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暮色里,我总爱摩挲那张泛着黄色的、戴着十八圈草帽的、在仪陇县城照相馆照的那张旧相片,照片边角被岁月磨出毛边,却还能清晰看见草帽上“把青春献给祖国”的红色字迹。那字迹像一把钥匙,轻轻一转,就打开了通往1969年仪陇的时光闸门——那片革命边远老区的红色土地,那片浸透着我们汗水与热血的农田,便在记忆里鲜活起来,如同一部厚重的史诗,每一页都写满青春的赤诚与坚韧。</p><p class="ql-block">一、时代召唤与青春抉择</p><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末的中国,“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像春雷般响彻神州大地。城市的街巷里,宣传栏上的红色标语熠熠生辉,广播里激昂的宣传日复一日地回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无数怀揣理想的青年,心中都燃起了奔赴乡村的火焰。</p><p class="ql-block"> 我那时刚满十七岁,住校工宣队同志和班主任老师到我家来做工作,让我做好准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p><p class="ql-block"> 那年的春天,数十辆加蓬的卡车,载着我们这群北碚矿区的知青驶向川北,在四川南充作了短时的休息,次日直奔仪陇县。车窗外的风景从城市整齐的街道,渐渐变成了连绵起伏的丘陵,泥土的芬芳透过车窗缝隙钻进来,带着陌生又亲切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经过两天的颠簸,我们终于抵达仪陇县。站在村口,望着远处漫山遍野的绿色,听着田埂上社员们的方言吆喝,我忽然觉得,这里就是我命中注定要奔赴的“青春考场”——没有课本,没有课桌,只有脚下的土地和手中的农具,而我们要书写的,是属于自己的人生答卷。</p> <p class="ql-block"> 刚下乡时,我总觉得农活是件“简单事”。看着贫下中农扛着锄头在地里穿梭,动作娴熟得像在跳一支轻快的舞蹈,我心里不禁想:不就是锄草、插秧吗?有什么难的?然而,刚下队时,贫下中农的同志们还很关怀和照顾我,队长把我分到妇女组,让我跟着婶子和姐妹们学锄草,我才明白自己错得有多离谱。</p><p class="ql-block"> 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我就跟着队伍来到棉田里。队里的妇女主任王春花婶子递给我一把锄头,笑着说:“小兄弟,轻点下手,别把棉苗当草锄了。”我满不在乎地接过锄头,学着婶子的样子弯腰锄草。</p><p class="ql-block"> 可刚下第一锄,就觉得手腕酸得厉害,再看锄过的地方,草没除干净,泥土倒翻得乱七八糟。才半天工夫,我的两手掌就被锄柄磨出了好几个水泡,每动一下都钻心地疼,到了中午,手拿碗筷都吃力。</p><p class="ql-block"> 再看身边的社员们,他们握着锄柄的手布满老茧,挥动锄头时手臂稳稳的,锄头落下的角度刚刚好,既能连根除掉杂草,又不会伤到棉苗的根系。他们在田间穿梭自如,脚步轻快,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却连眉头都不皱一下。</p><p class="ql-block"> 太阳升到头顶时,婶子们已经锄完了半块地,而我面前的那一行草,才刚除了不到三分之一。更让我愧疚的是,因为分不清棉苗和杂草,我不小心铲掉了好几棵刚冒芽的棉苗——那些嫩绿的小苗躺在泥土里,像一个个委屈的孩子,看得我鼻子发酸,手里的锄头也变得沉重起来。</p> <p class="ql-block"> 除了锄草,插秧也是一门“大学问”。第一次学插秧时,我跟着社员们走进水田,冰冷的泥水没过脚踝,让我忍不住打了个寒战。队长教我“手要稳,脚要轻,苗要插得匀”,可我要么把秧苗插得太深,要么插得太浅,要么东倒西歪,根本不成行。</p><p class="ql-block"> 看着身边的水田渐渐被整齐的秧苗覆盖,而我插的那一片却像“乱蓬蓬的头发”,我急得直想跺脚,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队长见了,走过来帮我扶正歪掉的秧苗,轻声说:“小兄弟,别急,庄稼活急不来,得慢慢来,多练几次就会了。”</p><p class="ql-block"> 最累的要数打谷。每年秋天,稻田里金灿灿的稻穗压弯了腰,我们要顶着烈日收割稻谷,再把稻穗抱到打谷机旁脱粒。打谷机轰隆隆地响,震得人耳朵发麻,我们站在机器旁,一手递稻穗,一手接谷粒,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流,湿透了单薄的衣衫。太阳最毒的时候,地面像被烤得发烫,脚踩在田埂上,仿佛要被粘住一般。一天下来,我累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吃饭时握着筷子的手还在不停发抖。