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齐桓公上位,鲍叔牙有功,理应居相位,他却主动推荐管仲为相,说自己有五个“不如”,即:宽惠爱民,不如管仲;忠义以交诸侯,不如管仲;治国不失权柄,不如管仲;制礼仪以示范四方,不如管仲;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不如管仲。</p><p class="ql-block"> 汉高祖刘邦平定海内,统一天下,大摆庆功宴时,面对群臣连讲三个“我不如”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不如韩信。</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吕僧珍很有学问、才干卓著,并且为官清正廉洁,做事不徇私情。当时,宋季雅非常仰慕这种贤官,自然是希望与优秀的人多接近、多交往,常说“我不如吕大人”,便买宅与其为邻。在两人的交往中,宋季雅从吕僧珍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其在地方上也颇有政绩。</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坦言,艰苦力学“吾不如李学中”,面对困难能屈能伸“吾不如路安卿”。即便狂傲不羁的诗仙李白,到黄鹤楼也曾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p><p class="ql-block"> 夜读曾国藩之家书,对其“生平有三耻”有所感触一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涘,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阁殊多,三耻也。正因为曾国藩有“三耻”之心,有“我不如”的境界,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时刻思考如何超越自我,才能做出一番成就。</p><p class="ql-block"> “我不如”是一种清醒、一种胸怀、一种境界。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己之短,学人之长,明己不足,见贤思齐,乃人生成功的大智慧。</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则是无限的。况且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面也是千差万别的。一个人的知识再渊博也还是有不如别人的地方。这是客观存在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难以启齿讲“我不如”。要自知,更要有自我批评的勇气,礼贤下士的品格,甘当“小学生”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如今,党员干部学习“我不如”的境界,对虚心接受各方面的意见和批评,博采众长,完善自己,想来定是大有裨益的。</p><p class="ql-block"> 敢讲“我不如”,需要有求知若渴的精神;乐用“我不如”的人,需要有容纳贤才的气度;甘心让位于“我不如”的贤者,更要有以事业为重的无私胸怀。还要经常向“我不如”的人请教,以人之长补己之短,由外行变为内行,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并成为精通本职工作的“专家”。党员干部要常怀“我不如”之心,谨言慎行,谦逊睿智,纳贤荐能,使得事业兴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