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贵州是常来常往的地方。这里虽少人文胜迹,但真山真水如诗画长卷,民俗风习又存真物真情。住宿地丹寨是黔东南苗侗自治州下辖县,以苗族为主,虽知名度不高,却有八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市及以下的非遗项目则难胜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历史,是文化,是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与包容。一个星期来去匆匆,如跑马观花、惊鸿一瞥,但与一友情长达六十多年的朋友同行,平添了许多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上篇 黔山贵水</p><p class="ql-block">一,小七孔:位于黔南州荔波县,地处贵州高原南缘,山的起伏造就了水的姿态。飞瀑如白练,跌水如阶梯,湖潭如碧玉,辅之以极高覆盖率的森林植被,既是天造美景,又是天然氧吧。</p> <p class="ql-block">贵州此前多雨,樟江水势浩大,水位骤涨,七孔仅依稀可见其三,更难见水中倒影了。七孔古桥的景不如昔,但沿漳江而下,途中景色则远胜旧貌。</p> <p class="ql-block">二,下司古镇: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地处清水江上游马尾河段。古镇西南高东北低,马尾河畔建筑鳞次栉比,镇内有阳明书院、禹王宫、广东会馆等众多相对独立的景点,建筑风格凸显中西苗汉的融合多样。</p> <p class="ql-block">三,高要梯田:历经八百多年开垦形成了千亩梯田,顺山势层层叠叠,从山脚直至山顶。苗家儿孙的衣食之源装点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它们是浓缩的历史,也是漫长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四,独山天洞:位于黔南州独山县,典型的南方喀斯特地貌,是座沉睡了3.7亿年的地下天宫。</p> <p class="ql-block">五,黔灵山:四十七年前曾到此一游。下面的两张照片都是贵阳黔灵山公园大门,相隔了47年的岁月。黑白照片是1978年从云南兵团办回北京时,途经贵阳在黔灵公园照相服务部的留影。如今故地重游,景物全非,人事何堪?</p> <p class="ql-block">人生步履太匆匆,</p><p class="ql-block">当年旧迹已无踪。</p><p class="ql-block">身前身后多少事,</p><p class="ql-block">缘来缘去一梦空。</p> <p class="ql-block">六,西江千户苗寨:闻名已久,好名差名都有。差评主要集中在商业化、房地产化的过度开发,这也是当下许多景区的通病。</p> <p class="ql-block">七,沿途随手拍</p><p class="ql-block">水秀山青空气新,</p><p class="ql-block">茂林幽潭峡谷深。</p><p class="ql-block">千里画廊车窗外,</p><p class="ql-block">峰回路转又一村。</p> <p class="ql-block">下篇 民族风情</p><p class="ql-block">一,银匠村:这里并非只是单纯的银器手工拉丝技艺的介绍和展示,而是集中了丹寨特有的国家级八大非遗项目,即鸟笼编织、蜡染手工绘画、拉丝技艺(银器制作)、古法造纸、苗绣、贾理(相当于苗族法律)、苗年节、芦笙歌舞。这些非遗项目至今活跃在苗民的生活之中,仍是当地村民的衣食之源。</p> <p class="ql-block">二,石桥古法造纸古镇: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法造纸的工艺流程,即斩竹漂塘、煮篁足火、荡料入帘、覆联压纸、透火焙干,至今仍在石桥村得以完整的保存,游人看到的绝非表演,而是真实的生产过程。</p> <p class="ql-block">三,大簸箕村:从空中俯瞰全村,形如簸箕,该村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四,摆泥村:村名为苗语译音,其意众说纷纭。</p> <p class="ql-block">五,万达丹寨茶园:万达集团赴贵州丹寨的扶贫项目之一,所产云硒茶为地方脱贫发挥了切实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六,万达小镇:万达集团在贵州丹寨的扶贫项目之一,在小河对岸远观或居高临下的位置俯瞰更美。</p> <p class="ql-block">七,卡拉老寨、新区:此行住宿酒店所在村,出行左拐是老寨,右转是新村。</p> <p class="ql-block">八,住在丹寨:酒店名云上旅居,实质上是老年康养的地方,也属于国家扶贫项目。在酒店门前可以看到山上一巨大鸟笼,已成丹寨的标志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下旬游览</p><p class="ql-block"> 9月初制作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