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记之四,西域南疆(3),库车(下)

雨落梧桐(美篇号:10511522)

<p class="ql-block">游毕库车大峡谷,回返</p> <p class="ql-block">半路,见路边一处红色山岭上有玄奘雕像</p> <p class="ql-block">停车打卡,这处景点叫克孜利亚圣景</p> <p class="ql-block">回程路上,车窗外红色山岭与宽阔河谷相伴,独特的西域风光,景色壮美</p> <p class="ql-block">打卡,红林染天</p> <p class="ql-block">大概下午四-五点钟,来到库车古城</p><p class="ql-block">景点四,库车古城</p> <p class="ql-block">库车古城的夯土城墙</p> <p class="ql-block">库车老街街景</p> <p class="ql-block">先游库车王府</p><p class="ql-block">库车古城游之一,库车王府</p><p class="ql-block">库车王府,全称为库车世袭回部亲王府,原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皇帝为表彰当地维吾尔族首领鄂对协助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功绩,专门派遣内地汉族工匠为当时的王爷米尔扎·鄂对建造而成。</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库车王府被军阀盛世才毁坏。到20世纪初,原“库车王府”仅存部分房屋和城墙。2004年,库车县政府投资1300万元,根据末任库车王达吾提·买合苏提的回忆,在原址重建的。2006年3月26日对外开放,现为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王府景区分三个游览区:</p><p class="ql-block">一是以龟兹文化为主线的龟兹文化馆展区。包括龟兹历史典故馆,龟兹石窟壁画馆等</p><p class="ql-block">二是以库车王为主线的王府展区,展示近250年来库车王室家族的辉煌与没落;</p><p class="ql-block">三是以古城墙垣为主线的老城墙游览区。</p> <p class="ql-block">一,龟兹文化展区(王府前院)</p><p class="ql-block">库车古称龟兹,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历史上曾是古印度、古希腊一罗马、波斯、汉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之处,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龟兹文化。龟兹地处塔里木盆地北缘,北依天山,南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p><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的西域都护府和唐代的安西大都护府都曾设在龟兹,龟兹是古代西域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p><p class="ql-block">作为丝绸之路要冲,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汇极大地促进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龟兹</span>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商贸的昌盛,产生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龟兹文化,佛教艺术、石窟壁画、龟兹乐舞等</p> <p class="ql-block">下图,龟兹故城遗址</p><p class="ql-block">历史悠久的龟兹大地,很早以前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根据文献记载,最盛时,龟兹疆域以今库车市为中心,包括拜城、新和、沙雅、乌什和巴楚等县,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古老的铜厂河和渭干河(古称东川水和西川水)纵贯龟兹境内,哺育了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中的龟兹文化。保留到现在的石窟寺、城池、佛寺和烽燧等遗址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p><p class="ql-block">龟兹是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历史上曾在龟兹生活并活动的有天山南北的塞种、月氏、乌孙、龟兹人、焉耆人、于阗人、匈奴、汉、羌、吐蕃、回鹘等民族。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龟兹文化。</p> <p class="ql-block">1,龟兹历史典故展</p><p class="ql-block">(1)龟兹历史</p><p class="ql-block">张骞出使西域</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60年,设汉代西域都护府</p><p class="ql-block">龟兹人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进人阶级社会以后,就和中国中原的历史发生了密切联系。