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闽东的青山绿水间,有一座被时光温柔以待、被戏剧浸润已久的古村——邹洋。这里不仅有白墙黛瓦的老屋与蜿蜒的石板路,更有一段萦绕几代人心头的戏曲情缘,唱尽人间悲欢,也沉淀下最深沉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辈人说,邹洋的戏是“神护着的”。每年陈靖姑诞辰纪念活动期间,从正月十三到十八,迎神演戏是雷打不动的规矩,请来的戏班皆是业界响当当的角儿。有一年却出了岔子:原定戏班见别处戏资更高,竟偷偷雇船准备改赴他处。船刚启航,船头忽然立起两位金甲神将,盔缨闪着寒光,声如洪钟勒令“返航”。班首吓得腿软,只得乖乖驾船返回。正月十四清晨,艺人们前往水尾宫拜谒“夫人奶”,抬头望去,神像旁侍立的闻、杨二将,竟与船头所见一模一样!全班人又惊又敬,当即在宫内搭台开唱,原本“排元宵不演戏”的正月十四,就此多了一场“谢神戏”,代代相传,成了邹洋独有的传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邹洋与戏曲的缘分,早在上百年前便已结下。清光绪二十九年,村民阮志谷过五十大寿,请来戏班连演《绣花针》《芦花记》。戏中继母磋磨孩子的桥段,看得台下老人抹泪、媳妇叹气,也点燃了一群年轻人的心——他们都是刚放下锄头的庄稼汉,双手还带着泥土的粗糙,却铁了心要学戏。众人凑钱请师傅,农闲时抓紧排戏,最后竟挑着戏箱,一步一步走出了大山。</p><p class="ql-block"> 初闯外县时,这群庄稼汉没少受轻视。十八个汉子皮肤黧黑、手脚粗壮,旁人撇嘴:“这哪是戏子?分明是来讨饭的!”连顿晚饭都不愿提供。班主咬着牙恳求:“让我们吃顿饱饭,戏要是不好,明天我们自带干粮离开!”当晚,《张绣姐下凡》一开场,清亮的唱腔、传神的身段瞬间镇住台下观众,喝彩声浪一波接一波。这一唱,就在外县连演三个月;后来再演《白兔记》,连福宁府的戏迷都专程赶来观看,再也没人敢小瞧这群“邹洋戏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日子流转,戏曲也随之变迁。抗战后期,婉转的闽剧顺着乡音飘进古田,邹洋人一听便入了迷——那唱的是家乡话,讲的是身边事,很快就在当地扎下根来。即便在特殊年代,村里的宣传队也没停下脚步,排演现代戏时,锣鼓一敲,村民们搬着小板凳挤满场子,眼里满是对戏曲的渴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真正的热闹始于1977年。彼时生活逐渐恢复色彩,村民对戏曲的念想也如春草般萌发。懂音乐的阮召芽、阮周荣、阮周亮兄弟,熟稔戏文的阮志模、阮如杰,还有热心人阮元泰主动慷慨解囊,村里九个生产队也带头乐捐;青年男女纷纷报名,邹洋闽剧团就这么热热闹闹地成立了。剧团请来专业导演黄宗辛,他可是个全才:鼓点敲得精准,戏路吃得透彻,还能编戏识谱。选定的《十五贯》《白兔记》《春草闯堂》《赵氏孤儿》《临江驿》五部大戏,或沉冤得雪、或悲欢交织、或机智果敢、或忠烈肝胆,每一出都唱到了人心坎里。</p> <p class="ql-block"> 为让剧团运转更有序,村民们民主推举阮召开、阮志模出任团长,阮召开还兼任掌管财务;阮如杰与阮养财担任副团长,一套完整的班子和40多位演员阵容就此撑起邹洋的戏曲天空,他们约定以记工形式在生产队里获取报酬,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活跃乡村文艺生活。1977年夏天,排演热潮席卷全村;到了秋天,剧团首次赴茶洋会族演出,一登台便赢得满堂喝彩。乡民的赞誉让演员们心气倍增,邹洋的戏梦,从此在异乡的灯火里绽放光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村俱乐部,是邹洋最亮的地方。白天,演员们在生产队插秧、割稻,汗水浸透衣裳;一入夜,便纷纷往俱乐部赶,灯火将屋子照得通明,锣鼓声能传遍整个村落。