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国内冠军张水华:2小时35分27秒背后的职业困境,跑马与值班如何平衡?

金媚

<p class="ql-block">在刚刚落幕的哈尔滨马拉松赛场上,护士张水华以2小时35分27秒的优异成绩斩获女子国内组冠军,冲线瞬间的热泪与“渴望调班”的心声,让这位“最快护士”迅速走进公众视野,也将医疗行业从业者“个人爱好与职业责任的平衡”话题推至台前。</p> <h3>赛场上的张水华无疑是耀眼的。她不仅凭借实力站上领奖台,更已获得运动品牌签约、能斩获赛事奖金——对她而言,跑马拉松早已超越“个人爱好”的范畴,成为能创造额外价值的副业。尤其是她在生理期咬牙坚持完赛的韧性,更让不少网友为这份拼搏精神点赞。</h3></br> <h3>但光环之下,是基层护士群体难以回避的职业现实。医院护理岗位实行三班倒制度,多数护士“有家有口”,周末本是陪伴家人、弥补生活的珍贵时光。张水华此前“不盼假期盼调班”的诉求,看似简单,却牵扯着整个科室的排班平衡:偶尔一两次调班,同事间或许能相互体谅;可若因频繁参赛需要长期调整,不仅容易引发同事怨言,领导也难以下令“让他人顶班”——毕竟每个护士的休息权益都应被尊重。</h3></br> <h3>随着舆论发酵,这场个人成绩引发的讨论已延伸至整个医疗行业。有不少体制内、事业单位从业者坦言,自己即便有跑步等爱好,也多是“周末偷偷参与”,不敢在朋友圈分享,生怕被同事或领导视为“不务正业、耗费精力”。而张水华的情况更为特殊:品牌签约、奖金收入让她的“跑马”带有了职业属性,这也让后续的工作协调更显微妙——同事是否还愿意轻易帮她调班?领导能否放心批准她因参赛产生的请假需求?这些疑问,都成了舆论热议的焦点。</h3></br> <h3>事实上,无论是领导的“不反对但不刻意成全”,还是同事对排班公平性的在意,本质上都是医疗行业工作特性的体现。对张水华而言,哈马冠军是阶段性的荣耀,护士这份工作却是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与职业根基。如何在“跑马副业”与“护理主业”间找到精准平衡点,既不辜负赛场天赋,也不影响团队工作与职业发展,或许是这位“最快护士”接下来需要认真权衡的课题。</h3></br> <h3>这场围绕“跑马与值班”的讨论,从来不是对个人成绩的否定,而是对基层从业者职业困境的关注。期待在舆论关注之外,能有更理性的声音聚焦“如何优化岗位排班机制、保障从业者合理权益”,让像张水华这样有特长的从业者,既能在赛场追逐梦想,也不必在职业责任面前陷入两难。</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O4bSTvBeFeX8EqN_mI8dV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