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1399351</p> <p class="ql-block">王必成(1912年—1989年),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小寨村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抗美援朝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p> <p class="ql-block">钟国楚(1912年~1996年),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p><p class="ql-block">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大队政委、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闽赣边三年游击战争。</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科长、团政委、旅长、军分区司令员等职,率部转战苏南一带,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纵队参谋长、师长、副军长等职,率部参加了苏中、豫东、准海、渡江、淞沪等重大战役战斗。</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军长、志愿军某兵团参谋长、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安徽省军区第二政委、江苏省军区第二政委兼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第二政委等职。</p><p class="ql-block">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过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王直(1916年7月—201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人。</p><p class="ql-block">在军旅生涯中,历任勤务员、宣传员、宣传队组长、宣传队分队长、政治处干事、宣传干事、支队总支书记、政治处主任、秘书处文书、交通总站站长、连政治指导员、宣传队队长、组织股股长、团政治处主任、组织科科长、旅政治部副主任、团政委、军分区副政委、支队政委、旅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旅政委、师政委、等职。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西、溧阳、高淳、天目山、苏中、涟水、鲁南、莱芜、孟良崮、临朐、鲁西、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二十军八十九师政委、志愿军二十军八十九师政委、二十六军政治部主任、三十一军副政委、福州公安军政委、福建省军区副政委、陆军二十八军政委、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福州军区副政委、福建省第五届和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师十六旅坚持江南抗战的战斗历程(上)</b></p><p class="ql-block"> 王必成 钟国楚 王 直</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十六旅,是在江南抗日烽火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英雄部队。抗战期间,它驰骋在江南敌后,依靠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的支援,有力地打击敌人。</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十六旅纵横驰骋在这里,直接威胁着南京,好像一把锐利的钢刀插在敌人的心脏。十六旅的广大指战员坚持苏南敌后斗争,粉碎了敌人的疯狂"扫荡"、“清乡”,同时也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擦、破坏团结抗战的阴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茅山烽火中诞生</span></p><p class="ql-block"> 1938年4月28日,粟裕同志奉命率新四军先遣支队离开皖南岩寺向苏南挺进。随后, 陈毅、张鼎丞分别率一、二支队也相继进入苏南。</p><p class="ql-block"> 此时苏南已沦入敌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新四军一、二支队的广大指战员满怀抗战热情,积极寻找战机,连续对日军展开夜袭、奔袭、突袭和伏击作战,频繁破击铁路、公路、桥梁和敌人的通讯设施,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团结了广大群众,争取了大大小小的抗日武装,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p><p class="ql-block"> 1939年11月,一、二支队领导机关奉命合编,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p><p class="ql-block"> 1940年春,根据上级指示,以原新四军二支队部分机关部队为基础重建新二支队,罗忠毅为支队司令员,廖海涛为副司令员,罗化成为政治部主任,下辖新三团、四团。全支队1800 余人,活动于南京市郊、江宁、当涂、溧水、句容等县。</p> <p class="ql-block"> 6月1日,新二支队在南京外围湖熟镇以东的赤山,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早晨,日军南浦旅团江本联队的吉田中队出动 “扫荡”。廖海涛副司令员接到情报,立即带领几个连队在赤山上设下埋伏。上午10点多钟,敌人果然进了伏击圈。廖海涛一声令下,伏击部队突然开火。在震撼山谷的“杀”声中,密集的子弹裹着复仇的怒火射向敌群。</p><p class="ql-block"> 赤山东边是赤山湖,敌人在湖堤上遭我军前后夹击,左右两旁又是湖水,进退维谷,有的被打死,有的跳下湖里淹死。经过两个小时的战斗,我毙伤日寇130余人,俘敌2人,缴获九二步兵炮1门、步机枪60余支。