</p><p class="ql-block"> 而在所有农活里,棉田的劳作最是辛苦。我们所在的生产队是全县有名的棉花主产队。每年八月份,正是三伏天,也是棉花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棉花正从花铃期向吐絮期过渡,保铃、增重、提质、防衰,每一项任务都容不得半点马虎。</p> <p class="ql-block">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扛着锄头、背着肥料去棉田。棉田里的棉秆长得比人还高,枝叶密密麻麻地交织在一起,像一道密不透风的墙,热气在棉田里盘旋,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们只穿一条短裤,上身赤裸着,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汗水顺着脊梁往下淌,在腰上积成一道道水痕。</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手里都攥着一条毛巾,一边擦汗,一边忙着锄草、打枝、追肥,毛巾很快就被汗水浸透,拧干了又湿,湿了又拧,到了傍晚,毛巾上都结出了一层白花花的盐霜。</p><p class="ql-block"> 整枝工作更是不能耽误。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是棉花打顶的最佳时机,太早打顶会影响棉株生长,太晚打顶又会导致棉桃成熟不均。我们要踮着脚,伸出手,把棉株顶端的嫩芽掐掉,动作要快、要准,不能伤到旁边的枝叶。</p><p class="ql-block"> 棉田里的枝叶刮得手臂发痒,可我们根本顾不上挠,只顾着抓紧时间完成任务。一天下来,手指被嫩芽的汁液染得发绿,胳膊也酸得抬不起来,可看着整整齐齐的棉田,心里却满是踏实——我们知道,每一次弯腰、每一次伸手,都是在为棉花的丰收积蓄力量。</p><p class="ql-block">二、棉田深处的集体力量</p><p class="ql-block"> 在仪陇的那两年,最让我难忘的,是1971年夏天的那场暴雨。那是七月的一个午后,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卷着雨点砸下来,像无数根鞭子抽打在棉田上。我们正在棉田里追肥,看到天气突变,赶紧往回跑,可没跑几步,就听到队长在村口大喊:“不好了!棉田要淹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循声望去,只见远处的棉田已经积起了水,雨水顺着山坡往下流,眼看就要漫过棉株的根部。三十亩棉田,那是我们大半年的心血啊!如果被淹了,今年的收成就全完了。队长急得直跺脚,大声喊道:“社员们、知青们,都跟我来!挖排水渠,筑人墙,一定要保住棉田!”</p><p class="ql-block"> 没有人犹豫,大家纷纷跑回家里拿锄头、扛铁锹,朝着棉田跑去。雨越下越大,衣服很快就被淋透,雨水顺着头发流进眼睛里,涩得人睁不开眼。我们分成两组,一组人在棉田旁边挖排水渠,锄头和铁锹挖进泥土里,溅起的泥水沾满了全身;另一组人跳进齐腰深的水里,手挽着手筑成一道人墙,挡住汹涌的雨水。</p><p class="ql-block"> 冰冷的雨水顺着衣领往下灌,尽管水不是很冷,可在水里泡着也难受。可看着身边的社员们都在咬牙坚持,我也咬紧牙关,把胳膊挽得更紧了。队长站在最前面,雨水打在他的脸上,他却丝毫不在意,一边指挥大家调整位置,一边大声喊着:“再加把劲!马上就要挖通了!”</p><p class="ql-block"> 不知过了多久,天边渐渐泛起了鱼肚白,雨终于停了。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棉田上时,我们惊喜地发现,排水渠已经挖通,棉田里的积水正顺着水渠慢慢流走,棉株虽然被雨水打得有些倾斜,却依然挺立着。</p><p class="ql-block"> 我们浑身都是泥浆,衣服和肉贴在了一起,脸上却露出了笑容——那笑容里,有疲惫,有欣慰,更有对土地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礼赞。 那天早上,我们坐在田埂上,分享着带来的红薯稀饭和咸菜,看着远处渐渐升起的朝阳,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p><p class="ql-block"> 在那场与暴雨的抗争中,我们不分知青和社员,不分男女老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像棉田里的棉株一样,紧紧地靠在一起,共同抵御着风雨。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真正明白了“集体”的意义——那是一种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能让人充满力量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三、棉田深处的人生课</p><p class="ql-block"> 在队里的田地里,我不仅学会了农活,更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人生道理。