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章作者:褚明</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立武</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家乡小镇,比不了江浙一带的古镇那样店家众多、酒肆林立,也没有诸如“林家铺子”、“咸亨酒店“、“万三蹄”、“杏花酒楼”那些个名声大噪、文化底蕴丰厚的商家。只有一些经营日常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商店,支撑着小镇并不十分发达的商业。</p><p class="ql-block"> 这与小镇当年没有出过达官显贵和大商人大地主有关。但凡商旅文化繁庶之地,大都与当地有无名人关联甚大。因为要光宗耀祖,这些“发达”了的人,免不了要在家乡置办些实业,弄些个期望能延续香火传世万代的宗祠庙堂、亭台楼阁,顺带开个商铺粮行,办个银号学堂之类的,这自然便会带动当地商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这些繁华盛景,似乎与当年的小镇无关。小镇与扁担河相伴,水流静无声,炊烟袅田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镇人勤俭持家,耕读传世。无大富大贵之人,亦无潮起潮落之景。当年就是一群筚路蓝缕的“草根”移民,循着水路,像燕子衔泥筑巢似的,艰难的开拓而成。虽说此地也算是沃野千顷、水清草茂、稻香鱼肥、乐业宜居的宝地,但终究是江南水乡的一座小镇。</p> <p class="ql-block"> 小镇的自然禀赋影响了商业的规模和特色。“小而全”也就成了小镇商家的鲜明符号。一应俱全的坐产生活用品供应,让小镇人生活的恬静安然。</p><p class="ql-block"> 小镇解放前工商业什么模样,已无图片文字可循。但可以想象的到,当年连接长江的扁担河,作为方圆百里的主要的商贾通衢之道,小镇作为水陆码头,虽无千帆竞渡,万家灯火,也应该是浆声灯影、商潮涌动,舟马喧腾、物资聚散,八方来客、倘佯流连,酒旗飘逸、店铺林立的。只不过后来修通了芜宁公路,陆路畅行,水运式微,途经小镇的外来客商渐渐少了,小镇的商业也就衰落了很多。</p><p class="ql-block"> 据父母说,上世纪的54年长江下游发大水,“破圩”淹了小镇,石板街上的积水可以行船。倒塌了一些老房子,肯定有些商家受淹受损。</p><p class="ql-block"> 我们只记六十年代以后的小镇商家的样子。用门类齐全称之,并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 小镇的商业主体,当属“全民所有制”的供销社。统购统销计划供应的年代,肩负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重任的供销社的,几乎占据了小镇商业的90%以上。掌控着小镇重要的物资供给,要想买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勺、五金交电、衣帽鞋袜、农药化肥、竹木柴炭等生活生产必需品,只能上供销社去。</p><p class="ql-block"> 供销社也因此成了小镇的“香饽饽”,当年在供销社谋一份工作还是挺令人向往的。立武大哥的父亲和我的母亲当年都在供销社工作,在小镇是很体面的。</p><p class="ql-block"> 供销社的商业门店自然也成了小镇沿街的主体。从大石桥头向南,几乎占据了整条石板街的两边:杂货店、酱菜店、豆腐店、糕饼坊、农资店、废品收购店……</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七十年代初期临街建了一幢二层楼近千平方米营业面积的“百货大楼”,经营着针织棉布、服装鞋帽、搪瓷五金、图书文具等上百种商品,着实提升了小镇的商业档次和品味。开业时轰动了周边十里八村,石板街上人山人海,玻璃橱窗前挤满了头一次见到“商品陈列造型”的乡下百姓。大楼里上下全都是来看“新鲜”的,真正购物的并不是太多,因为“囊中羞涩”的远比有几个碎银的人多……</p><p class="ql-block"> 小镇新建的“百货大楼,在当年当涂县各大乡镇供销社中,无论是购物环境还是经营品种,都属首屈一指,一时成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 除供销社自营的商店外,小镇的石板街上,随处可见的还有供销社代管的“合作商店”,成了小镇商业的重要补充:如经营餐饮早点的“合作饭店”,经营住宿的“合作旅社”,经营中药铺的“合作药店”,提供洗浴和开水供应的“合作浴室”,还有一个就是桥头边经营蔬菜的“合作菜组”等。</p><p class="ql-block"> 这些合作商铺与供销社错位经营,形成了小镇比较齐全、分工明确的商业网点布局,为小镇百姓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p><p class="ql-block"> 这些店家之所以冠以“合作”之名,盖因当年在石板街上或扁担河提上,开个店铺谋生的小业主们,在公私合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走上集体合作经营之路吧。</p> <p class="ql-block"> 在这些“合作商店”中,印象颇深的倒是文化站边上的那间占地面积不大的“合作药店”,是个中药铺子,在小镇属于独家经营。