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创作/文慧</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62500</p> <p class="ql-block">2月13日一大早儿,我们在海拉尔的洲际酒店吃过早饭,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满洲里。</p><p class="ql-block">海拉尔的气温比根河和恩河高了很多,白天最高气温零下17度,而漠河是零下28度。9:30我们收拾好行李继续北上。途中,方圆几十里不见人烟,一望无际,无遮无挡,抬头便是云,伸手可触天。</p><p class="ql-block">满洲里,是呼伦贝尔的一个县级市,作为北国门户,北接俄罗斯、西临蒙古国,有着百年历史,被称之为东亚之窗,也是中俄贸易通道的第一站和最大的输出口岸,承担着中俄贸易近70%的陆路运输任务。2007年曾与几个同事一起自驾来过这里。记得那一次我们是从阿尔山到满洲里,然后再从五大连池奔吉林和哈尔滨方向。这次我们是从齐齐哈尔经漠河到满洲里。时隔十八年,再次来到这里,心情依然起伏澎湃。下了高速路,走在通往国门的路上,深感时宜世易,<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非昔比。满洲里</span>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之时间和季节的不同,18年前脑海中的满洲里已几近无存,看到的仿佛是另一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海拉尔洲季酒店</p> <p class="ql-block">海拉尔洲季酒店</p> <p class="ql-block">满洲里高速出口</p> <p class="ql-block">街景</p> <p class="ql-block">中俄贸易交易大厅</p> <p class="ql-block">国门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满洲里铁路</p> <p class="ql-block">呼伦贝尔市区的成吉思汗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心系边城,</span>情系国门。此行的第一站依然是先去国门景区。记得十八年前,与同事一行六人自驾满洲里,也是先去看了国门。那个时候满洲里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依托中俄贸易和旅游业的迅速崛起,城市风貌开始向“欧陆风情”转变,为今天成为“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十八年前的国门是第四代,共有三层,第二层设有国门历史展,讲述着满洲里不同历史阶段,从边防哨所演变为贸易枢纽的过程。我国国门对面的不远处就是俄罗斯的国门。那个时候,防控没有现在这么严密,我国的41号界碑没有栅栏围挡,可以近距离拍照、合影。而对面的俄罗斯没有正式的界碑,只有一个木桩。</p> <p class="ql-block">第四代国门</p> <p class="ql-block">对面的俄罗斯国门</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国门</p> <p class="ql-block">我国41号界碑</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界碑</p> <p class="ql-block">如今,国门已到了第五代。当第五代国门映入眼帘的一刹那,那种发自心底的自豪感无以言表。第五代国门气势恢宏,庄严而神圣,以“八百米骨脊刺破云霭,玉阶直抵天阙”之势,诠释着“过者如蝼,守者如岳”的威严!</p><p class="ql-block">紧临国门西侧的是重新修缮的国门第一岗,两层小楼的上方镶嵌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庄严的国徽,国徽下方红色的“国门第一岗”五个大字熠熠生辉。它不仅</span>承载着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重任、也担负着护航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神圣职责,被历代戍边人称之为203哨位。</p><p class="ql-block">“界立北域百载霜,千秋血脉碑中藏。和203哨位并肩站立的41号界碑,屹立于中俄国界交汇处,是祖国领土的象征,神圣而不可侵犯。界碑对面,“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国门”的誓言墙,更加诠释着戍边战士“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戍边报国之情与坚贞不渝的使命感,也已成为了游客争相拍照留念的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第五代国门</p> <p class="ql-block">国门第一岗</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41号界碑</p> <p class="ql-block">誓言墙</p> <p class="ql-block">弟弟一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国门是从第四代开始。前三代都不能称其为真正的国门。第一代建于清未,是由俄国人设立,只有两根简陋的木桩组成,一根上面定制国徽,另一根上面写的是“铁路交界”字样;第二代建于1920年,仍是苏俄单方面设立,门额面向中方一侧写有“中苏门”三个字,于1949年被苏方拆除;第三代是1968年修建的检查桥,上方嵌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红色标语,时代烙印颇为明显。