第一次成立的全国性组织。力群当选为该协会的常务理事,以大量细致具体的工作为协会做出了重要贡献。此间他除创作了《保卫祖国》等木刻作品、编印了《抗战木刻选》、出版了《全国木刻选集》之外,还写出了《太原西郊的碉堡》《微山湖》等散文,发表于胡风主编的《七月》等杂志。<br><b>1938年奔波在抗日征途中的力群及大妹力英、二妹力妮相会于山西隰县的泉子坪村。《抗战》1937年作于安庆。在1938年的抗日烽火中(二排右一为力群)。</b></div><div><b>奔赴延安。1</b>938年力群跟随共产党领导的"演剧三队"从武汉一路北上,并于1939年春节以后到达延安,仅发表了农村童养媳和穷人家姑娘为原型的小说《野姑娘的故事》和反映妇女工作经历的报告文学《塞家村》以及《行军在吕梁山上》《还乡记事》等多篇文章。1940的1月初力群被分配到"鲁迅艺术文学院"担任美术系教员,有幸接触到了周扬、冼星海、周立波、何其芳、严文井、蔡若虹等一大批文艺界的著名人士,参加了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听取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1年11月11日力群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5月参加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有幸听取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延安力群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激情先后创作了《听报告》《饮》《毛主席像》《丰衣足食图》《帮助群众修理纺车》《小姑贤》等一大批优秀木刻作品,迈出了从进步青年到有为青年的重要一步。<br>1941年力群(右2)在延安"鲁艺"写生画展时与王式廓(左1)华君武(左2)、马达(左3)、蔡若虹(右3)、许可(右1)在一起。"鲁艺"美术系教员合影。后排右2为力群。1945年延安鲁艺美术系教员及家属合影于校舍前。中排右7为力群,前排右7为刘萍杜(怀抱幼子阿强)。</div><div><b>"延安文艺座谈会"与会人员合影。</b>前排左起:康生、凯丰、任弼时、王稼祥、徐特立、博古、刘白羽、罗烽、草明、田方、毛泽东、张悟真、陈波儿、朱德、丁玲、李伯钊、瞿维、力群、白朗、塞克、周文、胡缋伟。<br><b>晋绥足迹。</b>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力群离开工作生活了六年的延安,来到当时晋绥边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山西兴县,担任了晋绥文联美术部部长和《晋绥人民画报》主编。他深入灵石、孝义、汾阳等解放区火热的生活中,参加了晋北的土地改革。这期间他在思想上经受了锻炼,阅历更加丰富,创作了《公祭关向应同志》《送马》《王贵与李香香》等插图和《选举图》《做军鞋》等年画,并与农村妇女石桂英合作了剪纸《织布》。为更广泛深入地熟悉生活、积累素材、提高创作水平,力群完成了100个人像写生的创作,还写出了《三谈<李有才板话>》等一些评论文章。1949年7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前夕,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力群作为西北代表团成员,参加了此次盛会,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及中国文联委员,接着又参加了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被选为常务理事。</div><div>1947年与贺龙元帅(左1)前往兴县蔡家崖途中。左2为力群。<br>1979年12月20日在上海参加《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编委会时,编委们合影并签名。左起:曹白、李树声、彦涵、吕蒙、力群、王琦、江丰、杨可杨、李桦、赖少其、古元、李平凡、沈柔坚。<br>与晋绥新闻、文艺界同志合影于兴县高家村。中排左起:力群、胡正、西戎。<br>与《晋缓日报》《晋绥大从报》《晋绥人民画报》的部分文学、美术工作者在兴县高家村合影。</div><div><b>建国初期。</b>全国第一次文代会结束后,力群回山西同高沐鸿等同志筹建山西省文联。1949年12月山西省首届文代会召开,高沐鸿当选省文联主任,力群当选副主任和省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从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间,力群先后担任过山西省艺术学校校长、《山西画报》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美术》杂志副主编、《版画》杂志主编等职,并于1957年和1958年两次访问苏联,参加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的"中国现代版画展览会"和"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1960年冬被下派到宁夏吴忠市任市委常委、"红旗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参加"整风整社"工作。