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贵阳赴乌江源百里画廊寻幽探胜,一路顺畅。车行国道过鸭池河大桥时,因身处于桥身之中,未能尽览其雄姿。为瞻望大桥磅礴全貌,车循乡道辗转至八仙洞附近,一栋村民小楼闯入视野,此处竟是路旁唯一可俯瞰河谷的制高点。征得老乡应允后登楼远眺,视野豁然开朗:碧色江面上,大桥如赤色巨龙横卧两岸青山,与层峦叠嶂构成浑然天成的绝美画卷,堪称绝佳机位。</p><p class="ql-block"> 续行不足数里,便至路的尽头,下方深谷处便是鸭池河流水。恰遇一男子驻车拿着钥匙准备下洞,听其带吴越口音的普通话方知是杭州人,自称是八仙洞开发者。随同走下阶梯时问及是否需要门票,他未置可否。我们遂在平台处瞭望片刻、按动快门,未再深入幽深湿滑的岸边洞穴。河边湿气浓重,头顶烈日灼灼,转瞬便浑身黏腻;加之硕大蚊子横冲直撞,令人烦扰,遂登车离去。</p><p class="ql-block"> 驱车转往化屋村,本欲乘船观景,怎奈游船停运。想来应是今年五月事故后的整顿之举。彼时,乌江源画廊化屋基段突遭极端天气,数艘游船倾覆,浪涛吞噬多条生命,这才让人惊觉:看似平静的平湖之下,仍潜藏着乌江旧时的暴烈。</p><p class="ql-block"> 在岸边徘徊观景,空中有滑翔伞与直升机盘旋。江水静默如澄碧琉璃,两岸山势渐开,似巨门缓缓开启,若乘舟驶入这天然画屏,定能将山影水色裁成一道靓丽风景线。深绿与浅青揉碎在波心,连天上流云都沉在水底,恍若行于青天之上。峭壁摩天,斑驳岩壁如巨幅古画横展,黑褐石缝间草木倔强生长,枯荣交错间,皆是岁月刻下的痕迹。险峻之处暗藏的幽洞,似有古兽蛰伏其中。听闻此地乃夜郎故地,恍惚间,似有古歌从江底漾起:“夜郎自大亦何妨,关山锁断即吾疆……”那个已然湮灭的王朝,或许正沉睡在某座溶洞深处,唯余王冠上的青铜锈迹,在黑暗中默默消磨时光。</p><p class="ql-block"> 追溯乌江本源,其发轫于乌蒙山,南源三岔河与北源六冲河皆出自威宁彝苗之乡。两源流撕山裂谷数百里,终在化屋基交汇,自此始称乌江。乌江横贯贵州中部及东北部,至洪渡向北约15公里处入重庆市境,最终于涪陵汇入长江。七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造就西东北向大裂谷,奠定乌江河床雏形;1966年东风水电站建成,高坝截流之下,湍急江水化为碧水,成就了东风湖“三叉碧水”这一百里画廊的核心景致。</p><p class="ql-block"> 我一边撰写游记,一边在脑中梳理乌江流向,时不时地打开电子地图察看。从上游化屋基过贵阳、遵义,最终在重庆涪陵注入长江。当看到一百八十五公里外的瓮安县“江界河”渡口时,又不禁联想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电影《突破乌江》。</p><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此成功突破乌江天险,此役乃长征途中的关键一战。乌江自古号称天险,两岸陡峭,水深流急,是遵义、桐梓南面的天然屏障,因此红军要夺取遵义,必先强渡乌江。1935年1月1日猴场会议后,红军发起渡江行动,1月6日完成全军渡江。其间,红四团在江界河渡口以佯攻配合夜间竹筏偷渡,工兵架浮桥突破天险,击溃黔军6个团,打开黔北通道,为遵义会议的召开铺平了道路。</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码头回撤,沿山路盘旋,前方一骑电动车的男子始终快速向山顶攀爬,动力堪比汽车,全程未丝毫掉速。靠近后才发现是“爱玛”牌电动车,令人疑其后期改装,要不哪来如此强劲动力?</p><p class="ql-block"> 再行不远,便至悬于化屋之巅的悬崖与鸭池河西岸。右瞰可见两源汇流的壮阔景象,左望则与世界第五的鸭池河大桥遥遥相对。岸边搭建着众多白色帐篷,是当地花都里·化屋精品民宿,简洁大气的风格中融入了野味,住宿价格不菲。</p><p class="ql-block"> 乌江源百里画廊水路全长62公里,其中从化屋村码头到织金县下红岩码头走水路37公里,行公路78公里。车子中午途经一个小山村时,在村中小店吃了猪脚粉,味道不错。年轻的老板说:“自从翻船事故后,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往日这路上车来车往来此游玩的人好多,现在你看没几个人。”</p><p class="ql-block"> 吃罢饭继续走乡村道路,山路虽近,还能随时停车观景,却遇村子集市刚散,车辆横七竖八阻碍通行,行至织金洞景区路段又遇堵车,待抵达下红岩游客中心时已是午后三点多钟。此处虽开放游船,但因往返需耗时三小时,只得放弃。所谓“走水路有水路的风光,走旱路有旱路的景色”,大抵如此。</p><p class="ql-block"> 赶往纳雍县住宿的途中,白云被夕阳镶上金边,绚烂夺目。</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7日 摄于贵州黔西县乌江源百里画廊</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日 写于山东济南龙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