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5年9月,与信步同行,走进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一场关于血脉与记忆的旅程悄然展开。这里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无数人心中根脉的象征。六百年前,一场场由朝堂决议推动的移民,从这棵大槐树下出发,带着凭照与川资,走向未知的远方。今天,我们踏上的,是那些远行者最初的起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步入园区,传统建筑错落有致,红灯笼与“根”字影壁点缀其间,庄重与喜庆交织。影壁俗称照壁,在我国民间建筑中经常可以见到,像一般的四合院或大户人家的庭院都有照壁。您现在看到的这个影壁是大槐树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它不是一般的平面结构,而是独特的八字型结构。上面的雕刻也非常精致,都是民间的吉祥图案。中间最上边雕刻有“十二生肖”及莲花图案,依次往下是“八仙庆寿”,中间是老寿星,再往下是“龙凤呈祥”。“根”字的四周雕刻有石榴、葡萄、葫芦等,这些图案在民间都是代表多子多福。在影壁两侧上面雕刻的也是“十二生肖”,一边各六个;依次往下是“渔、樵、耕、读”四幅图案,再往下可以看到五只蝙蝠围绕着一个寿字叫“五福捧寿”;在它的边上有只鸡,鸡头上有三个冠,寓意“连升三官”,还有三个桃子寓意“喜报三元”。中国有句古话“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个人不论走到哪里,不论身居何地都保留着对自己家乡那种深深的思念,而对“根”的敬仰就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影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这个大大的“根”字,它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国徽的领导设计者张仃老先生来参观时题写的,饱含了槐乡父老浓浓的桑梓之情,凝聚了海内外移民后裔悠悠的思乡之意。仔细看这个根字,这是个隶体字,不仅笔力雄健,而且隐含象形。比如这个木字旁,有人说它像一个人高昂着头,撒开两只胳膊走路的样子。再看这个“根”字的最后一笔,就像一个人正在迈步行走的脚。这些特点形象的说明当年移民先祖外迁时久久不愿落下的沉重步伐和现在移民后裔急切回家纷至沓来的情景。它旁边题有“饮水”、“思源”四个篆体大字,原字没有三点水,是有寓意的。其一在篆体结构中原来的原和源头的源是没有区别,其二是代表原始的、始祖的、不忘祖宗功德的意思。</span></p> <p class="ql-block">信步前行,一组组石雕人物映入眼帘。其中三人尤为引人注目:背景中的“议堂决”石刻,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朝堂之上郑州知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讷(ne)等人的奏议,做出了向中原地区移民的战略决策。再往前,是“大槐树下”的石碑,是官府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办理迁民的情景。周围红灯笼随风轻摆,绿树成荫,仿佛时光倒流,重回那个决定无数家庭命运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驻足于那座题有“讲不完的故事”的庭院前,仿佛听见历史在低语。门前的石雕人物,或立或坐,神态各异,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离别的千般情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次旅行,不只是脚步的丈量,更是心灵的归途。洪洞大槐树,不仅是一棵树,更是一段深藏于血脉的记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