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络配穴法

靳学乾

<h3>原穴,指的是十二经脉分布于手足腕踝部位的十二个腧穴,通过调整该腧穴可以恢复本经原有的阴阳五行属性。十二原穴对于脏腑疾患的疗效很好。<br>《灵枢. 九针十二原》篇云:“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br>《难经》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br>原穴通过调动气血去还原该经络正常情况的气血状态,它所蕴涵的气血也是完全合乎于本经络以及所属脏或腑的属性。原穴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它可以增强本经络的整体的气血流量,阴虚了可以补阴,阳虚了可以补阳。<br>有别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到的十二原穴(五脏六腑,加上膏肓),我们目前提到的十二原穴指的是十二正经的原穴。</h3> <h3>络穴,络即联络之意。<br>十二正经有很多分支(《灵枢·经脉》:其支者),在《灵枢·经脉》提到的这些大的分支之外,十二正经又从本经某个腧穴(络穴)上分出了络脉,络脉从十二正经的络穴分出。络穴通常在距离脏腑较远的四肢,且对十二正经气血流动影响比较大,同时可以通过络穴联络到相对应的表里经上,络脉本身也会有分支(《灵枢·经脉》:其别者),这些经络系统互相交织,像各种铁路、国道、省道、马路那样,将全身编织成了一张四通八达的大网。<br>如足阳明胃经的络脉:“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br>足阳明和足太阴互表里,胃经从丰隆穴别走脾经。<br>在奇经八脉中,任督二脉的气血流量相对较大,拥有独立的腧穴,也有相应的络脉。再加上通达全身的脾的大络穴(大包),共计十五络穴。<br>经络有内外循行两部分,在外面循行的部分而言,表里经之间相互联络的通道就是各条经络的络脉,络穴是控制络脉气血流量的开关,所以络穴调动的是表里经力量,起到交通表里的作用。</h3> <h3>原络配穴,取一表一里,如肝经原穴太冲配胆经络穴光明,或胆经原穴丘墟配肝经络穴蠡沟,在《针灸大成·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经》篇有详尽的描述。<br><br>经过准确辨证定位病机,然后找到需要哪条经络进行经络治疗,取其原穴调动并恢复本经气血,再通过表里经的络穴去恢复表里经之间的小循环。<br><br>例如经过辨证以后,确定患者肝经是正常的,但是胆经不降,那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到原络配穴来交通肝胆经,取肝经的原穴配胆经的络穴,再取胆经的原穴配肝经的络穴,这两组配穴可以同时操作,气血比较弱的也可以隔天交替操作。<br><br>因为络穴可以疏通表里经小循环,也就可以通过络穴去借助表里经气血来恢复本经气血循环,所以原络配穴又可以治疗急症:以本经原穴作为标靶,用络穴去疏通表里循环,同时调用表里经的气血来支援对本经的治疗。<br><br>总结:原络配穴最重要的功能是打通在体表四肢末端循行部分的表里经的交互通道,更适用于表里循环不通的情况。</h3> <h3>十二经原穴配络穴歌诀<br>太渊配穴于偏历,<br>合谷配穴点列缺;(肺与大肠相表里) <br><br>冲阳配穴按公孙,<br>太白配穴至丰隆;(脾胃相表里) <br><br>神门配穴找支正,<br>腕骨配穴寻通里;(心与小肠相表里) <br><br>京骨配穴行大钟,<br>太溪配穴定飞扬;(肾与膀胱相表里)<br><br>大陵配穴是外关,<br>阳池配穴走内关;(心包与三焦相配) <br><br>丘墟配穴到蠡沟,<br>太冲配穴见光明。(肝胆相表里)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