而教我这些道理的,是村里的刘大爷。刘大爷是个老农民,脸上布满了皱纹,手上的老茧厚得像一层盔甲,可他的心却像棉田一样柔软。</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我蹲在棉田里除草,因为分不清棉苗的“真叶”和“子叶”,又不小心铲掉了几棵棉苗。我蹲在地上,看着那些被铲掉的小苗,心里又急又悔。</p><p class="ql-block"> 刘大爷正好经过,看到我这副模样,放下手里的锄头,在我身边蹲下,指着棉苗说:“小兄弟,别放在心上,我教你认。你看,这真叶像手掌,边缘有锯齿,颜色深;子叶像鸡蛋,圆圆的,颜色浅。认准了再下手,就不会错了。”</p><p class="ql-block"> 他一边说,一边用粗糙的手指轻轻抚摸着棉苗的叶子,动作温柔得像在抚摸自己的孩子。“其实啊,认棉苗和认人是一个道理。”刘大爷接着说,“有的人表面看起来热情,心里却不一定实在;有的人话不多,可心肠却好。就像这棉苗,你得仔细看,才能分清哪个是要留的,哪个是要除的。做人也一样,得守住那份‘认准真叶’的纯粹,别被表面的东西迷惑了。”</p><p class="ql-block"> 刘大爷的话像一盏灯,一下子照亮了我的心。那以后,我每次锄草前,都会先仔细辨认棉苗的叶子,再也没有误铲过一棵棉苗。而刘大爷的那句话,也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铭。后来,无论我遇到什么事,都会想起刘大爷的话,想起棉田里的“真叶”和“子叶”,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守住本心。</p> <p class="ql-block"> 在棉田里,还有一件事让我终生难忘——那是我们种的棉花第一次绽放棉桃的时候。那天下午,我和几个知青像往常一样去棉田干活,刚走到田埂上,就看到一朵洁白的棉桃绽放在棉株上,像一朵小小的白云,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我们都愣住了,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静静地看着那朵棉桃,眼里满是惊喜。</p><p class="ql-block"> 很快,其他社员也发现了绽放的棉桃,大家都围了过来,田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有人说:“这棉桃长得真饱满,今年肯定是个好收成!”有人说:“这可是咱们一起种出来的,不容易啊!”我们几个知青蹲在田埂上,看着那朵棉桃,又看了看身边的社员们,忽然觉得,那些流过的汗水、受过的累,都变成了最珍贵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那天晚上,我们没有立刻回家,而是坐在田埂上,守着那片棉田。月光洒在棉田里,棉株的影子在地上轻轻晃动,远处传来虫鸣声,一切都那么宁静而美好。没有掌声,没有鲜花,可我们心里却充满了成就感——因为我们知道,土地记得每一滴汗水的温度,棉苗记得每一次付出的真心。那朵洁白的棉桃,就像我们被汗水洗过的青春,纯粹而热烈,永远留在了仪陇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四、尾声:永不褪色的精神棉田</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去年秋天,我又回到了仪陇。汽车驶进县城,眼前的景象让我既熟悉又陌生——宽阔的马路两旁种满了梧桐树,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商场里人来人往,再也不是我记忆里那个偏远的小县城了。</p><p class="ql-block"> 当我来到曾经的生产队时,看到那些熟悉的山水和田土,心里总有一种不能平静的感觉。来到棉田,站在田埂上,望着我们曾在棉田里挥洒汗水,曾在风雨中守护棉苗,曾用赤诚的心浇灌着这片热土。</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片棉田已经枝繁叶茂,结出了累累硕果,而每一朵棉花的绽放,都是对那个时代最有力的回答,都是对我们青春最珍贵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岁月会老去,记忆会褪色,但仪陇的棉田,以及棉田教会我们的那些道理——对土地的敬畏、对集体的忠诚、对奋斗的坚守,永远不会褪色。它们就像一粒种子,种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长成了一片永不凋零的“精神棉田”,在岁月的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日</p>