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对汇。是指在1971年国家物资较为困难时期,在襄渝铁路建设工地上,在当时没有银行的情况下,十二个人一起从自己的积蓄里面每人从自己的工资收入中拿出十元钱,共计120元,集中起来,然后每月一个人进行使用的方法,每年十二个月直至最后一个人使用完毕。对汇结束。实际上也是一种储蓄的办法。</p> <p class="ql-block">1968年某大国,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经常对我国边境进行挑衅,并撼燃发动了珍宝岛事件,煞时战云密布。毛主席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布了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襄渝铁路就是三线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工程项目。它是连接中国腹地的大动脉,是一条战备铁路。1970年8月和1971年3月,陕西西安,咸阳,宝鸡,铜川等地,六九级,七0级,25000名中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奔赴陕南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纳入铁道兵部队管理,与铁道兵,民兵,并肩奋战。襄渝铁路建设难度极大,当时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铁道兵,学兵,民兵人数共计83万入之多,超过了解放战争淮海战役的60万人。为完成这条战备铁路的施工任务,陕西,湖北,四川地方政府都尽了最大的努力,调动了各方面的资源,全力以赴支援三线建设,保障了襄渝铁路建设施工及人员的生活物资的供给。</p> <p class="ql-block">回想起,当年我们到安康时,这里积贫积弱,穷山僻壤,土地贫稷。老百姓的生活比较困难。这里物产丰富,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胡豆,茶叶,蚕丝,产量不高。这里秦岭,巴山遥相呼应,汉江由中间穿过。但是交通不便,信息非常闭塞。山里面的东西运不出来。修路大军到达以后,这里人山人海,满山都是红旗招展,一片繁忙的景象。襄渝铁路修通以后改变了这种情况。</p> <p class="ql-block">我们那个时候,每个月28元钱,15元为伙食费,自己只有13元钱。由于当时施工环境比较艰苦,驻地附近没有银行。为了节省开支,我们班就采取了对汇的办法。全班12个人,每人每月拿出10元钱,共计120元,一个人负责记账和收钱,然后大家自己说拿钱的月份,到年底全班每个人都能拿的钱,直之拿完。最后对汇结束。那个时候120元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当时能卖一块上海手表或者能买一辆自行车。这也是一种储蓄的好方法,增强了自己勤俭节约的好习惯。</p> <p class="ql-block">感谢关注支持!</p><p class="ql-block">编辑:秦检</p><p class="ql-block">照片:秦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