特别是从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起,在近千年的时间中,龟兹一直是中国统治西域的据点,是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首任西域都护府,郑吉</p> <p class="ql-block">汉朝治边之策,</p> <p class="ql-block">东汉定远侯,班超</p> <p class="ql-block">龟兹王绛宾入觐</p><p class="ql-block">绛宾是西汉汉宣帝年间龟兹的地方统治者,他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位龟兹王。公元前65年,龟兹王绛宾数次携夫人赴长安朝贺,为汉朝带去了大量乐器和歌舞艺人,他们也带着汉宣帝赏赐的车骑和珍宝返回龟兹。从此之后,他模仿汉朝制度建立宫殿,制定礼仪,吸收汉朝先进文化,进一步推动龟兹社会发展。</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尕哈烽燧</p><p class="ql-block">烽燧东北距克孜尔尕哈石窟约1公里。据史料记载,克孜尔尕哈烽燧始建于汉宣帝年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目前新疆境内保存最好、年代最早、位置最靠西部的古代烽燧,其见证了中原王朝对新疆的有效统治。</p><p class="ql-block">该烽燧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长城资源,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唐朝,安西大都护府辖区图</p><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唐朝在龟兹驻扎守兵3万,以龟兹作为统辖西域的中心,并在此设安西大都护府,管辖着"安西四镇",其范围包括整个塔里木盆地和帕米尔以西的广大地域。如果将姑墨(今阿克苏)和尉头(今巴楚)绿洲包括在内,龟兹就拥有九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清朝,平叛新疆</p><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年(1755)和二十三年(1758),二十四年(1759),清平定地处西北边陲的准噶尔部及大小和卓发动的叛乱。乾隆帝弘历用图画的形式再现此中的种种得胜、凯旋与庆功的场面,是为《乾隆平定西域得胜图>,此图共16幅,每幅图上方均有乾隆帝亲笔书写的记理争战功绩的诗作,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民族英雄,林则徐</p><p class="ql-block">“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p><p class="ql-block">林则徐被贬新疆三年,兴修水利造福地方,整理资料绘制地图。他晚年回乡,力荐左宗棠西定新疆。</p><p class="ql-block">20年后,左宗棠正是带着林则徐给他的资料和地图收复了新疆,还奏请朝廷在新疆建省,屯田垦荒,凿修水利,使林公心愿得以实现。</p> <p class="ql-block">收复新疆,左宗棠</p><p class="ql-block">左宗棠抬棺出征的故事发生在晚清,当时新疆面临被阿古柏侵略军占领和沙俄侵占的危机。</p><p class="ql-block">左宗棠为表明自己收复新疆的决心,棺材随行,先后收复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并最终在1878年完成了收复新疆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2)龟兹宗教</p><p class="ql-block">龟兹地区同塔里木盆地其他地区一样,历来是多种宗教文化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传播</span>汇聚之地。这里最初曾经流行过原始宗教、萨满教。公元前4世纪左右,随着袄教、佛教等相继传入,包括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逐步形成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尤以佛教最盛。</p> <p class="ql-block">龟兹佛教</p><p class="ql-block">佛教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和历史绵延的主要载体。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印度。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以摩揭陀为中心大力推广佛教。龟兹地处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首站。