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1399351</p> <p class="ql-block">王必成(1912年—1989年),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小寨村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抗美援朝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p> <p class="ql-block">钟国楚(1912年~1996年),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p><p class="ql-block">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大队政委、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闽赣边三年游击战争。</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科长、团政委、旅长、军分区司令员等职,率部转战苏南一带,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纵队参谋长、师长、副军长等职,率部参加了苏中、豫东、准海、渡江、淞沪等重大战役战斗。</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军长、志愿军某兵团参谋长、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安徽省军区第二政委、江苏省军区第二政委兼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第二政委等职。</p><p class="ql-block">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过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王直(1916年7月—201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人。</p><p class="ql-block">在军旅生涯中,历任勤务员、宣传员、宣传队组长、宣传队分队长、政治处干事、宣传干事、支队总支书记、政治处主任、秘书处文书、交通总站站长、连政治指导员、宣传队队长、组织股股长、团政治处主任、组织科科长、旅政治部副主任、团政委、军分区副政委、支队政委、旅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旅政委、师政委、等职。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西、溧阳、高淳、天目山、苏中、涟水、鲁南、莱芜、孟良崮、临朐、鲁西、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二十军八十九师政委、志愿军二十军八十九师政委、二十六军政治部主任、三十一军副政委、福州公安军政委、福建省军区副政委、陆军二十八军政委、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福州军区副政委、福建省第五届和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六师十六旅坚持江南抗战的战斗历程(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王必成 钟国楚 王 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战胜艰难险恶向前奋进</b></p><p class="ql-block"> 1943年,苏南敌后抗日斗争又一次紧张起来。日本侵略者为了支持太平洋战争,更疯狂地掠夺中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加紧策划对我华中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清乡”,妄图肃清南京外围及京沪路两侧的新四军。国民党顽固派则与日军遥相呼应,总想从背后给我们一刀,置我们于死地。</p><p class="ql-block"> 我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针对敌之企图,调整了华中对敌斗争部署,决定调苏中地区的一师二旅主力南下。</p><p class="ql-block"> 1月13日,旅长王必成、政委刘培善率二旅四团及旅教导队等部到达溧水里佳山一带和十六旅会师。