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古镇游的回味

陶家汇 (47829902)

<p class="ql-block">      嘉兴周边散落着不少古镇,几个老同学常常结伴造访这些能一日游的地方,有的尽管早已去过,仍是乐此不疲。说起来缘由也简单:好风景未必在远方。近处走走,轻松、方便、也踏实。</p><p class="ql-block">      要说距离,近在咫尺的便是家乡新塍古镇了,经过这些年对公园、寺院的扩建、改造,就觉得其他古镇也许还不一定有胜过小蓬莱这样的公园?也还不一定有大过能仁寺这般的寺院?要是比新,还会有更新?当然,这样讲,还是出于对家乡偏心偏爱的缘故,其实多半还是我对周边了解不够多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比如说新塍的大宅院也许不少,但估计大多还在维修之中,只有从前曾当成仓库的吴家大院,近年来才对外开放。正因为稀少,更叫人想看看这些历经风风雨雨波折而能存留下来的古老建筑,它们不只是景点,更是一段段可触可感的历史。看过听过,就能多了解一些,多感受一点,事后回味起来也不会只是几张照片,而会有一种与过往轻轻相接的实感。</p> <p class="ql-block">      说起古建筑,相邻的吴江其实藏着更多深宅大院。从前或许因为跨省不便、名气不响,同学们也很少专程去访。如今长三角开通了跨省公交,往来已很方便。至于名气,到底还得要靠宣传。就像有些广告,不知不觉潜入日常,甚至让人当成了典故,以至我一咳嗽就想起“咳不容缓”。若把这般传播功夫用在旅游上,比如这古镇的历史怎样、修缮进展如何、水乡风貌又有哪些特色,让更多人知道知道,该有多好!</p><p class="ql-block">    说到吴江的古镇,同学们相约还只去了黎里和同里几个不多的古镇,也看了几处老建筑。</p><p class="ql-block">      如今许多古镇,大多沉浸在浓浓的商业氛围中,看到的已不是古镇本该有的面貌。黎里开发得晚,反倒存下更多朴素的水乡风情,同里成名早,难免更热闹些,但好在古街、古树、古桥都还在,也没有喧嚷到让人却步的程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黎里离嘉兴不远,至今回想起来画面仍清晰。黎里古镇沿市河展开,石板路蜿蜒,老墙斑驳,虽没有想象中那么多的深院大宅,但街面干净,气氛安宁,说是卫生乡镇,名副其实。</p> <p class="ql-block">  再往北二十公里,就是同里。名字像姐妹镇,情调也相似。两地都处于太湖流域水网地带,保留了典型江南水乡格局,离嘉兴都不远,一日可往返。</p><p class="ql-block"> 来到同里,穿行于这些古镇小街,漫步走在这有些历史印记的石板路上时,很自然回想起幼年时,不正是整天走在新塍这样的老街上?只是时光流逝,几十年一过,竟要借他乡之石,来填补自己心中那点怀旧的缺口?儿时走路摇摇晃晃、石板咯噔作响的样子,至今还刻在记忆里。如今走路是不是又有点晃了?应该还不至于吧!</p> <p class="ql-block">      走走看看,一路慢慢悠悠,相互有说有笑,倒也没感觉出半点累。转眼便来到了享有世界文化遗产美誉的同里退思园了。</p><p class="ql-block">      一进园,便似走入了另一时空,不由慢下脚步,静心品味。</p><p class="ql-block">      退思园位于古镇的东北角,是住宅与园林功能兼具的建筑群,面积将近有十亩,是清朝官员任兰生被罢官后建造的私家园林,取《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寓意深远。</p><p class="ql-block">      我虽不清楚他的功过是非,但至少为我们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p><p class="ql-block">      退思园的西是住宅,中为庭院,园的东更像是一个花园。园中处处可见江南水景,步步成画。水榭缀连,廊桥引渡,低头可见水面涟漪,侧耳能闻溪流潺潺。恍惚之间,这一天仿佛自己也成这美景的画中人了?当然,这只是瞬间的想象。     </p> <p class="ql-block">      身边不时有旅游团匆匆经过,有几个还喜欢指指点点,议论不少,嗓门响亮。有人感叹“这么大宅院,得占用多少土地资源啊?”也有人在附和着说,“是啊,我家两套别墅加起来也没这规模。”我暗自想,这几个大概是刚从凡尔赛回来?听得我有些不自在,难道自己还远不够勤劳吗?好在他们走得快,声音与身影转眼就远去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番议论,倒是让我想起老家也曾有喜欢摆谱的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记忆中有个熟人,他父辈好像从前在镇上可是个苦出身,自然是革命的积极拥护者。这让他在升学、工作上是一路绿灯。但也许这说起来不够过瘾?也许也想赶赶小康的时尚?忘记了时代的变化,让曾经的往事竟慢慢会动了,父辈也变成一个十分富裕的人了。这让我觉得挺奇怪,是否会记错了?要是如他说的那样,他后来的岁月哪会如此一帆风顺?当然到了今天,这些也都成了讲故事,就像那“两套别墅”一样,听过也就算了。</p> <p class="ql-block">      在同里那一天,我们大多时间都泡在退思园,这园中的点点滴滴,就是在向游客讲述着曾经的故事。但眼前这一切是否一直就保存得这么完好?是否因为地处这水网般的地形,从而帮助同里的退思园避开了战争车轮的碾圧?看来需要了解的东西真是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打听下来,原来退思园并非一直如此从容,特殊年代里,旱船倒塌、天桥被拆、门窗尽毁、古松遭伐,园子还被多家单位分别占用,工厂、小学、工会都曾在此办公。曾经的繁华雅趣,终究抵不过时代洪流。好在后来得以修复,才有了今天修旧如旧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至于还有许多好的地方没去?比如有其他大的宅院,有被国家林草局授予国家级的同里湿地公园,有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景观和烟雨水乡风光著称的同里罗星洲,我想这些也能与家乡的小蓬莱、能仁寺院有得一比的地方,就留给老同学们下一次再一日游吧。</p> <p class="ql-block">感谢张仪阳同学提供的旅游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