1964年冬被分配到山东曲阜县参加"四清"工作。17年间他在公务繁忙的间隙创作了《读报图》《人民代表归来》《上夜校》等年画作品;《向李顺达应战订生产计划》《百合花》《黎明》《煤矿区风景》《帘外歌声》《女社员》《宁夏之春》《林茂羊肥》等木刻作品,并为郭沫若的诗集《百花齐放》,郭沫若、周扬合编的《红旗歌谣》以及赵树理的小说《登记》插图。其中部分作品参加了国内外的多次展览获,并获文化部奖励。仅1964年其版画作品先后在沈阳、太原、灵石、西安、兰州、重庆、贵阳等地举办了巡回展览。17年间力群编辑的《木刻讲座》《力群木刻选》《力群美术论文集》和《访问苏联画家》《苏联名画欣赏》《日本木刻选集》《齐白石研究》《中国现代版画选》等书正式出版。17年间力群对艺术的追求从未懈怠。他坚定地认为,一个艺术家心中必须有人民,其作品也必须有民族特色。</div><div>访苏期间合影于列宁格新勒。与训练班学员讨论画稿。1949年8月来自延安和晋缓边区的"西北文艺界代表团",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文化会后,部分人员合影于太原。</div> <b>十年遭际。</b>"文化大革命"中,力群和大多数作家、艺术家命运相似,受尽了屈辱。"文化大革命"初刚刚调回山西工作的他又被"揪回"北京,列入"反动权威"的"黑帮"队伍接受批判。经过三年的非人生活,年近花甲的力群于1970年2月迁回童年生活过的乐园-灵石县郝家掌村。在艰难的岁月中,力群对生活依然充满了热爱。他决心尽自己所能为家多办点实事。为了给故乡的荒山秃岭披上绿装,他毅然挑起生产大队林业队长的担子,南下北上选优种,披星戴月搞科研,带领全村父老乡亲植树造林,成功地研究出酸枣接大枣的方法;他为文化馆举办木刻训练班,播撒了一片美术种子;为陶瓷厂搞设计,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一时竟有了出口产品。回乡以来,力群不忘初心,利用劳作之余创作了《酸枣接大枣》《雪地送肥》《夏》《欢庆》等版画作品。<div>图为力群讲述"酸枣接大枣"的方法。和工人们一起研究产品改进。同木刻班学员交谈。和林业队的老农们在一起。</div><div><b>改革时期。</b>"四人帮"覆灭后,全国一片欢腾。1977年初65岁的力群从家乡回到太原,担任了省政协常委、省文联副主席、山西画院院长和山西省美协名誉主席、山西美术院名誉院长等职。1979年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力群被选为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1980年全国版画家协会成立时,又被选为副主席,并担任《版画》杂志主编。1977年以后力群多次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参会;举办培训班、担任评委;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活动。借此饱览了祖国有大好河山,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随之创作出》长江风景》《清泉》《天山之夏》《北国早春》《桂林风景》等一大批版画和国画作品。此外从1983年起他的笔下还出现了不少新颖的中国花鸟画。这期间他的作品,或联展、或个展,除先后在祖国大陆和港台展览外,并以陈列、选载、收藏、收购等形式展示到英、法、美、日、俄、丹麦、南斯拉夫和新加坡、澳大利亚及坦桑尼亚、加纳等几十个国家。同时他的美术论文集《梅花香自苦寒来》、文学作品《我的乐园》《马兰花》《野姑娘的故事》《我的艺术生涯》《力群版画选集》著作也相继出版。他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享受国务院给予的特殊津贴;受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以及日中艺术交流中心授予的"贡献金奖"。<br>1982年山西美术工作会议期间,于临县留影。1980年9月10日"力群版画展"在黑龙江美术馆展出时,和版画家杜鸿年等合影。1978年力群应邀到新疆伊梨地区讲学,举办版画训练班。图为座谈会后合影。前排右为力群。</div><div><b>人生灿烂。</b>力群开始走上木刻创作的道路时,中国新兴木刻的导师鲁迅先生就多次通过给曹白的信,表示对力群的关怀,对力群的木刻进行指导。力群的成长与鲁迅先生是分不开的。