不久,合编为十六旅,王必成任旅长,江渭清任政治委员,钟国楚任副旅长,张开荆任参谋长,魏天禄任政治部主任,陈铁君任副参谋长。这时,全旅(不含地方武装)总兵力有5000余人。</p><p class="ql-block"> 日伪顽对苏南我军的袭扰日益加紧。1月2日,日伪集中数千兵力,先后多次对我两溧地区、横山地区、茅山地区、丹金武地区、太隔地区进行分区“大扫荡”。数百人的小规模的驻扎“扫荡”更为频繁。3月初,日伪正式宣布在镇江、丹阳、武进、无锡、吴县和金坛、宜兴地区“清乡”。日伪双方签订《关于镇江地区清乡工作中日协定》,集结重兵于“清乡”区周围,投入的兵力,仅丹(阳)南、丹(阳)北两地即有1万余人,经训练的"清乡"人员1000余人,从镇江城起直到苏州胥口、横泾等地,构筑了长达325千米的竹篱笆封锁线,沿封锁线每隔一千米构筑碉堡看守,每5千米设检问所,限制人员活动,在“清乡”区内普遍增设据点,仅茅山地区的日伪据点即由51个增加到106个,兵力由3900多人增加为7300余人,封锁线外也驻有重兵,进行反复搜索、游击“扫荡”,以防我破坏其封锁线。日伪还在"清乡"区内清查户口,实行保甲连坐,搞武装特务,想使新四军在"清乡"区内无立足之地,抗日力量无法生存。</p> <p class="ql-block"> 我旅根据过去对敌作战的经验教训,针锋相对地展开反“清乡”、 反“扫荡”斗争。一是开展对敌政治攻势,发表《告民众书》,揭露敌伪“清乡”阴谋。当敌人在 “扫荡”中深入我中心区内构筑据点驻扎时,我主力跳出“清乡”区,向外线转移,避敌锋芒,只留少数武装在“清乡”区内坚持斗争。二是广泛发动群众,破坏敌人的封锁线。在3-5月间,仅武进以南地区我就动员群众5000余人,大破竹篱笆7次,累计破坏篱笆85千米多。敌人白天筑,我们夜间破,使敌人始终构筑不成,而我则可以自由进出,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有一天晚上,我动员了数千群众,在武装部队掩护下,同时动手破坏竹篱笆。一夜之间,50余千米竹篱笆烧为灰烬。敌伪眼看火光冲天,也无可奈何。三是组织短小精干的武装工作队,随县区负责干部行动,白天隐蔽,夜间出来活动,严厉打击敌人便衣特工人员,保护党和群众组织,领导群众对敌斗争,同时开展敌伪军工作,争取敌伪人员。四是寻找敌人的弱点,选择有利时机,奔袭日伪据点。四十七团派出连长周德利、排长王天顺化装成老百姓,乘日军抓夫筑碉堡时混入据点,一面挑水、挑砖瓦,一面把包巷地形、敌人的工事装备、起居生活规律等摸得一清二楚。</p><p class="ql-block"> 在5月8日夜,营长林少克和原先化装混入据点的周德利、王天顺,带着17名勇士,趁夜间敌人熟睡之际,杀入营房,一下子投出70多枚手榴弹,把41名日军干净利索地消灭了。在外线接应的四十七团,放火烧毁镇江到宝埝公路上的竹篱笆,拂晓前顺利撤出战斗,我仅轻伤一人。</p><p class="ql-block"> 在此前后,四十八团还强攻西阳敌据点,四十七团攻克句容牌头据点。尔后四十七团又配合四十八团奔袭丹阳日伪“清乡”中心据点延陵、丁庄。经过多次反复的奔袭强攻,进进出出,我军狠狠地打击敌伪,鼓舞了群众,提高了群众坚持斗争、粉碎敌伪“清乡”的信心。在反“清乡”斗争中,针对敌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手段, 我以“一分军事、九分政治”给予粉碎。</p> <p class="ql-block"> 8月,四十六团、四十八团、五十一团先后对谢庄、上党、大龙口、横桥、马家桥敌伪展开较大规模的攻势,歼灭敌伪军300余人。全旅在反“清乡”斗争中,作战185次,歼灭日伪军800余人。</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旅全力进行艰苦紧张的反“清乡”作战时,国民党顽固派竟调集五十二师、一九二师、“忠义救国军”、挺进军等4个师13个团共1.5万多人的兵力,由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陶广指挥,以五十二师师长张乃鑫为左纵队司令,江苏保安一纵队司令单枢为中央纵队司令,挺进军二纵队司令顾心衡为右纵队司令,从1943年4月12日凌晨开始,分路向我扑来,妄图将我苏南主力及党政机关合围于上下芝山、铜山、李巷、里佳山纵横不到5千米的狭小地区内。</p><p class="ql-block"> 他们叫嚣“打死王必成,活捉江渭清”,并公然宣称“此行目的专为剿共”、“打共军不打皇军”。当时我旅在顽军合围圈中的总兵力不足5000人,双方力量悬殊,且抗大九分校系非战斗部队,武器量少质差。面对强敌进攻,我军奋起自卫。西线我四十七团一营配合抗大九分校坚守铜山、观山阵地。在“坚决守住阵地”、“与阵地共存亡”的口号下,冒着顽军猛烈的炮火,三连130多人坚守观山阵地三昼夜不后退一步;一连坚守铜山阵地,先后打退顽军八次冲锋,阵地屹然不动。13日下午,王必成、江渭清面对严重敌情,亲自向四十六团、四十八团进行战斗动员,决定由四十六团攻占北经巷、四十八团拿下回峰山,杀开一条血路,冲破顽军包围圈。