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文造访临沧沧源翁丁部落神奇之旅

左文

<p class="ql-block"> 在辞春别夏又见秋,暑气已去热未休,蝉音绕梁歌未尽,春华秋实望丰收的时刻,我和爱人于8月24日,开启了造访临沧沧源翁丁部落神奇之旅,一大早9点钟就准时从大理下关乘高铁出发,由于时处盛夏,多多少少还是有几分寒凉,乘车途中由于晨雨刚过,车外日出行成的霞光白雾,如曼妙的轻纱悠然飘舞,给美丽的大自然凭添了几分神秘,这时的我由于近日连连下大雨,再加上听说我们这次出行的区域,由于下雨出现多起山体滑坡现象。所以,对这次的旅行游玩也是思绪万千,喜忧掺半。喜的是能有此次机会到自己梦寐以求很久的地方游玩,确实心存欢喜。而忧的是,近日来阴雨绵绵,所到区域出现多起山体滑坡现象,多多少少对这次出行安全问题还是有些担心,免不了还是有一丝丝的忧虑。但总体来说,还是充满好的期待。还好随着高铁不断前行,透过车窗看着不断摇曳向后远处山涧和小村景色尽收眼底。小村似乎还在睡梦中,水气形成的层雾和炊烟缭绕,山村原野就象披上薄纱的秀丽美人,挥手向我们送行。车窗外,稻田和包谷地绿茵成波如浪,远山含烟,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让我更加心生向往,打消了多余的顾虑 。不经意间乘高铁大约两小时,一路途经巍山、云县等县后就顺利地到达了临沧市高铁站。随后又乘临沧市公交到临沧市汽车客运站改乘交通大巴车,继续向目的地沧源县进发。一路上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看着阳光下车窗外坡地包谷绿茵星点连绵片片,各种林木苍翠不断迎面而来,又不断向后摇曳动感而去,使人仿佛感觉奔跑行进在水墨画中,车子大约行驶了近五个小时左右,行程160余公里途经双江就顺利的到达了沧源。到达沧源后,紧接着我们就打车去了葫芦小镇。</p><p class="ql-block"> 葫芦小镇位于沧源县城西南3公里处,据相关资料记载和游览得知:该小镇于2013年建设完工,小镇占地面积202亩,共有民居180户。建筑风格保留佤族民居独有的建筑特点,外形特征为红色弧形屋顶及屋角装饰交叉角。小镇兼具农田、山体、水体景观,环境优美,风格独特。小镇180栋红色弧形屋顶特色民居与文化墙、喷水葫芦、打歌广场、寨心砖、葫芦塔、佤王府等佤族特色建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依山傍水、景色秀美、佤文化特色浓郁的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方位展示佤族风情习俗的特色旅游小镇。另据记载:小镇是一个佤文化原生浓郁的地方,白墙红瓦,配上浓墨重彩的壁画,无不体现了佤文化特有的炙热情怀,而潺潺流过的溪水,又映衬出了时光的静美。最值得一提的是小镇内12根充满佤文化元素的青石浮雕文化柱、10块佤族神话故事《司岗里传说》和《佤族拉木鼓》活动镂空浮雕文化墙、喷水葫芦、打歌广场、寨心砖、葫芦塔、佤王府餐厅等佤族特色建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全方位展示佤族文化的特色。还真让人心动敬佩不已。还有小镇内不仅四处花草,保留佤族民居独有的建筑特点的房屋墙壁上也被画满带有浓郁佤族风情的壁画。壁画内容丰富,画上有古时佤族先民的生活、祭祀、村寨等图案,还有现代佤族人民的耕种、恋爱、制作木鼓等,画面生动,色彩艳丽也十分迷人吸人眼球。行走其间,仿佛就像穿越时空回到了佤族先民古时点点滴滴过往的全部生活间。葫芦小镇,白天,红色弧形屋顶特色民居与周边的山林、树木、河流、农田交相辉映。入夜,小镇灯火辉煌,房檐、沿河两岸、商铺里折射出五颜六色的灯光,让小镇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衣裳,各色的霓虹灯宛如缤纷的彩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灯光下不少散步的人群,三三两两,笑语连连,葫芦小镇逐步成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实为诱人,不得不让我们纷纷举起手机拍摄留下到此一游的精彩瞬间。让初来乍到我们在留恋忘返中度过了快乐时光。在我们结束葫芦小镇的掌灯时分,是不是当地都把来此的游客当贵人,“贵人招风雨”的缘故,天空突然下起大雨,让我和爱人打伞雨中行。这一天我们就这样在快乐和风雨伴随之中结束了这次出行当天的行程,当晚并下榻于沧源一酒店。