</p><p class="ql-block"> 赤山之战,大大鼓舞了广大军民的士气!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指挥、粟裕副指挥来电传令嘉奖参战部队官兵。支队副司令员廖海涛为这一胜利在《火线报》上题了词:“坚持江南抗敌军,日寇惊呼胆寒心。赤山之战缴敌炮,茅山烽火震南京。”江南军民无比兴奋,军民同乐,庆祝胜利。</p><p class="ql-block"> 在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逼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为顾全大局,于6月下旬主动退出了溧阳水西,转移到溧(阳)武(进)路以北的茅山地区。</p><p class="ql-block"> 顽军得寸进尺,继续尾追我指挥部。国民党第三战区第二游击区副总指挥冷欣命令四十师两个团,插入我镇江、句容交界地西塔山,企图袭击我江南指挥部。</p><p class="ql-block"> 我军被迫自卫还击,在廖海涛副司令员亲自指挥下,将顽军两个团击退。我军以民族利益和团结抗战为重,再退一步。江南新四军主力北渡长江。</p> <p class="ql-block"> 10月5日,我独立二团在宜兴前黄至杨桥之间伏击日军炮艇,毙敌27名,击沉炮艇1艘。同时四团二营在镇江至宝埝公路上击毁日军汽车1辆,歼敌20余人。</p><p class="ql-block"> 1940年9月,国民党顽固派六十三师两个团,打着“抗战”的旗号,越过溧武路,进至茅山西阳、茅麓地区,企图袭击我新二支队司令部,破坏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又命令保安九旅张少华部,插入我金(坛)丹(阳)武(进)地区,勾结日伪,残杀人民群众,破坏抗日民主政权,限制我军活动。苏南日伪也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p><p class="ql-block"> 为了粉碎日伪顽的阴谋,我军在军事上积极歼灭日伪军的同时,对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实行自卫和争取相结合的原则。如在茅山反“扫荡”战斗中,我军将被日寇击溃的国民党十六师零散人员共200余人、机枪11 挺、步枪百余支、电台1部集中收容,全部送还给该部。临走前还请他们会餐,表示我军团结友军的诚意。我们这样做,对该师官兵影响很大。他们都说:新四军确实是坚决抗战的军队。</p><p class="ql-block"> 11月21日,苏南军政委员会根据党中央和陈毅的指示,召开了扩大会议,分析了形势, 统一了认识,对斗争作了新的部署。随着皖南形势日益恶化,苏南的抗日斗争也更加尖锐复杂。在此期间,我独立一团团长王丰庆、独立二团副团长李复在反“扫荡”战斗中先后光荣牺牲。</p><p class="ql-block"> 这时皖南军部有两批后方人员要经苏南向苏北撤退,军部命令新二支队司令部转移到两溧以北地区活动,以主要力量护送皖南千余名干部过江。</p> <p class="ql-block">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国民党当局公然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扣押叶挺军长。苏南我军失去皖南军部的依托,孤悬江南敌后,受敌顽双方夹击,处境更加险恶。 </p><p class="ql-block"> 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及时发出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统一整编华中地区抗日武装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苏南部队编为第六师,以谭震林为师长兼政委,罗忠毅为参谋长,下辖十六旅、十八旅。我新二支队编为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p><p class="ql-block"> 4月1日,在宜兴闸口召开十六旅成立大会。会上,由六师参谋长罗忠毅宣读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罗忠毅兼旅长,廖海涛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胜为参谋长。新二支队的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为十六旅的司、政、供、卫机关;四团改编为第四十六团,新三团、自卫团改编为第四十七团,独立二团、独立三团归十六旅建制。</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在茅山地区成立第五保安司令部,司令樊玉琳;在溧武路以南成立第六保安司令部。</p><p class="ql-block"> 在成立大会上,政委廖海涛同志讲话。他重申了坚持我党我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表达了坚持江南抗战的决心,严正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大会发了通电,全体指战员坚定地表示:“与江南同胞,戮力同心,迈步前进,建立一支坚强之正规军,发展抗日民主政权,以争取反'扫荡'反摩擦之伟大胜利,巩固斗争阵地,达成光荣伟大之任务。”</p><p class="ql-block"> 会场上空响彻嘹亮的歌声:“春风飘飘,湖光闪耀,江南生绿叶,劲旅新成立,军民齐欢唱,军民齐欢唱。坚持反摩擦,坚持反'扫荡',胜利的旗帜迎风飘扬、迎风飘扬!”挑起坚持江南斗争的重担十六旅,成为了苏皖区江南敌后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p> <p class="ql-block"> “皖南事变”后,这一地区的斗争形势非常紧张复杂。我十六旅十分艰难。国民党当局调集第四十师、江苏省保安一团、“忠义救国军”等大批部队和派遣大量便衣特工人员进入苏南我根据地,对我苏南新四军进行军事进攻与暗杀、破坏,妄图一举把我苏南部队消灭。</p><p class="ql-block"> 南京的日寇、汉奸更是兴高采烈,与国民党顽固派相互呼应。日伪集中了4000多人,对我茅山地区进行大规模的驻扎“扫荡”,新建了28个据点。</p><p class="ql-block"> 我军活动地区收缩,财经收入减少。当时有个顺口溜形容我们是:“天天战斗,夜夜移营。一日三战,一夜三移。”国民党当局不仅停止对我军军饷供应,还从我根据地抢去大批物资。