当晚,部队向顽军发起攻击,经激战,全歼驻北经巷、回峰山之顽军,打开了部队向北突围的通路。从14日拂晓到15日凌晨,抗大九分校、苏皖区党委、苏南行政公署、十六旅旅部机关和各部队,安全突出了包围圈。这一战役全歼挺进军第六团,重创了第四、第五团,击溃了“忠救军”和五十二师,共毙顽军1700余人、俘300余人。</p> <p class="ql-block"> 这时,日军为确保京、沪、杭长江三角洲的统治,扩大占领区,拼凑了1万余人,于9月30 日,分兵三路,从苏南、皖南和浙西向溧阳、郎溪、广德、宣城发动进攻。</p><p class="ql-block"> 11月1日,由王必成率领四十八团挺进郎(溪)广(德)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打击日军。由江渭清、钟国楚指挥四十六团和旅部特务营,于22日发动了溧高战役,先后攻克新桥、漆桥等据点,并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全歼东坝之援敌,共缴获长短枪100余支、轻机枪3 挺,俘伪第三师副师长以下60余人,击毙日军大尉及伪军中校以下日伪军40余人。从此,敌、顽、我在苏南长期进行三角斗争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迈开向南发展的新步伐</span></p><p class="ql-block"> 1944年,以茅山为中心的苏皖敌后抗日根据地有了很大发展,北起长江,东临太湖,西起当涂、芜湖,南至宣长公路的广大区域内,除以城镇为依托的铁路、公路点线为日伪占领外,广大乡村均为我控制,在江南敌后形成了一个拥有204万人口的根据地,抗日斗争形势 对我十分有利。</p><p class="ql-block"> 1月2日,日军出动4000余人,向句容东南阴桥头一带“扫荡”。我四十七团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进行反“扫荡”,向溧武路与镇(江)句(容)路日伪据点进袭。日军在我内外夹击下,于13日窜回据点。2月中旬,日军又在苏南划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并采取蚕食政策,推行伪化,以固其占领区。我四十七团、独立二团协同地方武装,在茅山、太漏地区党和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发动群众,展开反蚕食、反伪化、反抢粮的斗争,并动员群众堵塞河道,使敌汽艇不能通行;拆毁祠堂庙宇,使敌无法构筑堡垒据点;组织精干民兵,打击下乡敌伪;埋藏粮食和运输工具,使敌下乡抢不到粮、运不走粮。同时,我加强了瓦解伪军工作,争取伪政权机关人员“白皮红心”,从而孤立了日军。</p> <p class="ql-block"> 3月下旬,驻广德县门口塘的日军南浦旅团小林中队,带伪军一个大队,携带九二式步兵炮1门,窜到我广德中心区杭村“扫荡”。正当日伪军带着抢来的粮食、鸡、猪等物往据点回窜时,被我四十八团侦知。刘别生团长当即指挥一、三营火速追击。三营长徐超、教导员郑大芳马上率领部队占领杭村西南祠谷山地,切断敌归路。一营在牛头山高地,配合三营夹击敌人。我指战员个个像猛虎下山,从东西两边的树林中冲下来,经过一个多小时激战,击毙日伪军100余人,俘虏日军3名,缴获九二式步兵炮1 门和其他军用品一部。</p><p class="ql-block"> 8月23日,我集中四十八团、四十六团、独立二团,在浙江长兴县合溪、水口、白埠一线30千米长的地带,向日伪发起局部反攻。我首先是猛攻合溪,四十八团向凭借镇北祠堂负隅顽抗的伪军程万年部一个营进攻。攻击开始后,我军集中了20多挺轻机枪同时开火,敌人招架不住纷纷缴械投降。 白埠、水口、林城桥、丁甲桥等13处敌伪据点也先后被四十八团、独立二团攻克,全歼伪警卫二师的4个营。</p><p class="ql-block"> 长兴大捷后,日伪被迫撤出鸿桥、上事桥、朱家巷、里塘桥等12座据点。我在浙边界,共收复城镇25处,收复国土 2000平方千米。长兴境内四分之三国土获解放。</p> <p class="ql-block"> 10月23日,我旅又发起周城战役。周城由伪二方面军二师之精锐第四团一个营防守。他们凭借精良的武器和坚固的工事拒不投降。我旅以四十八团担任主攻;以四十六团于南渡、周城间设伏,阻击溧阳、南渡出援之敌;以四十七团在周城以南设伏,阻击社渚出援之敌。 经一昼夜激战,全歼周城守敌。24日上午,社渚伪军一个连增援,遭我四十七团伏击而被全歼。中午,南渡伪军在团长率领下,携带伪二师仅有的两门曲射炮增援周城,被我四十六团全歼。四十六团乘胜攻占南渡、社渚。周城战役全歼伪二师第四团,俘伪团长牟新我以下600余人,缴曲射炮2门、重机枪4挺、轻机枪18挺、步枪400余枝、短枪32枝。不久,溧阳西北之竹篑桥、陆篁里、玉华山、罗村坝等据点之伪二师六团全部退入溧阳城内。溧阳以南全部解放,郎广、溧高地区连成一片。</p><p class="ql-block"> 12月15日,我旅又冒着雨雪严寒,发起泗安战役。