</p><p class="ql-block"> 8月25日,一大早我和爱人就早起床,吃过早点后,就急急忙忙地到了沧源农贸市场门口,打车去了翁丁原始村落。开始了对时下传说中的这一静谧神奇的地方开始了探寻游览。当然包车打车费是有一些小贵,不多不少整200元。经过一个多小时雾霭缭绕的山间公路蜿蜒曲折起伏的乘车爬行,终于顺利的地到达了我们这次出行的目的地:“翁丁部落”这一神秘的地方。当我们购门票乘观光车到达翁丁部落入口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怪石上,醒目雕刻着“中国最后原始部落'翁丁'”的红色字样,无不让我们心生激动;一棵参天大树上挂满了白骨的牛头,无不让我们感到好奇。当我们缓步进入部落时,受到了一群佤族妇女跳舞的夹道欢迎,更是让我们兴高采烈而更加激动。同时,接受了一名年长的佤族男子的额头点一种紫红色液体的祝福。无不让我们感到肃然起敬。当我们顺着一条不规则的石头路移步前行时,突然看了一个醒目红色文字标注的“人头桩供放点”的陈旧的木头桩矗立在路边,其旁边一侧还挂了不少的牛头白骨,木头桩子上端有一个凹口,据说人头就是供放在这个凹口上的。据一导游讲被称为人类进化史上的“活化石”的翕丁,却曾经一直保留着一个骇人听闻的习俗——猎人头血祭。此时此刻此景,无不让人有些毛骨悚然而敬畏。不过此习俗,从1958年后就没有再用了,这多多少少还是让我有一丝丝的慰籍。在惊悚之余,我们继续前行走马观花地游览了包括打歌场、佤王府、幡杆旁、寨桩以及佤族纺织、酿酒等佤族手工制作等方方面面。还特意去佤王府拜见了现在的佤王,还有目的深入佤族居住的人家参观了解其起居的生活状况……。</p><p class="ql-block"> 据相关资料记载和游览实地探访得知:翁丁部落无论是房屋结构,还是古代佤族先民习俗传承保存得相当完好,每一样物品摆设创造都寓意深远。就翁丁两字来说:翁丁的“翁”为水,“丁”为接,翁丁,意为连接之水。该地有几条小河相互连接,以此得名。翁丁原始村落距县城30公里,属勐角乡管辖范围,共有98户人家,400多人。因为该村到目前为止还保留着许多佤家的传统习俗和信仰而称之为原始村落。 就寨桩来言:它是佤家的一种图腾崇拜,一般位于寨中央的打歌场,代表着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最高的那杆是用龙竹制的幡杆,顶部有几圈竹篾做的饰物,上部故意插些刺刺的篾条头子,这既是饰物,又是避邪的物器,就像汉族用艾蒿避邪,桃树驱鬼,门神护家一样。篾圈下面,有一尺长的木船,代表着一帆风顺,木船下面,有一条木鱼,代表年年有余,有船就有水,有水就有鱼,这预示着全村风调雨顺、万事大吉。 就幡杆旁来叙:它是棵人高的木塔桩,雕刻极粗犷,全是用斧头砍凿成的,塔身被生石灰刷过,洁白如银,木塔上还刻了一些特殊的图案,有圆点、方块、三角块、条块,分别代表世上人间赖以生存的天地山川和一草一木。木塔幡杆旁,还有一个木桩,顶上钉了个木盆,这是赕佛用的木盆。杆脚下有个鹅卵石代表着寨心。每逢节日吉庆还要在竹杆上挂一条五尺长的白布幡,这又容纳了小乘佛教的礼俗。这时,家家户户都带着食物来供奉寨桩,寨桩周围堆满了食物,插满了许多祭鬼神的小三角旗,然后,全村老老少少围着寨桩载歌载舞共庆一年的丰收,乞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因此树有寨桩的广场,既作为全寨祭神、祭鬼,举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又作为全村寨佳节聚会、歌舞欢庆的理想之地。翁丁的寨桩充分说明了佤家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追求,坚信自己的传说,寄托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寄托着一种诚恳的期盼和追求。关于佤族居住地点,传说最初多是一族即为一寨的。为便于通婚,在同一个地方,有几个不同姓氏的寨子,挨在一起。后来,不同姓氏的寨子并成为一个寨子了,各个姓氏还是分片住在一起。各个姓氏聚居之间,虽无明显分割开的标志,但哪一姓氏住在哪一片,或者说,哪一片是哪一姓,本寨的人是很清楚的。就比如说,翁丁村,左上方是李家,右上方是杨家;左下方是肖家,右下方是赵家。杨家是这个寨子的创始人,所以这个寨子的头人佤王选举来自杨家。</p><p class="ql-block"> 翁丁部落村寨最明显的是有一片一片神林,并把其中的一棵古老的大树作为寨神或树神的居所。翁丁寨的神林就在村子的左边,里面还有一个祭祀房,逢年过节或全村有什么大事都要到那里搞祭祀活动,乞求鬼神保佑全村平安健康、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神林里的树从没人乱砍,因而现在长得非常茂盛。