</p><p class="ql-block"> 战斗频繁,部队减员,供给困难,地方干部也遭受较大损失,我们面临巨大的考验。苏南斗争的严峻局势,并不能动摇全旅指战员坚持抗战的决心。部队在日伪顽夹击的情况下,决心在反“扫荡”、反摩擦的斗争中,粉碎敌伪顽的夹击,把江南敌后的斗争向前推进。</p><p class="ql-block"> 在这困难的时候,师长谭震林于1941年5月中旬来到十六旅,传达中共中央华中局对苏南工作的指示,检查十六旅的各项工作。谭师长在溧阳地区四十六团召集部队连以上、地方区以上干部会,做了关于国际国内形势和当前任务的报告。</p> <p class="ql-block"> 21日,驻溧阳城、宜兴张渚一带的国民党四十师一一八团的四个营,在冷欣的指令下,在戴家巷、盛家村、尖子巷一线向我部偷袭。我军奋起自卫反击,打退了顽军的进攻。四十六团政委钟国楚带领部队,一直追到余家桥以北地区,消灭顽军两个多连。</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顽固派不甘心这次失败,22日,又以一个营、一个机枪连、一个特务连,配备了两门炮,向我驻地戴家巷发起进攻。我军依靠黄金山阵地,将其击退,歼顽军200余人,缴获步、机枪100多支,俘虏官兵100余人。谭师长估计到,顽固派还可能再次进犯,立即部署部队在黄金山两侧构筑工事,令四十六团预先设伏。</p><p class="ql-block"> 果然不出所料,24日,顽四十师副师长又率两个团又一个营, 分两路向我黄金山阵地发动了第三次进攻。由于预先占领了有利地形,采取了灵活的战术, 我军经数小时激战,终于将顽军击溃,歼顽军400余人,其中俘虏300余人,缴获机、步枪百余支,子弹数万发。</p><p class="ql-block"> 不久,日伪在京沪铁路以东我六师十八旅活动地区实行“清乡”。十八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该旅五十二团团部一部及二营在黄埭战斗后,由团参谋长胡品三和政治处主任张鏖率领进入太湖地区。后十八旅奉命转移到苏中地区,该部连同太湖支队编为十六旅四十八团。</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旅为配合十八旅反“清乡”斗争,在茅山地区和金坛、丹阳、武进以及宜兴地区积极打击日伪,一度攻克延陵、九里、郭庄庙、龙都等19个敌占据点,并乘胜恢复了“皖南事变”时失去的游击区。</p> <p class="ql-block"> 由于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许多中间人士从观望动摇不定中转向我军,调动了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进一步提高了坚持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十六旅在艰难中获得了发展,主力和地方武装发展到3700多人。</p><p class="ql-block"> 11月28日,日伪调集了近3000人,奔袭合击溧阳塘马我旅旅部和苏皖区党委领导机关。罗忠毅旅长和廖海涛政委组织部队阻击,掩护机关人员安全转移,而他们两人却先后牺牲。这是一个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p><p class="ql-block"> 塘马之战,悲壮激烈,重创了敌人,粉碎了敌人一举消灭我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的企图。270位长眠九泉之下的英烈,树立了殊死抗日、浴血奋战的光辉范例,为坚持、发展苏南抗日斗争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塘马战斗后,谭震林师长立即电令十六旅机关转移到溧水地区与四十六团一起行动,并任命四十六团团长黄玉庭为代旅长,四十六团政委钟国楚为代旅政委。不久,谭震林师长到十六旅旅部,了解塘马战斗的经过,检查工作,整顿部队思想,总结经验教训,并将情况报告新四军军部。军部来电任命谭震林兼十六旅旅长,钟国楚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开荆为参谋长,王直为政治部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准备从苏南抽调一部分兵力参加太平洋战争,在调兵之前,集结了5000人,向溧阳、宜兴、郎溪一带“扫荡”。国民党军队闻风而逃,丢失了大片士地。不仅如此,国民党第三战区还令其江苏省保安一团袭击我十六旅的后方医院。我十六旅在华中局和军、师部的正确领导下,顾全大局,依靠苏南广大人民的支援,克服重重困难,粉碎了日伪的“扫荡”,不仅保卫了抗日根据地,而且还有了新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1942年夏,在溧阳南渡、社渚、东坝的国民党新七十师,向我十六旅驻地里佳山进攻。我即进行自卫反击,将其击溃。与此同时,国民党“忠义救国军”一纵队在司令黄力忠率领下,向我驻丹(阳)金(坛)武(进)地区里庄桥的四十七团进攻。我军歼其300余人,缴机枪3 挺、步枪100余支。取得了里佳山和里庄桥反击战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由于我军不断打击敌人,积极开展伪军工作,更加深了日伪之间的矛盾。驻常州的伪航空警卫营290余人,在营长顾济民的率领下,携带步、机枪200余支,毅然起义参加了我军的行列。这个营的起义,在日伪军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p><p class="ql-block"> 里佳山和里庄桥自卫反击战胜利后,苏皖区党委和十六旅又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一致认为,必须继续放手发动群众,扩大和发展抗日力量,迎接新胜利的到来。会议指出:当前形势虽然对我军有利,但必须看到敌人的强化治安政策和顽军的反共政策没有改变,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争取苏皖抗日根据地的更大发展。</p><p class="ql-block"> 苏南主力北上以后的三年多,十六旅全体指战员历经艰难险阻,英勇奋战,不仅坚持了 原有阵地,有力地阻止了顽军北犯,保证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南翼的安全,而且发展了苏南抗日根据地,为二旅南下准备了良好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备注:本文节选摘自《劲旅雄风》江南铁军征战纪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