公元2世纪至公元13世纪,龟兹与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城邦诸国一样普遍信奉佛教,曾一度成为西域佛教文化的中心,被誉为"中国佛教文化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苏巴什佛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佛教传播示意图</p><p class="ql-block">龟兹是新疆最早传入佛教的地区之一。公元三世纪龟兹佛教已经相当兴盛。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龟兹成为西域佛教的中心之一,龟兹乐舞得到长足发展。</p><p class="ql-block">龟兹是佛经荟萃、翻译家辈出的地方,最早以弘法为业的龟兹高僧是佛图澄(公元232-348年),公元258年白延在洛阳白马寺译出了《无量平等觉经》、《除灾患经》。两晋时期帛延、帛元信、帛尸梨密多等龟兹沙门都到中原参加了译经,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出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下图左,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公元344-413)</p><p class="ql-block">下图右,出土于苏巴什佛寺遗址的苏慕遮彩绘舍利盒</p> <p class="ql-block">下图左,苏慕遮彩绘舍利盒</p><p class="ql-block">下图右,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年),玄奘孤身一人西行求法途中,经过龟兹,因大雪封路,未能成行,在此讲经说法两月有余。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对当时的龟兹做了详细记载。</p> <p class="ql-block">舍利盒乐舞图(展开放大)</p><p class="ql-block">苏慕遮彩绘舍利盒。盒高32.3厘米,直径37.7厘米,盒身周壁绘有乐舞人物二十一人,描绘了龟兹拟态舞"苏幕遮"演出的场面,是表现古代龟兹歌舞戏的珍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龟茲乐舞</p><p class="ql-block">龟兹舞上肢摆动和手势多变的特点,仍在维吾尔舞蹈中显而易见。龟兹舞的技巧特点是旋转,"乍动乍息""击其节""撼首弄目""翘脚弹指"等龟兹舞的丰富语言,在维吾尔民间舞蹈中更是屡见不鲜</p><p class="ql-block">龟兹舞蹈同龟兹音乐一样,随着历史的发展,始终在维吾尔民族舞蹈中一直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2,龟兹石窟壁画展</p><p class="ql-block">龟兹石窟遗址分布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库车阿艾石窟</p><p class="ql-block">阿艾石窟位于库车县东北六十公里的克孜里亚山一条山沟里,洞窟距地面约30米,南距217国道约两公里。</p><p class="ql-block">阿艾石窟为长方形纵券顶窟,属于龟兹地区最常见的中心柱支提窟。石窟长4.6米,宽2.5米,面积约15平方米。洞窟中央残存一个方形台基,台基上原应有一尊坐佛,但已残毁不存。台基与洞窟的左、右侧壁和正壁之间形成观佛的左、右、后甬道。阿艾石窟壁画主要残存于左侧壁、左券腹、右侧壁和正壁,残存的壁画面积约10平方米。其中的墨书汉文题记多达26处,题记多为供养人的姓名,有赵、李、梁、寇等汉姓,也有裴姓(喀什噶尔)和白姓(龟兹)等当地少数民族的姓氏,是我们研究当时龟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森木塞姆石窟</p><p class="ql-block">位于新疆库车县东北约40公里的库鲁达格山各地。开凿的年代约在公元四世纪,略晚于克孜尔石窟,大约在公元九世纪逐渐衰败。</p><p class="ql-block">在森木塞姆石窟中,作为洞窟绘塑主体的塑像多已不存,现存壁画题材以因缘、佛传故事为主,人物画多以土红色勾画轮廓,晕染法表现明暗与立体,用色艳丽。晚期洞窟壁画则出现了汉族及回鹘的画风。</p><p class="ql-block">森木塞姆千佛洞对研究新疆地区古代佛教艺术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1996年国务院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库木吐喇石窟</p><p class="ql-block">位于库车市玉奇吾斯塘乡北东方红水电站东及北面、渭干河东岸却勒塔格山中。</p><p class="ql-block">洞窟分南北两个相对集中的区域,总计112个,保存壁画约5200平方米。洞窟壁画依其内容及绘画技法可分为三种类型:早期的龟兹画风、中期的汉风特征、晚期的回鹘风格。尤其以来自中原的汉风特征的壁画最为突出,并在整个窟群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同时保存有大量的汉文墨书题记,是中央政府统治西域龟兹的历史见证,1961年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石窟</p><p class="ql-block">位于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遗存包括9处佛教洞窟及窟前建筑遗迹。年代从3世纪的东汉持续至9世纪的唐代。