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村标</h5> <h1> 2025年7月22日,我又一次踏上离别故乡56年的回乡之旅,正逢盛夏,在河北久居,热得难捱。回到家乡,晚上要盖薄被子。出伏后,甚至要盖厚被子,真正体验到“凉都”的味道。</h1><h1> 这次在老家住了一月有余,是从1969年12月当兵以来住的最长的。走马观花,看到家乡的变化,心中甚喜。环境更加郁郁葱葱,道路四通八达,且不论男女老幼,在县域内乘公交车全部免费,据说已实行多年。红色景点随处可见,纪念活动非常频繁。回到老家第二天,正好赶上村里铺设柏油街道,是在原先已经硬化过的路面上铺设,村街显得更加整洁。</h1> <h5>老家日出</h5> <h5>村里正在铺设柏油街道</h5> <h1> 老家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在此达5年之久。八路军总部副参谋长兼前方参谋长左权将军抗战中在此牺牲,他是被毛主席赞誉为“能文能武”的将军。牺牲后,家乡的人民万民签名请愿,以将军的名字命名。时逢国家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县里经常组织开展各种纪念活动,从北京、省城、晋中市不断有名人来。</h1><h1> 我这次特地又一次拜访了王艾甫老人,并把自己从当兵就带在身边的《左权县抗战资料》一本小册子让他们扫描存档;还带去了7月7日的《人民日报》,第6版介绍了左权县的抗战故事,着重介绍了我们村的革命公墓。</h1> <h5>再访王艾甫老人</h5> <h5>把自己保存的《左权县抗战史》资料拷贝给了王艾甫“太行人民抗战研究院”</h5> <h5>左权将军雕塑屹立在县城的“将军广场”</h5> <h5>8月16日,油田退管站小王告诉我,《石油金秋报》发表了我写的《我的抗战奶奶》,并发来了报纸清样</h5> <h5>8月17日,《中国石油报》编辑宁老师给我来电话,说《中国石油报》也要发这篇文章,但改名为《太行山下的巾帼英雄》,并在22日《中国石油报》发表。至此,已经有4家媒体刊发。</h5> <h1> 7月25日,在县原文旅局局长石湘涛的陪同下,专门拜会了县老促会原副会长宋保明,听了介绍我们还是左权中学校友。重点探讨补充了我舅爷和父亲参加独立营的一些资料。</h1> <h5>拜会宋保明会长,右1为本村志愿者郝明忠(石湘涛 摄)</h5> <h5><br></h5> <h5>父亲的舅舅李贵成1937年参加革命,曾经担任过独立营营长</h5> <h5>父亲1942年1月14周岁参加子弟兵,独立营战士</h5> <h5><br></h5> <h5>村里的革命烈士纪念园,里面安放着本村和附近村庄迁来的3000具遗骸,有名字的不到20人</h5> <h5>里面几个大坟堆埋葬着很多无名烈士</h5> <h5>这通纪念碑左边是中国共产党党旗样式,右边是国民党党旗样式,见证了国共合作的一段历史</h5> <h1> 每天第一缕阳光从巍巍太行山峰露出,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那些晨练的人儿早早就出来了。与外地不同的是,处处都能看到跳“小花戏”的身影和听到当地传承千年的民歌。傍晚,在县城将军广场,各种表演、小吃,杂货在闪烁的灯光下显得更加灿烂。我去广场散步,都是从北往南走。每次看到将军雕塑的背影,心里总在想,将军以他宽阔的身躯保护着这里的百姓,这不正是将军为之奋斗的目的吗?我一直想写一首《将军的背影》小诗,可到现在也未动笔,是不知道从何处下笔呀!</h1> <h5>在夜色中村里表演小花戏节目</h5> <h5>同上</h5> <h5>演员在夜色中合影 </h5> <h1><p> 回乡月余,在重新修缮过的老家祖屋居住最长。