因该桥型似“大门”故称之为国门;第四代国门诞生于1989年,上方正式镶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和国徽,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门,它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边境贸易的起步。<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五代国门建于2008年,较第四代更加让人心生敬畏。国门高度和宽度均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由原来的高12.8米和宽24.45米增加到了高43.7米和宽105米,厚度达46.6米,总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国门下面的铁路由之前的一条宽轨和一条准轨变成了两条宽轨和一条准轨,同时还预留了两条准轨位置,彰显了21世纪中国的整体风貌和综合实力的增强。</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一代国门</p> <p class="ql-block">第二代国门</p> <p class="ql-block">第三代国门</p> <p class="ql-block">第四代国门</p> <p class="ql-block">第五代国门</p> <p class="ql-block">为了感受祖国之门的更加神圣,侄子执意要等一列中欧班列经由国门,于是冒着零下二十度的严寒,在国门第一岗旁守候了两个小时,如愿拍到了一列由俄罗斯方向驶向我国的列车。我在国门上面的大厅里也等来了一列由国内开往俄罗斯方向的班列,并透过玻璃窗留住了这一美好的瞬间,这让我们彼此都很开心。</p> <p class="ql-block">由俄罗斯方向经国门进入国内的列车</p> <p class="ql-block">由国内驶向俄罗斯方向的列车</p> <p class="ql-block">中欧班列</p> <p class="ql-block">中欧铁路</p> <p class="ql-block">国门是国家的象征,是时代的标志,是国家强盛的豪迈宣言,亦是祖国繁荣昌盛最美的注脚。几代国门的变迁不仅直观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壮大、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同时也反映了满洲里从一个“边陲小镇”到“东亚之窗”的跨越。</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国门,我们登上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总高度为208米的</span>北疆明珠观光塔,进一步俯瞰中、俄、蒙三国的边境风光和满洲里全景,远眺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小镇及呼伦贝尔大草原,感受“一眼望俄蒙、鸡鸣闻三国”的边境特色。并在位于45层-46层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魅力边城餐厅”品尝了正宗的俄式西餐。由于该</span>餐厅为旋转式,<span style="font-size:18px;">视野极为开阔,餐位每30-60分钟旋转一周,可以360度</span>同时将中、俄、蒙三国边境的独特风光<span style="font-size:18px;">尽收眼底。在观光塔150米处的室外,还配备了专业望远镜,可以拉近距离,观看异国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观光塔</p> <p class="ql-block">中俄蒙边境</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的后贝加尔斯克小镇</p> <p class="ql-block">餐厅入口</p> <p class="ql-block">餐厅内景</p> <p class="ql-block">餐厅内景</p> <p class="ql-block">俄餐</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国门景区,走在满洲里繁华的大街上,不由的浮想联翩。十八年前的满洲里一幕幕呈现在眼前。记得那个时候,国门北侧紧邻中俄边境线有一个简易的中俄贸易交易市场,来自于俄罗斯的小商品琳琅满目,价位不高且质量上乘。市场顶部为彩钢结构,内部商品堆叠杂乱,服装、俄罗斯毛皮、望远镜等小商品混放在一起,买卖双方通过计算器进行货币换算。市场里面的生意很红火,商品很受欢迎。凡是到国门旅游的人都不会空手而至,都会在这里挑上几件中意的商品留作纪念或带给亲朋好友。记得那次,我在这里买了一把旅行铲、一顶貂皮帽子、两个套娃和一个洋娃娃。别说,质量还都杠杠好,样样坐实、还好用。那把旅行铲跟随我到现在,每次自驾出游都会带着它,以备不时之需。如今,贸易市场摇身而成了中俄商贸大厅,巨大的空间与寥寥无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档的珠宝琳琅满目,千人一面的机械化套娃一扫往日的地摊货,昂贵的价格令人咋舌。记得十八年前十二个一套的木质手工套娃不足二十元,漂亮又精致。而现在同样的套娃要几百元乃至上千元。