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中庆</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557977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许多地方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半工半农,一辈子不穷。”意思是说,家中若有一人是工人,另一人是农民,便足以撑起一个安稳的家。</p><p class="ql-block"> 王正成家正是如此。父亲是工厂里的工人,还是车间团支部书记;母亲林英秀则在工厂附近的生产队务农,担任妇女主任。两人一工一农,撑起了一个大家庭的天。</p><p class="ql-block"> 王正成夫妇育有六个子女,前三个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之前,后三个则降生在灾荒年之后。家中孩子一头一尾是男孩,中间四个是女孩,全部随母亲为农村户口。</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初,大灾之年,粮食极度匮乏,王正成夫妇不得不背着家中稍好一点的衣服,千里迢迢前往贵州,只为换回十来斤玉米。等他们风尘仆仆归来时,家中年迈的祖母已因饥饿去世,三妹更是瘦得皮包骨,蜷在地上,抓着自己拉出来的粪便吃,奄奄一息。</p><p class="ql-block"> 长子王明与长女王玉兰随村里人去挖白泥巴充饥,虽保住了性命,却数日无法排便,痛苦不堪。</p><p class="ql-block"> 长子王明生于1954年12月,刚上初中便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因年纪尚小,无法像村里的哥哥姐姐们一样外出串联,便留在家中务农,挣工分补贴家用。</p><p class="ql-block"> 1971年,父亲所在工厂大规模招工,王明顺利进入工厂,被分配到机电科工作。1975年,在父亲善于周旋的人际关系运作下,王明又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被推荐上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尽管家中已有了六个孩子,生活压力巨大,但靠着父母的勤劳与智慧,一家人竟奇迹般地挺了过来。</p><p class="ql-block"> 父亲王正成有个姐姐,在市里的长江电工厂工作,夫妻无子无女。待他们临近退休时,王正成便将自己的三女儿过继给姐姐姐夫,并顺利顶替姐夫进城参加了工作。与此同时,父亲又将大女儿安排进县氮肥厂做临时工。</p><p class="ql-block"> 至此,家中前三个孩子皆解决了工作问题,并转为城镇户口,令四邻羡慕不已。一家八口,半数已有稳定收入,小的三个虽仍在读书,但家中已俨然成为一个温暖的避风港。</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岁增长,长子王明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他身高仅一米六五,却一心向往条件优越、容貌出众的姑娘,被村里人笑称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然而,恢复高考后,大学生身份成了金字招牌。谁也没想到,一位名叫周琴的漂亮姑娘,竟因他那一纸大学文凭对他倾心不已,不顾家人和好友的劝阻,毅然决然地与他闪婚,成为了王家的媳妇。</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工人阶级老大哥”的年代, 这种“半工半农”的组合,是那个年代特定的产物,也是那个年代许多农村姑娘跳出农门的途径之一。</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