武生阮庆安为演好《白兔记》里的武打戏,特意请来屏南武师,日夜苦练,把拳脚功夫练得利落精彩;花旦阮以清则将“春草”演活了,眼珠一转便是个机灵主意,泼辣时劲头十足,娇俏时又惹人喜爱,仿佛戏本里的姑娘真的走了出来。还有青衣阮芝平唱腔婉转、恶旦陈锦容嗓音沧桑、三花脸阮如栋与阮国兴诙谐逗趣,老生阮志妙老成;后台阮如宝击鼓,阮召芽主琴、阮周荣、阮周亮、阮庭英等操琴,阮养珠吹笛,几人配合默契,琴手们不仅人人识谱,还个个是多面手,奏出的曲调新鲜动听,与戏文相得益彰。一行一当,皆是响当当的角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后,剧团四度出乡巡演,足迹遍布闽东,成了一代邹洋人共有的荣耀记忆:</p><p class="ql-block"> 1977年冬首演,赴罗源飞竹、斌溪等地,尤其在守善会族演出时,当地乡民热情招待、设宴款待,演出大获成功,历时半月才返程;</p><p class="ql-block"> 1978年春二次巡演,辗转宁德洋中、罗源中房一带,悠扬唱腔在当地回荡两月不绝;</p><p class="ql-block"> 1978年秋第三次巡演,行程最远、覆盖村镇最多,两月间踏遍古田杉洋、鹤塘、卓洋、吉巷,屏南梅花地、长桥、高溪,以及本县平湖、凤埔等地,最终在县化肥厂落幕,戏音所至,人人沉醉;</p><p class="ql-block"> 1979年正月末次巡演,在鹤塘、西洋、路上诸村时,竟一夜连演《春草闯堂》《赵氏孤儿》两大戏,六个小时里台下无一人离场,戏中深情动人。后来在宁德凤翅洋会族演出结束,乡民们以鞭炮相送,震天声响持续半小时,袅袅烟雾中,剧团再度启程,继续巡演出宁德、罗源诸村,一路乡音如缕,戏梦未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可聚散终是人生常态。1982年起,团里的台柱子们陆续被外界剧团看中。阮以清进入古田闽剧团,现在成为古田县闽剧传承人,继续为闽剧发展作贡献;阮芝平、阮玲平姐妹前往更远的地方发展,事业有成;阮养珠受聘至福清,如今在家乡为闽剧传承发挥余热;阮庭英成为民间器乐高手,能同时弹拉唱悠美的闽剧唱腔……戏台渐渐空旷,俱乐部的灯火也慢慢暗了下来,邹洋闽剧团悄悄谢幕。但没人真正难过——大家都知道,闽剧的根,早已扎在邹洋的泥土里。</p><p class="ql-block"> 后来,邹洋又走出了阮少朵。这位1980年出生的姑娘,不仅成了古田县闽剧艺术中心的负责人,还当选为宁德市人大代表。她在福建省第十一届中青年演员比赛中,凭《楚宫恨》选段斩获铜奖;2025年,又在第十七届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比赛中夺得专业组二等奖。她主演的《太后有喜》《陈靖姑》等剧目,深受闽剧迷喜爱。也让邹洋的乡音飘进了更多村庄。还有阮以钦,成长为福建省实验闽剧团的国家二级演员,曾获福建省艺术节优秀演员奖、中青年比赛金奖,其主演的青春版《双狮情》,更打动了无数观众。</p> <p class="ql-block"> 纵使戏班解散,但戏曲的魂、乡村的情,从未真正离开。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八迎神演戏的传统却依旧春风不改,代代相传。如今漫步于邹洋的黄昏,晚风依稀捎来当年的锣鼓声;旧俱乐部前的广场上,月光如水静静洒落,恍惚间仍照见昔日座无虚席、人声鼎沸的热闹光阴。那些悠扬的唱腔、那些跌宕的故事、那些台上台下交汇的笑语与热泪,早已深深渗入邹洋的泥土,默默藏进了一代代人温暖的梦中。</p><p class="ql-block"> 有人问,乡愁是什么?邹洋人会笑着说,你听——那缕绕梁不绝的闽剧余音,就是乡愁啊。它在风里轻轻飘荡,等着每一个想家的人,回来再听一场属于邹洋的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