其类型齐备的石窟寺洞窟形制,多种文字的文书、题记,内容丰富的佛教故事壁画超过了印度和中国其他地区,展现了3~8世纪龟兹作为丝绸之路天山南麓佛教中心的盛况。1961年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龟兹石窟雕塑简介</p><p class="ql-block">雕塑本是石窟中形象最为鲜明的艺术品,然而在历史沧桑中,龟兹地区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却是雕塑。龟兹石窟现存彩绘泥塑和木<span style="font-size:18px;">绘泥塑残块</span>雕像已是凤毛麟角,极为珍贵。这些彩绘泥塑和木雕像体现出犍陀罗、中原及龟兹本土的艺术风格。 它们大多在20世纪初被外国探险队劫掠</p> <p class="ql-block">阿艾石窟主室右壁,卢舍那佛</p> <p class="ql-block">阿艾石窟主室右壁,药师琉璃光佛</p> <p class="ql-block">库木吐拉23窟,天相图</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石窟47窟,对鸟图案</p> <p class="ql-block">库木吐拉45窟,因缘故事</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205窟,龟兹王托提卡及王后</p> <p class="ql-block">下图《回鹘供养人》,库木吐喇石窟第79窟,约公元10世纪</p><p class="ql-block">此幅壁画左侧人物标汉名右侧标维文名,描绘的是汉僧和回鸣供养人形象,左侧为汉僧右侧为回鹘供养人,强调健壮之美,雍容华贵有盛唐气象,此壁画汉胡兼有男女相随神态各异,虽然男子留有络腮胡,但脸型丰圆两颊突起,而女性着唐代中原女装。中央有一童子,跪向前方,做花供养,回首后倾,把画面两侧的汉僧和回鹘供养人有机地组合在一起。</p><p class="ql-block">库木吐喇千佛洞79窟《回鹘供养人》壁画,真实反映了新疆宗教发展演变的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教或两教为主、多教并存是新疆宗教历史的基本特点,交融共存是新疆宗教关系的主流。</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尕哈11窟,龟兹供养人</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17窟,弥勒说法图</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81窟,须达拿乐善好施</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17窟,本生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克孜尔175窟,农耕锄地图</span></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175窟,牛耕图</p> <p class="ql-block">二,王府展区(中区)</p> <p class="ql-block">在清代库车的历史上,乃至在清代新疆历史上,鄂对及其家族,都占有重要的位置。鄂对及其孙子伊萨克等家族成员,在清朝统一新疆、平定和卓后裔之乱、维护南疆地区社会稳定、发展南疆地区经济中,都发挥了一定作用,先后被清朝政府册封给贝勒、贝子、亲王等爵位,并获得"世袭罔替"的特殊待遇。</p> <p class="ql-block">中堂联</p><p class="ql-block">平叛和卓建奇功,世袭罔替授御封,</p><p class="ql-block">横批:勋业留芳</p><p class="ql-block">图:平定回疆战图册之生擒张格尔</p> <p class="ql-block">库车王府展览全面展示了历史上11代库车王的人生履历和他们的历史功勋,同时也揭示了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关于库车王记载,不同研究资料存在分歧,我们在此不议。</p> <p class="ql-block">第一代库车王,米尔扎鄂对伯克</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一年(16年)库车阿奇木伯克鄂对,参加了清军平定准格尔都阿垃尔拨纳战乱军事行动。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叛军功入库车城,面对叛军的威逼利诱,鄂对坚决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他不肯参与叛乱,逃出库车城,前往伊犁投奔清军。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朝政府出兵平叛,令鄂对为先锋。鄂对率兵出征,叛军在城墙上以鄂对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为人质,劝说他脱离清军,同他们合作,鄂对深明大义,不肯屈从。叛军便将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从城墙上推下,活活摔死在城下。清军收复库车、阿克苏等地之后,派鄂对前往和田,招降和田叛军,鄂对不负来望,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潜入和田城中,费尽了周折,最终使和田归服朝廷。