当力群成为中国新兴木刻第一批著名的版画家之后,他以鲁迅当年的伯乐精神为榜样,关怀和指导新一代木刻青年的成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画家。力群生命活力与实际年龄间有着令人惊叹的距离,年逾八旬的他仍旧精神矍铄,笔耕不辍,作画著文,每见成果。甚而在年近百岁之际,他依然楼上楼下,扶栏自步;依然翻书看报,关注国事。他的高标清誉和他自强不止的精神,使美术界、文艺界以及社会上许多人都对他更加尊敬。他的家中常有年老年少的、同内国外的、认识不认识的人前来或探望、或问候、或求教、或仅仅以能见一面为荣幸。<br>力群近80年的艺术道路,正如他自己总结的那样:"是对艺术方向和现实主义创作规律的由不明确到明确;在作品形式风格探索上的欧化到追求民族风味;在师造化方面的由机械地如实描写到强调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著名诗人艾青曾赞誉力群的作品是"木板上的抒情诗"。还有人评论他的作品构成了一幅长卷的农村风俗画。他的作品形成了黑白对比强烈、刀法简洁有力、色彩和谐明朗、富有装饰意味的独特风格。力群的许多作品先后到日本、苏联、法国等五十多个国家展出,还被许多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收藏。作为力群的故乡,灵石将"力群美术馆"建立于此,就是要使力群先生的全部艺术成果有一个永久的归宿之地,好让后人能够看到这位"人民艺术家"极尽一生为社会、为人民、为祖国之奋斗足迹与人格魅力!</div><div>2006年5月17日力群接受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组采访。<br>2005年9月2日中国美术馆举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际艺术作品展"。图为李铁映(左3)、华君武(左6)、力群(左8)、王琦(左9)、张仃(右1)等在开幕式上。</div><div><b>力群雕像。</b></div> <b>谦吉居。</b>二十世王奎聚的宅院。王奎聚通晓书画.精于医术,道光二十四年,报捐未入流,后游幕山东阳谷。咸丰四年二月,太平军扰城,仗剑奋抗,城陷后身亡,奉旨优恤崇祀昭忠祠。院内现存计时日晷一座。 谦吉居。 10:13分走到恒贞堡。<div><b>恒贞堡简介。</b>恒贞堡俗称红门堡,创建于清乾隆四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39-1793年),该堡是一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堡墙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39米,最高处达32米,总面积2.5万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88座,房屋776间,堡内院、巷呈"王"字形排列,依山就势,由低而高,主院前堂后寝,花园前园后室,既有富丽堂皇的大夫第、司马第、旗杆院,又有风格别致的顶甲花园。其院落在布局上均严格按照轴线对称排列。恒贞堡不仅有直观的"王"字造型,在建筑意象上还被誉为"青龙升腾"。2006年5月25日恒贞堡作为王家大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视履堡一起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15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div><div><b>隐翠园。</b>亦称来青山馆,是十五世敕封儒林郎、晋赠中究大夫王梦鹏的宅院。清乾隆四十五年,王梦鹏被举孝义,奉旨建坊,崇祀忠孝祠。工书,有来青山馆藏函板存桂馨书院。</div> 恒贞堡。 <b>红杏园</b>。又称顶甲花园,是十六世监生王森椿的宅院,该院前有廊房,后有桥池,清雅幽静。 红杏园。 留影。 留影。 留影。 王家大院景色。 王家大院景色。 王家大院景色。 王家大院景色。 王家大院景色。 王家大院景色。 王家大院景色。 王家大院景色。 王家大院景色。 王家大院景色。 王家大院景色。 王家大院景色。 王家大院景色。 王家大院景色。 <b>怡适轩。</b>二十一世王饮让的次偏院,原为护堡人员居住之所。 王家大院景色。 <b>王家大院家风家训馆。</b>是展示静升王氏家族人文精神的一座展馆,设立在王家大院恒贞堡清芬院与芳心院两座院落内,总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由家世、家规、家教、家道、家节和家国六个展区构成,通过砖雕、石雕、木雕、楹联、匾额、文献等实物及复制品,以及根据王氏家族真实历史故事创作的大量2D动画、3D动画、微电影、沉浸式激光投影等视频内容。全面系统地为参观者呈现生动立体的王氏家族七百年家风家训文化。 10:51分从"恒贞"门出景区。 穿过小商品市场,前往停车场。 11:20分离开王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