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莫名的燥症</p><p class="ql-block">躁,足旁于下肢相关,这是一种临床极其少见,不被医届认可的病名。工具书有关条文,称不是中医专业术语,但是病人对此证却深有体会,这种症状,是病人述说痛苦的表现,上级医院也有称为不安腿综合征的,治疗缺乏好的办法。表现为躁动不安,不可名状的痛苦。我曾经遇到几例,一个是我的同学李某,电话告诉我下肢难以忍受的不适,欲动而不能,令人只想发怒崩溃的尴尬感,发作后期,烦躁不安,令家人亦近崩溃。一位中学校长,因为此病,跑到北京某研究所,最终没有治愈</p><p class="ql-block">根据一本书上(大概是《医述》),有一句话,阳盛则烦,阴盛则躁,说明本病始于阴寒,或者水冷。因为我同学体格肥胖,胖人多寒,所以我直接让他服附子理中丸,结果一次就解决了。校长的病我依据伤寒论上真武汤中阵阵欲辟地的描述,就运用了真武汤治疗,结果一周也就结束了多年的腿抖。</p><p class="ql-block">有一位领导的妻子,有一次因冠心病住在某医院,白天输液,夜间回家,丈夫描述,下肢抖动厉害,几乎一夜不停,似乎要把床腿抖折,我觉得有点凶险,不敢接手,然家属信任,托付重任,不能不接,于是就用真武汤试用,结果第二天颤抖消失,并且此后未再发作。始信仲景言的确不虚!</p><p class="ql-block">事物两端非常相似,热盛能够动风,寒极枝动嘎嘎,都是风象,性质却大有区别,不能看到动态,都曰是火,认识了寒热真相,则怪症也会束手。临床确实需要气魄与胆识。多一点知识,多一点胜算,不要觉得多治了一个病算不得什么,</p><p class="ql-block">反应的是你的中医水准,例子多了,自然你就和庸医有了划分。再多了,你就是一方的名医,相信自己吧!</p><p class="ql-block">在中医和日常语境中,“烦”与“躁”既相关联又有区别,主要体现在表现和病机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核心表现:以“心烦”为主,多为内心的不宁、苦闷、懊恼,常伴随情绪上的烦躁不安,可能伴有失眠、思虑多、坐卧不宁等,但身体活动不一定明显亢进。</p><p class="ql-block">- 常见病机:多与“热”相关,比如热邪扰心(实热)、阴虚火旺(虚热),导致心神不宁,主观上感到烦躁难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核心表现:以“躁动”为主,多为外在的动作、行为异常,比如肢体躁动、坐立不安、动作急促,甚至出现冲动、难以安静等,不一定伴随明显的内心烦闷。</p><p class="ql-block">- 常见病机:可因阳气过盛(阳热亢盛,推动过度)、阴液亏虚(失于濡养,肢体失静),或阴寒内盛、阳气被遏(如“阴盛格阳”时的假躁动)等导致,更偏向于肢体活动的异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简单来说,“烦”偏于主观的内心烦躁,“躁”偏于客观的肢体躁动,两者常同时出现(如“烦躁”),但病机和侧重点不同,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区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