泗安由伪三十四师一三四团防守。我四十八团担任主攻,四十六团、旅部特务营负责打援,经过13小时的激战,毙伤中校团副徐炎以下30余人,俘营长吴国钧、魏江田以下官兵400余名,缴炮2门、重机枪4挺、轻机枪 17挺、长短枪200余枝。我苏南各分区部队及地方武装也纷纷出击,均获成功。四十七团化装奇袭句容二圣桥、 镇江石马庙、茅山宝埝,共歼灭日伪近200人。茅山地方武装于1944年6月9日袭击南京郊外土山机场,解救了被日军强迫抓去做苦工的200余人。这一年中,我民兵和地方武装,共进行大小战斗1087次,毙伤日伪军500多人,俘日伪军1050人,缴长短枪1785枝。</p><p class="ql-block"> 1944年是苏南根据地大发展的一年。除县城和较大的敌占据点外,全区基本上连成一片,人口近300万,拥有14个县级政府和2个相当县的办事处,主力部队发展为8200多人,地方武装有4400多人,民兵自卫队有15.9万多人。我旅主力作战155次,毙伤日伪军2400多人,俘日伪军2616人,缴获炮6门、轻重机枪130挺、长短枪2300余枝,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党委赋予的巩固老区、向南发展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 1945年1月6日,粟裕同志率一师师部及三旅渡江南下,在浙江长兴县槐花坎与我旅会合。自此,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获得更大的发展。13日,成立苏浙军区。我旅改编为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王必成任司令,江渭清任政治委员,陈铁君任参谋长,刘文学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三个支队。四十八团为一支队,刘别生任支队长,罗维道任政治委员。四十六团为二支队,吴咏湘任支队长,丁麟章任政治委员。四十七团为三支队,黄玉庭任支队长,王直任政治委员。独立二团仍归我纵队建制,黄光裕任团长,林胜国任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 22日,正是除夕之夜,我一纵队奉命向浙西敌后进军。部队顶风冒雪,徒涉泳河,沿途连克和平、妙西、康溪、戴村、递铺等敌伪据点,乘势占领德清、武康两座县城,开辟了莫干山地区。</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第三战区苏浙皖挺进军总司令兼第二十八军军长陶柳,指挥六十二师及“忠义救国军”一部计五个团的兵力,进攻担任掩护任务的第三纵队,企图于广德、泗安以南,孝丰以西地区,配合日伪,切断我后路,达到其各个击破、合围歼灭我军之罪恶目的,我军被迫自卫。</p><p class="ql-block"> 2月16日,我纵队奉命留下部分兵力于莫于山地区打击日伪,主力撤回参加自卫反击。由递铺经塘浦出观音桥,夹击六十二师。当晚,我纵队协同三纵队全线出击顽军。六十二师的一八四团和一八五团被围,经激战,大部被歼于孝丰以北地区。六十二师师部及一八六团仓皇南逃。我纵队乘胜追击,解放孝丰城。</p> <p class="ql-block"> 18日,我纵队一部又于西圩市、渔溪口、大小王坑地区,会同三纵队一部全歼“忠义救国军”二纵队四团,控制了天目山以北地区,取得了天目山第一次自卫反顽战役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顽固派不甘失败,3月初调一九二师、五十二师、挺进军一纵、浙保四纵、“忠救军”一部共12个团的兵力,分四路向孝丰合击。我纵三支队和独立二团节节阻击,并多次反击,大量消耗疲惫顽军。6日,我纵队以一、二支队对顽军左路“忠救军”实施反击,歼其一 部;7日,在三纵队密切配合下,继续向五十二师、一九二师侧翼反击,歼灭顽军约一个团,余顽溃逃。我纵分三路追击,至12日恢复天日山以北地区,并乘胜突破顽军在天目山麓一线阵地,占领临安城,取得第二次自卫反顽战役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自卫反顽战役结束后,我纵一支队奉命东进莫干山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并掩护第四纵队东渡富春江,打通与浙东第二纵队的联系。顽固派发动的两次进攻被我击退后,又从闽赣皖抽调七十九师、一四六师、一四七师、三十三旅以及曾经由英国教官训练、配以美械装备的精锐部队“国际突击纵队”前来增援,连同原来的六十二师、一九二师、五十二师、“忠救军”、挺进军第一纵队、浙保四纵等部共十个师42个团6.6万余人,在国民党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上官云相指挥下,从闽赣皖兼程并进,进入浙西境内,于5月29日向我发动第三次大规模进攻。