药店里的几样东西很有特色,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一件是个叫“等子”的东西,就是那个很小的秤,秤杆很细秤盘很小,秤砣是个方方的小铜块,能秤出几钱重的药材。我好奇的玩过,可连抓都抓不稳。“等子”在药店里的药师赵老三、何大妈手上上下翻滚,那叫玩的一个顺溜。</p><p class="ql-block"> 一件是靠墙摆放的一排古色古香的药材柜,几十个抽屉里存放不同的药材,每个抽屉都贴着小楷书写的药材名。病人来抓药时,药师对着药方,熟稔的从不同的抽屉里,取出一丁点颜色形状各异的药材,放入“等子”里称重,不能多也不能少。柜子简直就是个中药材的“百宝箱”,沁出浓浓的药香味,觉得挺神秘的。</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就是放在墙角用来碾药材的一个“铁碾”,有些年代了,磨的发亮了。闲的时候,两位药师轮换着坐在当中,用双脚有节奏的在套上碾刀的铁轴上蹬着,锋利的铁刀在铁池里来回滚动,不一会便把药材碾成细末。那时科技不发达,老祖宗就用这种“破碎机”来解决药材破碎成粉,既快又省力,真是一种智慧。</p> <p class="ql-block"> 小镇的“商业版图”中,有一块不可或缺,那就是遍及各村的“代销店”,一般与“大队部”挨在一起,构成了覆盖小镇的商业网点。店铺简陋的“代销店”,经营着与供销社同质同价的日用品,极大的方便了住在乡下的小镇人。</p><p class="ql-block"> 当年小镇上还有一个规模较大的粮站,桥南的粮店负责小镇居民日常的大米、菜油的供应,过年的时候还可凭“粮本”买点黄豆、花生。桥北的几座很大的仓库,则承担周边农村的粮食收储和加工。江南水乡的稻米质地很好,小镇的粮站把加工好的稻米通过紧挨着的铁路小站,发往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 小镇的商业网点中还有一个属于县商业局系统的水产食品公司,主要经营生猪收购宰杀猪肉供应、禽蛋和水产品收购供应业务。物以稀为贵的年代,可是个“热门”商家。在石板街口,有一大间带天井的木制结构的二层楼,便是食品公司的“营业大厅”。一进门鱼腥味和鸡屎味混杂一起,有些熏人。长条形的铁笼子装着吱吱喳喳羽毛鲜艳的公鸡母鸡。这里每天都有一道特别的“风景”:一大早,大家伙儿挤在店堂里,瞅准着有些干瘦的经理老柴,马上围堵上去,央求批个条子买点肉。老柴经理从上衣口袋里掏出钢笔,再拿出一叠很细长的白纸条,上面写个“白肉一斤”,你便可以去出纳那里缴钱,拿着盖了章的纸条,兴高采烈的去鱼花塘那边的卖肉窗口前排队,等着买块猪肉喜滋滋回家改善伙食了。至于拿到手的是猪身上的哪块肉,则全凭运气了。那时候猪肉供应紧张,食品公司二三天才宰杀一头猪啊,小镇人能痛快的吃点肉真是个侈望。</p> <p class="ql-block"> 食品公司当年经营的水产品可都是些稀缺商品,像带鱼、海蜇头平时很少见,只有到过年过节才有些供应。这些东西能经常成为百姓盘中之物,应是改革开放之后了。</p><p class="ql-block"> 在当年在石板街上水产公司老营业厅,有一年的夏天,我还看到过一种珍贵的水生动物,就是长江边上的东梁渔业队从江里捕捞了一只江豚,我们俗称“江猪子”。这家伙大约有四五十斤重,浑身黑不溜秋的,身子圆滚滚的,皮肤光滑。整个身子伏在地上一动不动,我们用棍子捣它也不动。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江豚,后来听说长江中很少见到。这几年得益于长江大保护工程,江豚时不时的跃出江面,种群数量猛增不少。</p><p class="ql-block"> 随着缺乏眼光令人扼腕叹息的拆迁,陪伴了小镇一代又一代人的商家现已荡然无存。岁月无痕,故情难忘,小镇的商家只能星星点点的留在记忆的深处,让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当年小镇的商业网点虽然只是满足了小镇人的基本需求,可能是因小镇人财富不多物欲不强的原因吧,小镇人并不觉得有什么不便的缺憾。既无假货之忧,又无奢侈之念。况且当年的商业是对众生的一种服务,而不是生意,商家与小镇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 比照现如今的汹涌澎湃的商潮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商业业态,回头再想想当年小镇的商业,似乎有了些简单和冷清。但冷清中也不乏方便和安心。或许这是小镇生活的本真。</p> <p class="ql-block">编者的话:非常有幸,学弟褚明在大作中提到了我。确实,我的父亲和褚明的母亲,还有同学李宗英的父亲、同学高玲的姐姐等,不少同学的父辈和兄长大姐们,当年都在大桥镇供销社工作,而且都是好同事、好兄弟、好姐妹。正因为如此,我间隔三五年一次的故乡探亲,有三杯小酒必须要喝:一是与退伍的战友、二是从小玩到大的同学,第三就是父辈们是供销社同事的"子弟兵",因为父辈们的关系,我们在一起总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快乐和感动,不知不觉就能把思绪拉回到过去的快乐时光。虽然时光一去不再复返,但友谊却永远存在心间。</p> <p class="ql-block">文中配图为网络下载,谢谢作者。</p><p class="ql-block">昵称:王立武</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4976624</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9月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