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闲人抱一

<p class="ql-block">在急匆匆游览完藏医药文化博物院时,时间已悄然滑至下午5:15。怀揣着对藏文化更多的好奇与期待,我三步并作两步赶到了青海藏文化博物院,生怕错过这场文化盛宴,好在博物院尚未闭馆,这让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p> <p class="ql-block">为了提高参观效率,我向馆内服务人员咨询。他们热情推荐首先游览四楼的彩绘大观厅,说那是博物院的核心展厅。倘若还有时间,就向下逐层参观,走到哪算到哪。我不敢耽搁,立即乘坐电梯来到了四楼。</p> <p class="ql-block">踏入彩绘大厅的那一刻,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长卷为当代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宗者拉杰先生组织策划,由青、藏、甘、川、滇等地的400多位顶级画师,历时27年,精心绘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彩绘大观长卷全长618米,宽2.5米,其内容十分丰富,可谓包罗万象,被称为藏文化的百科全书。现已载入了"大世界基尼斯世界纪录",并获得国家知识版权保护。</p> <p class="ql-block">此前我曾在新疆、西藏、青海见过不少唐卡,本以为已对这类艺术有了一定认知,可当“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展现在眼前时,还是被彻底震撼了。</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片专属文化、艺术与彩绘的天地,即便来不及细品每一处彩绘承载的故事,但其宏大的场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仍让我真切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厚重力量。</p> <p class="ql-block">也许有人会关心:如此色彩鲜艳的画卷是水彩还是油彩画上去的?其实,它是用藏族特制的一种颜料画上去的。展厅里有一个展台,专门展出了制作颜料的各种矿石,以及颜料的制作方法。这让我们长了见识。</p> <p class="ql-block">藏北羊八井出产的白土呈粗大颗粒状,将其倒入大容器掺水搅拌多次,再用纱布过滤,过滤后的溶液静置一昼夜,水和白土就会自然分开,然后抽出上层的清水,把沉淀在底部的白土在太阳下晒干,即可用作佛面和壁画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产自尼木和甲绒的石青和石绿是两种混合在一起的颜料,需要分离。分离时,首先把这种矿石捣碎成颗粒状,最后研成细粉,倒入砂锅中,然后稍加植物油煎熬,浮在上面的是石青,沉在底部的是石绿。</p> <p class="ql-block">石青在容器中湿研六天,可出四种颜料,即一层的淡蓝色,二层的蓝色,三层的天蓝色,四层的青色。石绿也经六天湿研后,可出三种颜料,即一层的淡绿色,二层的绿色,三层的大绿色。经过调制的石青、石绿不含杂质,具有保持光泽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紧随其后,我来到三楼的“丝绸之路与青藏高原文明厅”。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文物静静陈列,中古时期的文明印记依次铺展,象雄王朝、吐蕃王朝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还有珍贵的佉卢文木牍,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青藏高原与丝绸之路交融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以狩猎为主,因以动物行踪为追逐路线,表现为宿营式遗留,目前,青藏高原共发现打制石器地点100多处,根据石器类型推测为全新世早中期。青海小柴旦湖畔、西藏色林错等少数地点打制石器可能上溯至晚更新世的旧石器晚期。</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人类开始实行定居,使用磨制石器并从事种植和饲养。我国地域辽阔,新石器文化的面貌有很大区别,青藏高原新石器文化的主体是马家窑文化,其高超的陶器制作技艺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原始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自吐蕃部落的第一个首领聂赤赞普以来,雅隆悉补野部经济迅猛发展、科技文化快速进步,在不断向周邻地区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从部落邦国到王朝的转变。尤其囊日论赞开始,经济、社会、文化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象雄王朝是青藏高原一个古老的王国,在雅隆部落崛起之前,它的疆域几乎包括了整个西藏西北部。象雄被分为里、中、外三个部分,象雄王国首都是琼隆银城,曾经产生过十八王国等具有农耕和草原游牧部落特征的小型王国。</p> <p class="ql-block">天铁是远古时期金属冶炼和信仰习俗的见证,由铜、合金、天铁等金属铸造的各种配饰。种类繁多,其发源地被认为是古象雄和苏毗地区,后流传到整个藏区,藏族先民把它看作具有神圣意义灵验的护身符而从不离身。</p> <p class="ql-block">天珠由古象雄时期的藏族先民所创,与原始的苯教文化习俗有极大的渊源关系,其种类繁多。藏族先民把天珠誉为如意宝,并具有如意宝所有灵气和能量,把有眼天珠奉为护身符,以示防病御邪的功效。</p> <p class="ql-block">朵巴尔是藏语音译,意为供施替代物的模子。