</p><p class="ql-block"> 我纵为保障第四纵队东渡的行动,协同第三、四纵队各一部,击退向我进攻的七十九师,歼其一个团部及一个营,并乘胜攻占新登县城,并于新登县城以南协同第四纵队一部,阻击“国际突击纵队”的反扑,经一天的激战,将其击退。在新登战役中,优秀指挥员、一支队支队长刘别生光荣牺牲。我为顾全大局,于6月4日主动退出新登,8日退出临安。但顽军仍倾其全力,分左、中、右三路前进,包围我军,妄图歼灭我军于天目山地区。我军决定再退出天目山,国民党顽固派以为我军已“溃败”,得寸进尺,继续尾随北犯,紧缩包围圈,直抵孝丰城郊。我纵被迫自卫,协同第三、四纵队进行反击,歼其五十二师、七十九师、“国际突击纵队”大部。其余顽军纷纷溃逃。第三次反顽自卫战役于26日胜利结束。</p> <p class="ql-block"> 在三次自卫反击战役中,我纵歼灭顽军6100余人(俘5100人),缴获各种炮25门、轻重机枪169挺、长短枪2500余支。在这半年艰苦奋战中,我纵初步积累了进行较大规模的山地运动战的经验,提高了干部的指挥水平,为抗日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全纵队兵员增加、装备改善,纵队建立了炮兵营,各团建立了炮兵连,各营建立了机炮连,总兵力有1.1万多人,开创了建旅以来前所未有的新局面。</p><p class="ql-block"> 7月下旬,苏南日伪军四出抢粮,以图最后挣扎。我纵奉命于8月9日发起东坝战役。一支队向定埠、梅渚,二支队向东坝、固城、曹塘,三支队向狸头桥、咎家台、更楼仓等13处日伪据点发起反攻。</p><p class="ql-block"> 这一战役,我攻克敌伪碉堡50余座,全歼伪军独立第十五旅,俘敌1800余人,缴获迫击炮8门、重机枪12挺、轻机枪48挺。</p><p class="ql-block"> 8月中旬,我纵奉命向附近日伪发出通牒,要他们限期投降。对拒不缴枪的敌人,纵队分四路发起反攻,先后拔除了北起句容、南至长兴间的前马、南渡、天王寺、宝埝、夹铺等10 余处据点,歼敌军近2000人。</p><p class="ql-block"> 8月14日,句容地区的伪三师第八团1200余人,配合日军两个中队对我进行报复,进至白马桥、上沛埠一线。我纵一支队于张家岗、段家桥地区截击,经11个小时激战,歼灭日军30余名、伪三师第八团团长以下670余人,俘日军1名、伪军350 余人。</p><p class="ql-block"> 19日,我纵对盘踞在金坛、溧阳两县拒绝向我投降的日伪军发起进攻,经过激战,先后解放了金坛、溧阳城,共歼灭伪军两个团及日军一部,俘伪军1700余人,缴获迫击炮、曲射炮各2门,轻重机枪48挺。我纵乘胜解放了高淳、夏溪、珠林、罗村坝、溧水、东山、湖熟等县城和市镇。</p><p class="ql-block"> 9月2日,日本正式签字投降。我纵奉命停止对日军的反攻作战,于溧阳地区就地休整。 </p> <p class="ql-block"> 我党在重庆谈判中,对国民党政府做出了重大让步。《双十协定》规定我党撤出浙东、苏南、 皖南等八个地区。我纵挥泪告别朝夕相依、生死与共的江南父老,胜利到达苏中解放区,执行新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从1940年7月至1945年9月2日的5年多时间里,我旅在敌伪顽两面夹击之中,历经艰险、复杂、残酷的斗争,在茅山周围、金陵城下、太湖水乡、苏皖边区粉碎了敌伪无数次的 “扫荡”、“清乡”,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共作战3840余次,解放县城10 座,攻克敌据点540处,毙伤敌近1.5万人,俘虏敌官兵7200多人,争取敌伪军反正17次共 750多人,缴获长短枪1.5万多支、轻重机枪260多挺、九二步兵炮2门、各种曲射炮89门、 各种炮弹580发、各种子弹31万余发以及电台等其他军用物资,坚守了苏南敌后抗日阵地, 阻止了国民党第三战区主力进攻苏北我军的企图,配合了全国军民对日作战,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 苏皖区党委副书记邓仲铭,二支队政治部主任罗化成,六师参谋长兼我旅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以及巫恒通、李复、王丰庆、刘别生、丁麟章、刘震英、李俊重、严根辉、邹耀堂、周乐生、刘一鸿、江如枝、涂风初、李忠、李伯、胡九春等团以上干部及2000多名官兵,为民族的解放,为江南抗战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名将永载史册,万古流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备注:本文节选摘自《劲旅雄风》江南铁军征战纪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