后来,清军被围困在黑水营,一支叛军前往攻打和田,要把失去的和田从鄂对手中夺回去,当时,鄂对在和田招募了几百人,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死守和望三个半月,终于等到了援军。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鄂对授"散秩大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晋封为辅国公,不久又加封为贝勒品级贝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三月,鄂对赴京觐见,受到乾隆皇旁接见,为赏赐鄂对等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突出贡献,乾隆皇帝命人绘制了鄂对等有功之臣的画像,悬挂在北京故官紫光阁内。同年,任命鄂对为叶尔羌阿奇木伯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鄂对任内在叶尔羌病放</p> <p class="ql-block">热依木阿合奇夫人</p><p class="ql-block">热依木阿合奇夫人(约1721年﹣1785年),鄂对之妻。在他一生中他们亲密合作,相依为伴,在反对和镇压准噶尔大小和卓发动的叛乱斗争中,从始至终站在鄂对一条战线上,为清王朝平定和卓叛乱,以实际行动做出了贡献,她是一个英勇爱国,识大局明大礼的女子。</p> <p class="ql-block">紫光阁</p><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鄂对随兆惠等人到达北京,与维吾尔其他几个首领受到乾隆皇帝的隆重接见。对此《清实录》载:"上御正大光明殿,赐哈密札萨克郡王品级贝勒玉素布、和阗阿奇木郡王品级贝勒霍集斯,回部新附之阿克苏贝勒品级贝子鄂对等四十六人,冠服有差。"随后,清朝政府对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有功的人员进行赏赐,并"图形紫光阁"。清政府对鄂对的评语是:"平伊犁时,归顺勤王,回部杰出,其心允良,往谕和阗,被围三月,共噶布舒,全守卓越。</p> <p class="ql-block">第二代,鄂斯满(鄂对长子)</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米尔扎鄂对伯克之子米尔扎鄂斯满伯克被授予库车城三品伯克。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库车城阿奇木伯克,二品台吉鄂斯满伯克等十六人赴北京,在新华门觐见乾隆皇帝。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被授予其阿克苏阿奇木伯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其父亲米尔扎鄂对伯克在任内病故,米尔扎鄂斯满伯克承袭父亲辅国公爵位。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晋封贝子,承袭父亲爵位,调任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鄂斯满赴京勤见期间,在北京因病逝世。</p> <p class="ql-block">第三代,迈哈玛特鄂三(鄂斯满长子)</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米尔扎鄂斯满贝子逝世后,由其长子迈哈玛特鄂三承袭爵位,并出任库车伊什汗伯克。嘉庆二年(1797年)迈哈玛特鄂三出任库车阿奇木伯克。嘉庆十九年(1814年)迈哈玛特鄂三出任叶尔羌阿奇木伯克。道光四年(1824年)米尔扎迈哈玛特鄂三贝子在叶尔羌城因病逝世。</p> <p class="ql-block">第四代,迈哈玛特鄂对(迈玛默特鄂三之子)</p><p class="ql-block"> 道光六年(1826)三月,张格尔再次滋事,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庆祥派遣迈哈玛特鄂对等人效力前线。张格尔在浩罕支持下,煽惑起大规模叛乱,相继攻下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占据南疆西四城。庆祥为首的清朝官兵及内地贸易商人,全部死难。在此期间,迈哈玛特鄂对亦落入敌手,后通过贿赂获释。八月,道光帝就迈哈玛特鄂对从喀什噶尔潜伏阿克苏,下旨查处,如有通敌情节,宣示正法。九月传旨,念其祖父勋劳,迈哈玛特鄂对被革去贝子,妥为拘禁,释放后派往军营,作为前锋带路,颇知愧奋。道光帝以其为忠良后裔,并非甘心从逆,加恩免其治罪,同时要求严加管束,不准录用,所袭爵位,由其子伊萨克承袭。</p> <p class="ql-block">第五代,伊萨克(迈哈玛特鄂对之子)</p><p class="ql-block">道光六年(1826年),张格尔和卓率叛军,再次发动了大规模叛乱。时任沙雅尔阿奇木伯克的伊萨克积极参与清军平定叛乱的军事行动。同年7月,伊萨克承袭爵位,并被任命阿克苏阿奇木伯克。</p><p class="ql-block">道光八年(1828年),鉴于贝子伊萨克同清军一道作战,在擒张格尔和卓中的突出表现,道光皇帝对他论功行赏,晋封为郡王。道光九年(1829年)12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命"伊萨克所封郡王,著加恩世袭罔替"。道光10年(1830年),时任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的伊萨克遭人诬陷。