两面或多面凹刻各种人物、动物、器物等图案及文字,专门用它制作有各种形象的糌粑供奉神灵、布施鬼怪。佛苯诸教禁止牲祭,因此,用糌粑压制出各种动物来祭祀替代活的动物。</p> <p class="ql-block">到了松赞干布(617~650 年),他己是吐蕃王朝第 33 任赞普。他受到良好教育和训练。13 岁时,其父被害,继承赞普位。之后,他迅速平定叛乱、安抚四境、确立制度、制定法律、创造文字、引进佛教,和亲唐朝、通好天竺,最终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吐蕃王朝,并迁都拉萨。</p> <p class="ql-block">这里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和亲唐朝,即迎娶文成公主。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遣大臣噶尔·东赞域松,带着丰盛彩礼赶赴长安迎娶文成公主,还为文成公主建了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公元641年,文成公主随嫁各种丝绸、金银、宝玉、书籍、佛像等入蕃,促进了汉藏两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只可惜,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仅共同生活了10年,便在他34 岁时英年早逝了。</p> <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路。从北朝至中唐时期漫长岁月里,穿越青藏高原的两大商道称之为"唐蕃古道"、"茶马古道"。而作为"唐蕃古道"重要通道的青海道事实成了中西交通的中心之一,使占据此路段的吐蕃的商业迅速发展,在中国古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古罗马把藏红花作为治疗胃肠和肾病的最好药物,同时也视为一种极高贵的香料。10世纪的波斯人根据藏红花特性来作为染料、香料、药材等广泛使用,又把藏红花引种到印度,因其经尼泊尔通过西藏传入中原,称之为"藏红花之路"。</p> <p class="ql-block">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在浩荡西行之际,青藏高原上还有一条路也在蜿蜒向南,经南亚各国抵达西方,因以交换麝香为媒,史称"麝香之路"。这条穿越世界屋脊的高原古道,在沉寂千年之后,如今,在雪域高原已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现代"麝香之路"网络,而再显繁华。</p> <p class="ql-block">佉卢文木牍。佉卢文起源于古代犍陀罗,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时期的文字,后来流行于广大中亚地区,公元4世纪中叶随着贵霜王朝的灭亡,怯卢文也随之消失。在东汉末年,伴随着贵霜难民迁入塔里木盆地,怯卢文开始在于阗、鄯善等地传播。</p> <p class="ql-block">然而,怯卢文使用时期正是佛教发展时期,因此,有许多佛经是用怯卢文记载的,并通过丝绸之路向中亚和中国西部流传,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通商语言和佛教语言。我在一个个展柜前驻足,试图从这些珍贵的文物中,拼凑出丝绸之路与青藏高原文明的壮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之后,我来到了二楼的民族服饰厅和卡垫艺术厅。在民族服饰厅里,安多地区、康巴地区、卫藏地区的服饰和僧人服饰一应俱全,各具特色,工艺精美,色彩斑斓,精美绝伦,让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每一件服饰都有着独特的设计和寓意,它们不仅是人们日常穿着的衣物,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看着这些精美的服饰,我仿佛看到了不同地区藏族人民的生活场景,感受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在卡垫艺术厅,我看到了很多色彩鲜艳工艺精美的地毯和挂毯。地毯织造技艺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工艺。史前时期,生活在西部高寒地区的人们利用各种动植物的纤维编织出了不同的御寒之物。</p> <p class="ql-block">"卡垫"意为"覆在上面的垫子",是我国手工地毯织造文化中最具代表的一类。卡垫历史悠久,形式独特,种类繁多,色彩艳丽。它是用藏北高原的优质羊毛、天然颜料、手工捻线编织而成。2006年,藏族卡垫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然而,时间过得飞快。当我正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时,突然整个展厅陷入了黑暗,不一会儿,灯又亮了起来。原来是展馆用停电的方式提醒人们闭馆的时间到了,要赶快离开展区。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真的该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其实二楼还有建筑艺术厅和书法艺术厅,无奈闭馆时间已到了,我只能遗憾离开。算下来,我仅用四十多分钟,便快速浏览了三个展厅,虽然步履匆匆、留有遗憾,却也在短暂的时光里,触摸到了藏文化璀璨精华的一角,收获还是蛮大的。</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观赏和点赞!</p><p class="ql-block">编于2025年8月3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