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明珠洱海

自由人(张武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高原明珠洱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张武昌</b></p><p class="ql-block"> 午后的洱海,仿佛是一幅流动的画卷,悄然展开在眼前。我与家人坐在儿子开的电瓶车上,慢慢欣赏着湖畔上的风光,感受着这份宁静与喧嚣交织的和谐。</p><p class="ql-block"> 阳光洒落在水面,波光粼粼,犹如搅动的碎金。湖边还有许多骑单车或坐观光车的游客,以及手拿鲜花的青年男女,笑语盈盈地漫步, 或驻足留影,捕捉这美好瞬间,在洱海边留下青春的足迹。他们的欢笑声,与湖水的波涛声交织在一起,是那么的和谐。那些手牵手约会的情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好像整个世界都属于他们。</p><p class="ql-block"> 湖边树枝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望着周围的年轻人,似乎看到了从前的自己。一阵微风吹过,带走了我的思绪。我闭上双眼,感受着这份宁静,像置身于一个诗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午后的洱海,是一首优美的诗。它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那些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年轻男女。他们在这里留下了青春的足迹,也留下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我,也被这份美好所感染,仿佛找回了那个曾经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洱海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而非海洋,其水域完全被陆地包围,名称中的“海”源于白族语言和文化传统,而非地理属性。它兼具生态价值,文化底蕴和旅游功能,被誉为高原明珠。</p><p class="ql-block"> 洱海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是大理“风花雪月”即“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四景之一的“洱海月”。洱海水质优良、清澈、一眼见底,水产资原丰富,被誉为“群山间的无暇美玉”。</p><p class="ql-block"> 龙龛古渡是大理镇千年白族村寨龙下登村的一个湖边小码头,又叫“龙龛码头”。龙龛古渡旧时是船只停靠的渡口,历经千年风霜雪雨,现在是一个典型的白族地标建筑。</p><p class="ql-block"> 照壁中央大理石上书有“龙龛古渡”四个大字,照壁左边圆形拱门是“天镜门”,照壁右边圆形拱门是“海月门”。照壁背后,是一条伸入湖面专供拍摄湖景的“舌头”。</p><p class="ql-block"> 风花雪月广场,位于龙龛古渡的北面,突出于洱海中。广场正面是简易石牌楼,匾额《海月》,“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大理风花雪月四景的刻石散布于广场四周,成为靓丽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龙龛古渡周边的洱海沿岸线弯弯曲曲,湖滩上散布着大小不一的石头,夹杂些草丛,近岸处有几株水杉。漫步或驻足在这里,可聆听水浪拍打岸石之声。</p><p class="ql-block"> 据说洱海,因其形状像耳朵而得名。洱海虽然称之为海,实际上是湖泊。</p><p class="ql-block"> 在洱海岸上极目远望,湖天一色,幽静湛蓝。行走在山水相连的洱海岸边,蓝天、白云,远山、近海、绿地,鲜花,恍如走进梦幻世界。</p><p class="ql-block"> 洱海的湖光山色,美景胜海,聚天地之灵气,兴万物之蓬发,是令人心醉的地方。流光急转,年轮几许,只为等那一句:“爱至苍山洱海,心如古木不惊”。</p><p class="ql-block"> 苍山如黛,云雾轻拢间,洱海似一块温润的碧玉,静卧于大地之怀。双廊古镇的青瓦白墙倒映水中,与游鱼的尾鳍共舞,恍若一幅未干的水墨画。坐在岸边的观景台上,看晨雾漫过湖面,又等暮色将山峦染成橘红,连浪花都成了孩童般的笑靥,在波光里轻轻嬉闹。</p><p class="ql-block"> 黄昏的洱海是场盛大的仪式。夕阳将天空烧成橘红的绸缎,湖水则化作流动的琥珀,远山近岸皆被镀上金边。</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时间是慢的。岩石与枯木守着千年的秘密,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洱海不是海,却比海更懂温柔——它用蓝得纯粹的湖水,宽得包容的胸襟,将疲惫与焦虑轻轻抚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张武昌,笔名自由人,香港文联副理事长、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香港书评家协会常务理事、国际当代华文诗歌研究会理事、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作协副主席,《香江文艺》《香港文学报》常务编委,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香港作家联会会员。擅長散文,偶尔写写新诗。文章先后在香港《文汇报》《中国审计报》《生态文化杂志》《辽宁青年杂志》《福建文学》《福州晚报》等刊物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