次年七月,几经周折,真相大白,得到平反昭雪的伊萨克仍留军功主爵,回到库车暂时在家体养,不久他随当年的"年班伯克入觐之列",公费到北京当差,次子迈玛特随带进京,长子爱玛特任阿克苏阿奇木伯克。</p><p class="ql-block">道光十二年(1832年)7月,清朝政府命"伊萨克在乾清门行走",同年12月,命"郡王伊萨克在紫禁城内骑马"(此地骑马指乘轿)。道光十四年(1834年)11月,"年逾六旬"的伊萨克在北京患病,清朝政府批准其回到家乡库车养病。</p><p class="ql-block">道光22年(1842年),郡王伊萨克在库车逝世。</p> <p class="ql-block">第六代,爱玛特(伊萨克长子)</p><p class="ql-block">道光七年(1827年),六品伯克爱玛特因其父功勋,援任阿克苏阿奇木伯克。道光九年(1829年),又因其父功勋而充"乾清门待卫上行走"</p><p class="ql-block">道光十年(1830年),南彊地区又发生叛乱,爱玛特组织群众修阿克苏以北穆素尔达板的道路,保持阿克苏与伊犁地区交通畅通,爱玛特还"换马一千匹、草五万斤、料五百石,以备缺乏马匹之需",后来,爱玛特不但拿出自己的银钱垫付军饷,而且"再捐口粮面十万斤",以解决平叛清军的吃饭问题,得到清朝政府的一再表彰奖励。</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二(1842年),伊萨克王后,由其子爱玛特伯克承袭郡王爵位。</p><p class="ql-block">1845年,林则徐到阿克苏勘查垦荒期间,郡王爱玛特指羊500只,粮食8万斤,种子1000石,咸丰二年(1852年)、爱玛特独家出资修复阿克苏城墙,深得各族人民的称赞</p><p class="ql-block">咸丰三年(1853)正月,因爱玛特于所属护卫、阿浑挟势婪赃,毫无觉察退出乾清门,革去阿奇木伯克但仍留王爵,发交伊犁将军差遣。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年(1856)四月,以阿克苏采办铜厂出力,赏回子郡王爱玛特等各一级。  十一年(1861)六月,喀什噶尔被叛匪滋扰,郡王爱玛特在南路咽喉阿克苏组织修筑城垣,挑挖濠沟,建修栅门,将供支应用各项设法预备。</p><p class="ql-block">同治三年(1864)春,渭干河水利工地举行反清起事,攻入库车城,杀死清朝派驻官员。他们在群龙无首时,急需物色领导人,首先找到藏匿在库车克库木巴孜的爱玛特,并以死相逼,遭断然拒绝,他自己走下深坑,当即被乱石活埋。后来,又被安葬在克库木巴孜。</p> <p class="ql-block">第七代,阿密特(爱玛特之子)</p><p class="ql-block">咸丰八年(1858年),在平定和卓后裔倭里罕之乱中,清朝政府"以办理阿克苏粮台出力,赏阿奇木伯克阿密特双眼花翎"。光绪四年(1878年),阿密特任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p><p class="ql-block">光绪八年(1882年),经清朝政府批准,阿密特承袭其父原有郡王爵位。光绪二十年(1894年),阿密特在赴京朝觐以后,在返回新疆的路上病逝于兰州。</p> <p class="ql-block">第八代,玛木特(阿密特之子)</p><p class="ql-block">米尔扎阿密特王病故后,约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其子米尔扎玛木特承袭库车郡王爵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米尔扎玛木特承袭台吉郡王爵位。</p><p class="ql-block">宣统二年(1910年),米尔扎玛木特王卒于库车,其爵位由其子买买提明承袭。</p> <p class="ql-block">第九代,买买提明(玛木特之子)</p><p class="ql-block">买买提明承袭后,就赶上了年班朝觐。宣统三年(1911)九月二十日,此时距辛亥“武昌起义”刚过去几天,清廷就新疆巡抚袁大化电告“库车回郡王买买提明年班进京,行至哲密,电称闻陕道不通,恐乏车支应,难以前行”(《宣统政纪》卷63)。为此下令暂缓。</p><p class="ql-block">随着清朝不久灭亡,库车王结束了百年来的进京朝觐。买买提明于1913年晋封为亲王。鉴于“十月革命”后,乌什别迭里山口常有白俄人潜入,新疆省长杨增新特别委任买买提明协防乌什边务。1923年,买买提明去世。</p> <p class="ql-block">第十代,买合甫孜(买买提明之侄)</p><p class="ql-block">买买提明无亲子,抚养其侄买合甫孜,并将女儿嫁与买合甫孜为妻。民国十五年(1926年),买买提明去世后,由买合甫孜承袭王位。民国25年(1937年)12月,买合甫孜王被盛世才逮捕,于民国31年(1942年)8月在省监狱被害。</p> <p class="ql-block">末代王,达吾提</p><p class="ql-block">达吾提,买合苏提是买合甫孜王的侄儿,由于买合甫孜王没有儿子,达吾提买合苏提两岁时被买合甫孜王抱到库车王府,自幼就过继给伯父,成了合法的王位继承人。</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买合甫孜王被盛世才抓走,后被杀害,一夜之间王府全部财产被充公。被逼无奈,达吾提又回到了亲生父亲家。1942年,达吾提14岁,盛世才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统治,由当时的督办公署下文批准他为库车王,被盛世才接到乌鲁木齐一中读书,达吾提靠着每月25元钱上完了中学。</p><p class="ql-block">1946年达吾提回到了库车,和家人一起将库车王府进行了修缮,开过靠种庄稼过日子。