两个妹妹、侄儿侄女也经常来陪伴。令人高兴的是,侄儿在祖屋前的一块地上种了很多蔬菜,全施农家肥,真正的绿色食品。每天摘一根黄瓜还是西红柿,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大妹妹在农村,二妹妹在晋中市都有自己的菜地,不时给我带些蔬菜来做饭。享受了一个月“部长”待遇。</p> 平时无事,在村里人家的门前,听老汉们议论国家大事,从特朗普执政,到国家“9.3”阅兵,再到今年的收成等等,乡亲们可是见闻识广。一天,正赶上村党支部召开党员会议,村支书说,每逢重要节日、村里重大活动都要向党员传达贯彻,征求党员和村民代表意见。<br> 家乡人看戏是出了名的,各村不断有庙会,有庙会就要唱戏。不论是晋剧、豫剧、上党梆子、武乡秧歌等等一概来者不拒。临走时,邻村3里地的两个老汉,据说是村里有名的戏迷,附近那个村唱戏,就骑上电动车去看,可惜这次两人看戏归来与正常行驶的大车相撞,命丧黄泉。<br></h1> <h5>新修缮好的自家老宅</h5> <h5>现在村里还保留着在街上吃饭的传统,不过生活水平已经提高了,全是大米白面,不能与过去相比</h5> <h5>赵家村民养着十几只羊,这种从乌克兰进口的黑山羊,体重超过200多斤,卖了1500元,是卖给朋友的,所以让了几百元。</h5> <h5>两位大婶都是93岁高龄,她们说,赶上新时代,还想多活几年</h5> <h5>本家另一位大婶90多岁,是上图右侧的妹妹,耳不聋,眼睛还能绣鞋底</h5> <h5>山西人看戏是出了名的,这是邻村演出豫剧</h5> <h5>村党支部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支部书记通报近期几项工作,征求党员和村民代表意见</h5> <h5>这座老屋已经100多年了,历经风雨残损严重,只住着三婶一人</h5> <h5>村里一农家乐小院生意很是火爆</h5> <h5>村里的一处百年老宅门楼</h5> <h5>县自来水厂就建在村里,村民吃水不要钱</h5> <h5>又是一个丰收年</h5> <h5>清晨,村姑们在采摘黄花</h5> <h5>黄花丰收</h5> <h5>酸枣还未成熟</h5> <h5>葵花</h5> <h5>每次回老家,都要到县城1300多年的大槐树前拍张照片,看到郁郁葱葱的大槐树,就如同找到了故乡的根</h5> <h5>远处的文峰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壮丽(在侄女家楼上拍摄)</h5> <h5>礼拜堂已经百年,见证了早期对外交往</h5> <h5>南街的钟楼依然如故</h5> <h5>自己曾经就读的母校,现在已经变成左权二中</h5> <h5>校门前几百甚至上千年的石狮子不知在想什么</h5> <h5>漳河畔的大电厂说明经济在发展</h5> <h5>一只雄鹰从县城飞过</h5> <h1> 这次回去,侄子几次请假,带我去黎城、武乡、晋城皇城相府、赵树理故居看了一些景点。战友李守江带我去十字岭、北峪走访了左权将军殉难处、“左权(辽县)独立营”旧址;同学张玉伟带我到新开辟的“北天池”游览。平时自己就在县城、老家山上转悠,拍了上千张风光照片。</h1> <h5>武乡板山 </h5> <h5>同上</h5> <h5>同上</h5> <h5>皇城相府河山楼</h5> <h5>皇城相府远眺文峰塔</h5> <h5>皇城相府内的大鼓表演</h5> <h5>赵树理故居大门 </h5> <h5>侄子与赵树理后人合影</h5> <h5>左权(辽县)独立营旧址</h5> <h5>十字岭左权将军殉难处纪念亭</h5> <h5>旁边山峦就是河北涉县境内,确实很险峻</h5> <h5>129师司令部院内</h5> <h5>险峻的“北天池”七十二道拐</h5> <h5>全是360度弯路</h5> <h1> 8月1日,参加战友纪念建军98周年座谈会,当年一起离开家乡的战友共108人,已经去世40多人,令人感叹不已。