</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中俄互通门</p> <p class="ql-block">贸易交易市场</p> <p class="ql-block">从市场买回送人的廉价套娃</p> <p class="ql-block">留存至今的洋娃娃</p> <p class="ql-block">现如今昂贵的套娃</p> <p class="ql-block">记不清是哪个位置了,还有一条中俄贸易街,俄式木刻楞建筑与中式商铺并存,俄文招牌和俄罗斯游客都很多,部分店铺、餐厅提供双语服务,也有俄式面包房、酒吧等业态存在。记得<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门附近还有一个加油站,两国可以互通、加油。我们在那个加油站加油的时候,发现</span>不时会有俄罗斯的车辆也在这里加油,当时我们很好奇。据说那个时候中俄边境旅游免签,两国边民往来频繁且自由,当时满洲里与俄罗斯的后贝加尔斯克之间的“一日游”也很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加油站里的俄罗斯车辆也在加油</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的套娃广场就是一个中俄边民和游客休闲游览的地方,俄罗斯人很多,可以自由出入。广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没有围挡也没有围墙和大门,不要门票,</span>广场上矗立着一些高矮不一、色彩斑斓的传统的木艺套娃,看上去宽敞舒适、绚烂夺目。红色交通线上建有多处雕塑,大义凛然、气势非凡。我们在这里仰慕观望,合影留念。通往国门和套娃广场道路两侧的民居既有俄式建筑的独特,又有中式建筑的田园气息和典雅别致,谁看了都赞不绝口。<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今旧事已无处遁形,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的高楼大厦和琼楼玉宇,与十八年前相比,从套娃广场到套娃景区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span></p> <p class="ql-block">2007年的套娃广场</p> <p class="ql-block">套娃广场</p> <p class="ql-block">应俄罗斯游客邀请在套娃广场合影</p> <p class="ql-block">地标</p> <p class="ql-block">红色交通线遗址上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原道路两侧的民居和建筑</p> <p class="ql-block">如今,套娃广场已物是人非,摇身成了套娃旅游景区,并被放大成了横跨中俄蒙三国的超级文化图腾。<span style="font-size:18px;">景区门票价格不菲,旺季248元,淡季也要98元一张。</span>我们到达这里已是下午四点多钟,冬季游客寥寥无几,五点钟闭园。匆忙之中我们隔着高高的栅门向里面眺望,可见景区内随处布满了高大而鲜艳的套娃,各种商业建筑和娱乐设施星罗棋布。周边的建筑更是穷极奢华,重彩夺目,不由的有了一种喧嚣尘上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景区最显眼的地标建筑—套娃酒店,夸张的造型可谓天马行空,耀眼的鎏金描彩又不乏浮翠流丹,酒店大门口的游客扯着嗓子在招呼着同伴,喊叫声似乎可以驱走寒冷而寂静的冬日,唤醒春姑娘的到来……</p><p class="ql-block">满洲里现在的金碧辉煌和熙来攘往,让我不禁怀念起过去那个平静、自然,没有浮光掠影,没有浮世喧哗的小小边城。</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套娃景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套娃酒店</p> <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周边建筑</p> <p class="ql-block">套娃景区内景</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商铺</p> <p class="ql-block">套娃酒店内景</p> <p class="ql-block">带着些许的遗憾离开了套娃景区,在市中心找了家网红餐厅吃了晚饭,然后回到酒店。回忆着一天的行程与所见所闻,不禁思绪万千……</p><p class="ql-block">国门的百年变迁,让我心潮澎湃,涌动着无比的自豪与骄傲,特别是第五代国门的神圣,给人以震撼和力量!</p><p class="ql-block">而套娃景区昂贵的门票、集市一样的游览环境、套娃酒店奢浮的外表、浓艳的内饰和满大街过度的商业化渲染,也让我心绪不宁。满洲里作为一个边境旅游城市,眼下,似乎<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在经历着一个边陲小城上百年形成的原生形态和文化特色的流失。</span>呈现的更像是“过路经济”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质化商业”的境况。如:建筑风格的高度雷同;俄罗斯套娃的极度相似和业态的泛滥;红肠、油画等商品的无束充斥等。</span>这些一方面似乎是在忽视着文旅融合;另一方面,似乎也在消耗着其长效的吸引力,无形地也导致了游客的审美疲劳。</p><p class="ql-block">这种用消弱文化氛围来支撑过度商业化叫卖声的做法,不仅弱化了满洲里百年历史街区的静谧感,也让人很难以沉浸式的方式感受<span style="font-size:18px;">边境文化的魅力。</span>作为一名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后两度游览满洲里,今昔对比,我似乎更喜欢追寻它那纯粹而真实、到处富有感染力、以至于角落里都藏着故事的过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