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他为"巴郎子王",1947年元月,达吾提壬库车县银行副行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特权。达吾提曾任县政府翻译等职。</p><p class="ql-block">1984年任县政协副主席。</p><p class="ql-block">达吾提.买合苏提既是封建王爷,又是我党的忠实朋友,也是各族群众爱戴的爱国民主人士。他虽然在政治运动中历径磨难,但是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从来没有怨言,坚决拥护共产党,立场坚定地维护祖国统一,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在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多次荣获"民族团结模范""政协廉洁好干部""优务政协委员"等光荣称号。</p><p class="ql-block">达吾提.买合苏提于2014年7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88岁</p> <p class="ql-block">数代郡王坚守赤诚促合谐,百年王府历经风雨护家园</p><p class="ql-block">横批: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回首200多年龟兹国历史,库车的鄂对家族之所以能够得到清朝政府的信任和倚重,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鄂对家族成员在清朝政府统一新疆、平定和卓后裔之乱等重大军事行动中立场坚定,立有军功:二是鄂对家族对清朝政府一直忠心耿耿,是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可以信赖的对象:三是鄂对家族成员一般素质较高,有较强的办事能力。</p> <p class="ql-block">后院,王室生活区</p> <p class="ql-block">末代格格,迪拉热·艾百都拉,在王府闺房中独自静坐,与来宾合影留念,30元/人次,有求必应。</p><p class="ql-block">迪拉热.艾百都拉,2001年出生于新疆库车市,是库车第十二代王爷达吾提.买合苏提次子的第三个孙女。</p><p class="ql-block">自小在王府庭院嬉戏的她,2024年从新疆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后,投身库车王府文化讲解事业。凭借出众的美貌与智慧,以青春和热情为库车王府文化注入新活力,让王府文化熠熠生辉,民族团结之花愈发娇艳。</p> <p class="ql-block">与末代王妃,热亚南木·达吾提,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热亚南木·达吾提王妃,1965年生,凭借着对龟兹文化的独到见解,1997年与70岁的库车末代王爷达吾提·买合苏提喜结连理。婚后,她将尊贵与贤惠完美融合,把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2014年王爷离世后,她秉承爱人遗愿,化身库车王府的文化使者,用和蔼可亲的笑容、平易近人的态度,为八方游客娓娓道来王府的历史变迁与龟兹文化的璀璨魅力。</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再往后走,是王府最后一部分,城墙遗迹和王爷墓。</p> <p class="ql-block">三,老城墙遗迹</p> <p class="ql-block">王爷墓甬道</p> <p class="ql-block">王爷墓</p> <p class="ql-block">出库车王府,转去古城清城巷,时间所限匆匆一游</p> <p class="ql-block">库车古城游之二,清城巷</p><p class="ql-block">"一街传文脉,一巷看古今",清城巷位于清代城墙遗址南城门旁,是库车王府通往库车大寺的必经之路,因毗邻清代城墙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该巷是一条以历史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巷道,可沉浸式体验丝绸之路、长城文化、沙漠驿站、龟兹壁画、龟兹乐舞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繁荣的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贯通,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大麦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种植,龟兹的乐舞和胡琴等乐器也传人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原地区的炼铁技术、造纸术、养蚕技术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往亚欧各国,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p> <p class="ql-block">唐代阿艾古城及其附近的冶铸遗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