8月4日,在县城居住的一个班同学小范围聚会,已经有12位离我们而去。说明岁月真的不饶人。</h1><h1> 回来油田后,除了整理拍摄的照片,把听到的几个小故事略作整理记下来。选了两个作为本期美篇的“花絮”吧。</h1> <h5>纪念建军98周年,当年一个县参军的部分战友座谈会</h5> <h5>8月4日,部分同班同学聚会</h5> <h1><b> 一只银小碗</b><br> 8月19日,我正在村街上与人聊天,一个叫张存济的(他哥与我是小学同学,已去世)喊我,让我到他家坐坐,我问什么事,他说去了就知道了。到他家以后,他从一个柜子里取出一包东西,打开一看,是他父亲张安治的遗物。他父亲1938年参军,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后剿匪的老革命。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在四川省秀山县担任过武装部副部长,后调回山西不幸病故。家庭生活比较困难。问我类似这种情况,国家能不能给点“照顾“?我答应帮了解一下情况。<br> 说着,他摆出他父亲的军官转业证,家书、军功章等让我拍照。其中一只小银碗引起我的兴趣,这是解放战争中部队吃饭发的,碗底圈部有个小眼,是在行军中带到腰部用的,虽然已经过去70多年,但没有一点锈迹。我说,这可是难见的革命文物,应该捐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他说,下一代确实也不感兴趣,以后再说吧。<br></h1> <h5>张安治穿军装的老照片和军功章</h5> <h5>银碗底部刻有好像是“边防留念”字样,自己看不明白</h5> <h5>张安治的转业军人证明书封面</h5> <h5>张安治的军官转业证内文,国防部的印章还是繁体字</h5> <h5>张安治给家中的信件</h5> <h5>本村郝先江收藏的抗战文物(局部)</h5> <h1><b> 一枚银元</b><br> 西河头村有一个战友叫常联庆,最近几年回去,都要到129师司令部旧居看看。8月2日,又一次参观了129师司令部旧址,里面增加了声光电等装置。参观结束后,他执意要我到他家坐坐。他的老伴去世多年,就一个人住一个院。<br> 到他家后,门后有条狗,说不咬人。他说,你平时爱写文章,能不能把刘伯承送我母亲的一块银元写一写。我问怎么回事?<br> 他说,那是1937年底,129师到了左权后,就驻扎在西河头,师部住在开明绅士常立刚(也就是他的本家叔叔)刚建成的一进两院的新房子,刘伯承一家就住在他们家。他家与常立刚家有后门相通。平时他们处的像一家人一样。刘伯承一家有点好吃的,也不忘给他们一点。<br> 转眼进入腊月,刘伯承一家人多,想让他母亲韩荷花帮拆洗被褥,这在农村算不了什么事。他母亲帮忙把所有的被褥都拆洗的干干净净。<br> 要过年了,这天,刘伯承走近他家,手里拿着一块银元要送给她母亲。说是对拆洗被褥的报酬。他母亲一听就急了,说这么点小事,怎么能要报酬呢。</h1><h1> 刘伯承非常和蔼地说,这枚银元你必须收下,这是我们红军、也是八路军的纪律。<br> 这枚银元他一直当传家宝留着。</h1><h1> <br></h1> <h5>老战友常联庆在129师院内</h5> <h1> 总之,这次家乡行,给我增添了更多美好的印象。只要身体好,以后争取年年都回去。</h1><h1> 衷心希望家乡发展更好!越来越好!!</h1> <h5>村庄晚霞</h5> <h5>山丹丹花开红艳艳,2025年8月摄</h5> <h1>谢谢观看!<b></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