此外,佤族还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人死了以后实行土葬,不留坟墓,所以说,到下次埋人的时候有可能挖到旧墓,这时你只要把墓穴中的骨头先拣起,等墓穴完全挖好后再将骨头置于墓穴底,或放在墓穴外即可,绝不会有人说你乱动祖坟与你理论,这也是佤族节约土地资源的一大贡献。人死了,家里只能存放一天,然后就去安葬,每10天供一次饭,连续3次,3次以后也就是30天以后不再认坟,这种风俗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佤族房屋的内部结构原始独特,铁三角是每家都必备的,用于生火、支锅做饭,煮猪食的灶一般在靠门的一角搭建。火塘自进新房生起火后,就要让火种保存下来,不得熄灭,就如汉人不能断香火一样,除非重建房屋或全村有什么大灾、送走旧年时才可以灭火外,那时又要举行取新火仪式了。翁丁村是老年过后第一天即大年三十开始灭旧火取新火的,这时,全村共同买一头小公猪,各家各户拿一些茶叶米送到村外老人钻木取新火处,待搞好各种宗教活动后,各家各户就依次用干柴在燃烧的新火堆里点上火苗带回家,各自生起自家的新火。这火塘,不用火时,就用火灰把它埋起,用时再刨开吹一吹,火塘上有一个炕巴,主要用来烘烤东西,佤族置于火塘的三脚是家庭团结的象征,火塘用的火则是家庭兴旺的象征。另外,佤族还以火塘上的炕笆喻父亲,挨着火塘的0喻母亲。所以佤族家中的火塘、三脚、炕笆、0,过去外人是不能随便触动的。一进门面对火塘正对面,一般是年老者及尊贵的客人方可上座,长辈的寝室也就是那个位置,一家人一般就围着火塘边睡,新婚夫妇,可在进门的左下方围出一间房间。一进门前方的右下角,一般是搞宗教活动、祭祖的地方。另外,翁丁村还保持着编织、纺织、印染等传统工艺及手碓、脚碓等习俗。不过翁丁村在保持着传统信仰的同时,正和沧源全县人民一道向着文明、健康、科学的新型生活方式前进。我们这次造访沧源翁丁部落神奇之旅,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佤族古代先民习俗的善存,丰富增长了佤族古代先民的习俗知识。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翁丁部落村以此为资源开发旅游事发展的新未来。</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关系,加之害怕下雨,山道滑坡。我们翕丁布落参观结束后,就立马乘11点的大巴车原路返回到临沧市。在入住临沧市洒店稍作休息后,特意去吃品偿了临沧的特色美食“十八味米线”,其美味和口感让我们至今难忘。接下来我们又慕名步行去逛了临沧市的江边公园和临沧市茶马古镇。临沧江边公园景色很美,就好象是镶嵌在江边的玉带,晚霞阳光洒在上面一片碧绿金黄。凉风习习吹拂着我们脸颊。看着清凉之中人来人往,这个异地的景色也让我俩异地之人,感到异常的美而无比的舒爽。不多时我们就从临沧江边公园走刮了紧临江边公园一侧一路之隔的千年茶马古镇。不知多时这里突然下起了毛毛雨,而让这里披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面纱。让我们感受了这茶马古镇的古韵,沉浸式的体验从脚下的青石板路开始,雨水冲刷下的明清建筑群黛瓦更显深邃,静谧得无任何半点喧嚣。在其“马帮记忆馆”聆听雨打屋檐的协奏,十分美妙而习耳;透过这里百年老茶庄的雕花窗棂,捕捉雨丝在普洱茶园中织就的银帘。此时,日斜西落紫外线强度最弱,无需太阳遮挡,也可尽情用镜头记录这雨水浸润下的斑驳马帮浮雕。好似让我们穿越时空,进入到了马铃声声茶马古道的从前。看着这茶马古镇的小桥流水和桥下水中飘荡的小船荷花,小渠边上的垂柳依依,十分的养眼而舒爽。掌灯时分,我们不得不在依依不舍中结束了这古镇的游览。原路返回到了酒店,尽兴而无憾地结束度过了这一美好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8月26日,阳光明媚而温暖。在临行返回大理之前,一大早我和爱人还特意寻觅去了临沧市的农贸市场,看看有什么土特产带一点回家,但让人失望,虽说农副产品十分丰富,但价格并不便宜,样样都比大理贵。所以,只好作罢。接下来我们吃过早点在洒店稍作休息一会,于11点30分打车到了临沧高铁站,乘下午1点4 5分的高铁原道返回至大理。尽兴而去,满意而归。圆满地结束了这次造访临沧沧源翁丁部落神奇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